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瑩瑩
(浙江工商大學 浙江 杭州 310018)
《埃里汪奇游記》的反諷特色探析
何瑩瑩
(浙江工商大學 浙江 杭州 310018)
18世紀英國小說家喬納森·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1667—1745年)是舉世公認的諷刺大師,被高爾基譽為“世界偉大文學創(chuàng)造者”,其代表作《格列佛游記》更是以生動有力的諷刺風格受到世界范圍內讀者的熱烈追捧。一個世紀以后,另一位英國小說家塞繆爾·巴特勒(Samuel Butler,1835—1902年)筆下誕生了另一部諷刺意味強烈的經典作品《埃里汪奇游記》①(Erewhon)。只不過,這部小說和它的作者一樣,一開始并未得到文壇足夠的關注。后來戲劇大師蕭伯納讀了長篇小說《眾生之路》,不禁發(fā)出驚嘆,稱贊他是“十九世紀后半期英國最偉大的作家”。20世紀英國作家E.M.福斯特也充分肯定其才華,尤其對他在小說中運用的拐彎抹角的諷刺敘事手法贊譽有加。1835年,巴特勒出生于英國諾丁漢一個再傳統(tǒng)不過的基督教家庭。雖然從小就耳濡目染基督教宣傳的仁愛、和平信念,但卻從未真正承認基督教給世人帶來過任何實質性的作用。于劍橋畢業(yè)后還得遵照家族傳統(tǒng)去倫敦一個教區(qū)做牧師,算是繼承父親和祖父的衣缽。巴特勒的家庭背景雖談不上如英國貴族那般富貴榮華,但也稱得上有頭有臉。畢竟基督徒的光環(huán)始終籠罩著,他的父輩們又都世代接掌圣職。盡管有著本可以安然度過一生的資本,巴特勒最終還是選擇了與“眾生之路”背道而馳的另一條人生道路——只身遠赴新西蘭。他身處的維多利亞時代(1837—1901年)是英國最為強盛的時期,但巴特勒在他生平僅有的那些作品里卻并不熱衷于向讀者展示“日不落”帝國的繁華盛景。
倘若《眾生之路》是一部令巴特勒“賠了夫人又折兵”的小說,那么《埃里汪》至少讓作家本人有過少得可憐的出版收入。整部小說其實是男主人公冒險旅程中的回憶錄。19世紀60年代,一個道地的英格蘭男人懷揣著發(fā)財致富之夢、遠離家鄉(xiāng)尋找畜牧寶地,結果意外踏入一個名叫“埃里汪”的國度,并在這個有著許多怪異法律制度的國家經歷了不少奇遇?!栋@锿簟方^非一部簡單的游記或是乏味的回憶錄!巴特勒為讀者虛構了一個遙遠的國度埃里汪,看似十全十美的虛構社會內部實則隱藏著諸多弊端,為的是含沙射影地諷刺現實中維多利亞時代晚期的英國社會。整部小說描繪一個虛構之國的所見所聞,其法律制度、人情世故一應俱全,書名及地名“Erewhon”正是“nowhere”(烏有鄉(xiāng))顛倒拼寫所得。這個國家早已不是托馬斯·莫爾(St.Thomas More,1478—1535年)筆下的理想國度,而是社會現實的化身。諷刺手法的運用,使這部小說的諷刺意味極其濃厚,成功塑造出了諷刺的烏托邦圖景。而巴特勒對維多利亞時代英國社會現實的反諷則是通過社會的方方面面體現出來的:
小說敘述者初次見到荒唐學院的真容,是在一位名叫西姆斯的音樂銀行出納的邀請下。所有埃里汪國民幾乎都仰望著他們的荒唐學院,而但凡有點社會地位和知識儲備的人都以熟練運用荒唐學院教授的“假設語言”而感到自豪?!凹僭O語言”來自于荒唐學院的門面學科“假設學”,簡而言之就是關于可能性的學科及語言表達。學院里赫赫有名的教授始終持有一種觀點,認為僅僅教給孩子他所熟悉的只能使他獲得關于宇宙的狹隘而淺薄的概念。因此,“當務之急也許是教給他現在在宇宙中還找不到的所有事物。讓他看到這些可能性,從而為應付各種意想不到的事作好準備?!雹谶@也是之所以設立假設學體系的原因。不得不說,這些教授們確實是名副其實的“知識分子”,只有對假設學語言有著超越常人的掌握才能作出如此理所當然的詭辯。在青少年們的黃金時代,他們被父母強制送去荒唐學院學習實際上毫無用處的假設語言。孩子們沒有選擇的權利,就像出生時選擇父母、選擇家庭那樣無能為力。
熟練掌握并運用假設語言侃侃而談的埃里汪人會成為公認的紳士,就像在巴特勒的國家英國,那些滿腹古典作品、時刻把理性掛在嘴邊且只為理性所引導的人將會是當之無愧的紳士一樣。一切那么理所當然,又那么可笑至極。孩子在本該實實在在去干事的年紀被剝奪了自由的權利,束縛在校園里做著無用功。巴特勒所提倡的是充分發(fā)揮學生自身價值的世俗教育,而不是坐在高等學府的課堂里整日聽教授講著對古典作品的研究,平庸度日。對這一點,巴特勒本人是有直接發(fā)言權的,因為最初的他也是英國保守教育體制下的犧牲品。在劍橋的學習期間,巴特勒內心才逐漸意識到英國乃至整個歐洲當時教育的閉塞,最終刺激他拋棄家族理想轉而奔赴新西蘭生活。
在現實英國,也上演著同樣的教育體制鬧劇。而牛津、劍橋這樣的歷史名校恰恰是教育問題最嚴重的場所,里面充斥著像埃里汪荒唐學院教授一樣的偽科學學者們。他們的知識始終停留在過去,長期脫離現實生活,由此變得古板偏激,和荒唐學院的教授如出一轍:“我很難真正明白當我與西姆斯待在一塊時所見到的人(正話反說,其實很能理解),因為如果他們哪怕只是有點懷疑照他們所說的‘露出了馬腳’,就什么也別想從他們那里得到?!雹厶热糇屗麄兠鞔_表達對某一觀點的直接看法,那簡直難于登天,他們會一直周旋,所有的話語都保留自己全身而退的余地,以免影響到自己的聲譽。
沒有荒唐,理性不復存在;沒有理性,荒唐缺少意義。巴特勒帶有諷刺意味地把理性這一原本指導歐洲文明進步的理念和荒唐放在一起,其諷刺意味得到了進一步加深。作者借敘述者之口強調埃里汪的荒謬與自己沒有半點瓜葛,殊不知正是內心波濤洶涌表面還要波瀾不驚的直觀表現。在那份事不關己的泰然背后其實是他無盡的憂世情懷,一切都在巴特勒的反語中體現出來。他強調埃里汪的荒謬與他無關,其實他當然清楚埃里汪的背面就是他所處的英國社會,又怎會無關?另外,“深深植根于英國人秉性之中的有助于使自己幸福的觀點”、“所受的教育完全不同”、“歐洲孩子與父母的關系更和諧”等等此類都是作者在正話反說。巴特勒運用反語來增加小說的趣味性,也在輕松詼諧的氛圍中幽默地嘲諷了維多利亞時代英國社會的現實教育狀況。
維多利亞時期的英國先后經歷兩次工業(yè)革命,資本主義經濟的壯大更是把大英帝國推向了發(fā)展的巔峰,光明的前途使整個英國都沉浸在無與倫比的成就感中。與此同時,人們成為了瘋狂攬財、一心圈錢的工具,一顆顆被銅臭味和機油味腐蝕的心靈將英國社會推入了新的危機。巴特勒先人一步,意識到工業(yè)進步和經濟飛速發(fā)展后將帶來的嚴重隱患,這也是他在《埃里汪》創(chuàng)造一部《機器之書》的目的。他試圖喚醒沉浸在科學無限發(fā)達、技術無限進步思想中的民眾,警告他們不要成為機械的奴隸。
在敘述者初到埃里汪時,他便被當地人逮捕了,稍后立即從村莊轉移到當地的一個市鎮(zhèn)。他被帶到了地方法官那兒,又是摸脈又是檢查肌肉,體格和健康狀況無疑令當地人相當滿意。而在檢查包袱時,意想不到的事情發(fā)生了?!八麄儾痪镁妥⒁獾搅宋业氖直怼掖蜷_后,看他們的表情極不愉快,弄得我莫名其妙,我不知道里面有什么觸怒了他們。”④“我”清楚地看到了法官臉上對手表表現出的憎惡之情。讓“我”知曉埃里汪禁止機器來龍去脈的那本重要的書《機器之書》,便是這位古董商的饋贈。早在此前五百年,埃里汪就發(fā)生了由機械師和反機械師發(fā)動的關于機器的內戰(zhàn),其直接的觸發(fā)原因正是敘述者費盡心力為讀者翻譯的那部《機器之書》。“無法保證——用他自己的話說——機械的意識最終不會發(fā)展,因為現在機器只有很少的意識。軟體動物也沒有什么意識。仔細想想,在最近的幾百年中,機器取得了多么異常的進步!植物王國的進步又多慢!”⑤《機器之書》的作者意在廣而告之的論點是:機器會產生意識,從而超越現在的人類,主宰包括人在內的全世界。
英國維多利亞時期最值得載入史冊的成就毫無疑問是舉世聞名的工業(yè)革命,經歷工業(yè)革命洗禮的大英帝國進入了經濟發(fā)展的全盛時期,而鼎盛的背后卻是危機四起?!耙粯O是不停的財富積累;另一極是窮困的增多和加重。通過十九世紀的工業(yè)化運動,這種邏輯以越來越大的力量迫使正在擴大的社會各部門接受?!雹挢敻坏膹姶罅α繒簳r性地壓下了社會底層的怒氣,整個大英帝國像是安上了制造財富的馬達,日夜不停地開始逐利。沒有哪個英國工廠主能夠抵制金錢主動靠近,因此也就沒有誰能夠拒絕機器帶來的巨大便利。
只有在巴特勒創(chuàng)造的埃里汪國度,憑著對機器進一步發(fā)展成魔的懼怕,真正消滅了整個國家的機器。這種文學中的想象也是巴特勒對達爾文進化論的一種戲謔?!叭绻吞乩照擖c的最終來源是達爾文的進化理論,那么埃里汪奇對機器的禁止就恰恰是將進化論轉為反面的嘗試了?!雹咴谄婢嘲@锿簦梢赃x擇讓激進的反機械主義者發(fā)動戰(zhàn)爭、徹底消滅國家一切機器的流通。他在小說中擁有這種超能的特權去阻止危機的逼近,而回到現實中的他卻無能為力,僅靠語言已無法將英國人從對機器的盲目崇拜中拯救出來。一處是對工廠和機械無限制的推崇,一處則是由于害怕機械吞噬人本身而銷毀所有機器。一實一虛,一真一幻的對比下,正是巴特勒想要表現的人與機器的博弈。巴特勒采用了機器和人自身的鮮明對比,他仿照斯威夫特在《格列佛游記中》對比小人國、大人國的方法,把機器和人的進化放在一處討論,強調機器和人的位置在目前看似是一仆一主,但并不意味著這種關系將永恒不變,人類將永遠是機器的掌控者。他通過含沙射影的方式,向人類社會發(fā)出警告:埃里汪的機器影射的就是人類世界的科技,科技的高速發(fā)展和人類對科技無止境的過度依賴會帶來可怕的影響,淪為科技世界中的奴隸是人類誰也不希望看到的一幕。
莫爾筆下幸福洋溢的“烏托邦”國度把千百年來人們對理想境界的想象第一次具體化、細節(jié)化了??纯磿械木裉焯?,再回頭看看自己身處的英國乃至整個歐洲,社會的各類矛盾不斷被激化。經濟的爆炸式增長并未帶給所有人共同的富裕生活,反而使處于勞動階層的民眾受盡壓迫和剝削。資本主義國家之間也因爭奪財富而戰(zhàn)事不斷,造成的最直接影響就是民不聊生。正是現實矛盾的催生出巴特勒的憂世情懷,也催生出重在諷刺的《埃里汪奇游記》。毫無疑問,巴特勒和斯威夫特等諷刺小說家一樣,對現實都有著通透的認識。也正因為對現實的深刻認識,他們才能在文學的想象世界中以一種幽默詼諧的方式針砭時弊。在小說中,巴特勒交替運用反語、對比、夸張等多重諷刺手法,通過小說中“荒唐學院”和《機器之書》等內容的介紹,嘲諷維多利亞時期英國社會教育問題和機器泛濫的現象。于他而言,諷刺是一面能幫助他和像他一樣的維多利亞時代一員認識自我、看清現實的鏡子。通過埃里汪與維多利亞時代英國的對比,借以表達自己對現實的控訴,警醒人們對地獄般未來時刻保持清醒的危機感。
注釋:
① 又名《埃瑞璜》或《烏有鄉(xiāng)》
② [英]塞·巴特勒.埃里汪奇游記[M].彭世勇 譯.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145
③ [英]塞·巴特勒.埃里汪奇游記[M].彭世勇 譯.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154
④ [英]塞·巴特勒.埃里汪奇游記[M].彭世勇 譯.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43
⑤ [英]塞·巴特勒.埃里汪奇游記[M].彭世勇 譯.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158
⑥ [法]米歇爾·博德.資本主義史1500—1980[M].吳艾美 譯.北京:東方出版社,1986:90
⑦ 王闖.達爾文的進化論與社會達爾文主義[D].河南大學,2010:8
[1] [英]塞·巴特勒.埃里汪奇游記[M].彭世勇 譯.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
[2] 李志斌.歐洲文學的烏托邦情節(jié)[J].外國文學研究,2009.
[3] [英]卡萊爾.文明的憂思[M].寧小銀 譯.中國檔案出版社,1999.
[4] [法]米歇爾·博德.資本主義史1500—1980[M].吳艾美 譯.北京:東方出版社,1986.
[5] 王闖.達爾文的進化論與社會達爾文主義[D].河南大學,2010.
[6] 托馬斯·莫爾.烏托邦[M].戴鎦齡 譯.商務印書館,1996.
[7] 武躍速.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個人烏托邦傾向[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4.
何瑩瑩(1992.9-),女,浙江杭州人,在讀研究生,浙江工商大學,研究方向:外國作家作品研究。
I054
A
1672-5832(2017)12-003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