《鶴沖天》:“黃金榜上,偶失龍頭望。明代暫遺賢,如何向?未遂風(fēng)云便,爭不恣狂蕩。何須論得喪?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 煙花巷陌,依約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尋訪。且恁偎紅翠,風(fēng)流事、平生暢。青春都一餉。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p>
這首《鶴沖天》的作者柳永(約984~1053),是生活于宋仁宗時代的著名詞人,曾名柳三變,坊間又喚他柳七官人,是放浪形骸之徒,寓居京師時,“暇日遍游妓館”。他為青樓女子所填的詞,自然也多為“淫冶謳歌之曲”。
文人筆記小說寫道,柳七官人“終日只是穿花街,走柳巷,東京多少名妓,無不敬慕他,以得見為榮。若有不認得柳七者,眾人都笑他為下品,不列姊妹之數(shù)。所以妓家傳出幾句口號,道是:‘不愿穿綾羅,愿依柳七哥;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黃金,愿中柳七心;不愿神仙見,愿識柳七面?!?/p>
相傳這首《鶴沖天》讓一肚子才華的柳永在科舉考試中名落孫山。按野史的記述,柳永好寫艷詞的聲名傳播四方,連宋仁宗都聽說了。某年科考,仁宗看到柳永的卷子,便批了一句:“且去淺斟低唱,何要浮名?”柳永遂被刷下及第進士名單。
由于正史對此全無記載,我們不敢確定宋仁宗與柳永的“過節(jié)”是不是確有其事。但我認為,站在一國之君的立場上,仁宗皇帝排斥柳永,也并非沒有道理。因為柳七官人喜為狹邪游,私生活不檢點,確實不太適宜成為為民表率的政府官員。
不過,按其他宋人筆記,柳永其實已于景祐末年(約1038年)進士及第,并得到一個屯田員外郎的閑職,只是一直未獲升遷。有一個姓史的官員,“愛其才而憐其潦倒”,很想幫柳永一把,“扶上馬,送一程”。便暗暗留意可以讓“柳永”進步的機會。
機會果然來了?;实v年間(1049~1054),為慶賀仁宗皇帝壽辰,教坊正在排演新曲《醉蓬萊》。此時恰好司天臺奏報:觀測到老人星出現(xiàn)于天際。按古人的星象學(xué)說,此為吉兆。所以仁宗很高興。那史姓官員便趁機向皇帝推薦了柳永:柳屯田工于音律,又善填寫,何不讓他寫《醉蓬萊》?仁宗也同意了。
柳永本人也很希望進步,“方冀進用”,所以“欣然走筆,甚自得意”。以他的才情,寫一首祝壽祠自然是信手拈來的事情,很快他便創(chuàng)作出一首《醉蓬萊慢》,進呈仁宗:
“漸亭皋葉下,隴首云飛,素秋新霽。華闕中天,鎖蔥蔥佳氣。嫩菊黃深,拒霜紅淺,近寶階香砌。玉宇無塵,金莖有露,碧天如水。正值升平,萬幾多暇,夜色澄鮮,漏聲迢遞。南極星中,有老人呈瑞。此際宸游,鳳輦何處,度管弦清脆。太液波翻,披香簾卷,月明風(fēng)細?!?/p>
此詞以非常華麗的文辭,描述了皇宮內(nèi)壯麗的秋景,以及皇帝巡游的喜慶。柳永的本意,想來也是為了討仁宗的歡心,卻一時大意,在詞中埋進了幾顆“地雷”。
話說仁宗皇帝興沖沖展開柳永進呈的詞箋,讀起這首《醉蓬萊慢》,第一眼就看到詞的首字是一個“漸”字,立即“色若不悅”。原來,“漸”字的意思,是指皇帝病危。你在一首祝賀皇帝壽辰的詞中,開門見山用了一個極不吉利的字,是什么用心嘛。難怪仁宗的臉色很不好看。
待讀到“此際宸游,鳳輦何處”一句,仁宗心里“慘然”。三十年前宋真宗去世,仁宗給父親的御制挽詞,正好與這一句“此際宸游,鳳輦何處”暗合。哎呀,柳七官人,你到底是給皇帝祝壽呢,還是詛咒皇帝趕快駕崩?可以想象,宋仁宗當時的內(nèi)心一定是崩潰的。
又讀至“太液波翻”一詞,宋仁宗終于將柳永的《醉蓬萊慢》擲在地上,說道:“何不言波澄?”“太液波翻”也犯了皇家之忌,因為這句話可以解釋為喻意宮廷之內(nèi)不得安寧。
柳永在一首短短的詞中一連埋下三顆“地雷”,結(jié)果引來仁宗不愉快,“自此不復(fù)進用”。過了幾年,大約皇祐五年(1053),落魄的柳永便去世了。
換一個角度來看,柳永也算是幸運的,以他那一首埋了三顆“地雷”的《醉蓬萊慢》,要是生活在大明朱元璋時代,或者大清乾隆時代,必定是人頭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