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玲怡
【中圖分類號】R473.5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11--01
呼吸機相關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是病人接受機械通氣48 h后或撤機拔管48 h內所并發(fā)的肺實質感染[1]。VAP是重癥監(jiān)護室(ICU)病人住院過程中常見的感染并發(fā)癥,是機械通氣病人的常見并發(fā)癥和死亡理由,以高發(fā)病率、高病死率、高醫(yī)療費用為主要特征。病人一旦發(fā)生VAP,將造成脫機困難、住院時間延長、住院費用增加,甚至危及生命。因此,通過護理預防和減少VAP的發(fā)生有重要的臨床作用?,F(xiàn)將預防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護理研究進展綜述如下。
1 人工氣道的護理
1.1 氣囊上分泌物的吸引 人工氣道的建立破壞了呼吸道的正常解剖和功能,氣管導管氣囊充氣后,聲門與氣囊之間的間隙形成死腔,使口咽部分泌物、出血、食物殘渣或嘔吐物滯留于此。病人吞咽反射、咳嗽反射及下呼吸道的纖毛運動減弱或消失,大量分泌物聚集于氣囊上方,引起細菌定植,形成細菌的儲存庫,細菌可延管道下行引起感染導致VAP的發(fā)生。要預防VAP的發(fā)生,就要及時有效地清除囊上分泌物。在臨床上,吸痰很難清除囊上分泌物。研究報道,采用可沖洗式氣管導管或套管能有效降低VAP的發(fā)生率[2]。
1.2 氣囊的護理氣囊充氣不能過多也不能過少。充氣過多易壓迫氣道組織,出現(xiàn)組織缺血、缺氧而壞死,嚴重時出現(xiàn)食管氣道瘺;充氣過少則氣道漏氣,達不到機械通氣的目的。專家倡議,氣囊的壓力應在25cmH2O~35cmH2O,這樣可以有效避開聲門下分泌物流入下呼吸道。
1.3 吸痰 及時而有效的吸痰是保持氣道通暢,確保機械通氣治療效果的關鍵。在吸痰前聽診雙肺,有痰鳴音時,先給病人翻身、叩背,給予氣道濕化,吸純氧1min。吸盡口鼻腔內分泌物和氣道內分泌物可有效減少VAP的發(fā)生。
1.4 氣道濕化 由于人工氣道的建立,上呼吸道喪失了加溫、加濕和細菌濾過的功能,使氣管和支氣管纖毛功能受損,容易造成氣道脫水,使黏膜干燥,排痰不暢,增加了肺部感染率??墒褂谜羝訙貪窕?,也可使用微量輸液泵進行準確、勻速持續(xù)氣道濕化。
2 呼吸機管路的管理
護士在給病人翻身叩背、床頭抬高或離斷管道時,需防止冷凝水進入氣管插管或留置的霧化吸入器中,集水瓶應放置在環(huán)路的最低部。冷凝水按污物處理,防止交叉感染。接觸或處理冷凝水之前應戴手套,之后應更換手套或手部消毒。每位病人使用新管路,周期性更換一次性呼吸機管路,每周1次,污染后隨時更換。
3 制約內源性感染
3.1 口腔護理 細菌定植是VAP發(fā)生的重要因素,而肺內定植的細菌主要來源于口腔,口腔護理是預防VAP的有效措施之一。在保證氣囊充氣的情況下,保持口腔的清潔,使用洗必泰進行口腔護理,必要時可增加口腔護理次數(shù)。
3.2 合適的體位 誤吸是VAP發(fā)生的危險因素之一,因此機械通氣的病人床頭抬高30°~40°,減少胃腸道的反應和誤吸[3]。
3.3 翻身 危重病人自身難以更換體位,容易發(fā)生肺膨脹不健全和支氣管分泌物清除障礙,從而引發(fā)VAP。在護理中應每2h翻身1次,并叩背,推動支氣管內分泌物的清除,減少VAP的發(fā)生[4]。
4 預防交叉感染
4.1 病房內的空氣消毒 ICU是收治全院各種危重病人的場所,由于病人病情危重且復雜,免疫力低,侵入性操作多,對感染具有高度易感性等理由,是醫(yī)院感染的高發(fā)區(qū)[5]。病人攜帶的各種細菌隨分泌物和排泄物排出體外,與空氣中的塵?;旌闲纬蓺饽z懸浮于空氣中,形成空氣污染。因此,病房內空氣消毒,每日2次,每次1h。嚴格執(zhí)行探視制度,減少人員走動。定期行空氣細菌培養(yǎng),監(jiān)測病房內空氣的細菌量。
4.2 洗手和手衛(wèi)生消毒 洗手是預防VAP發(fā)生的最基本、有效的措施,能減少交叉感染。醫(yī)務人員的手是傳播VAP病原菌的重要途徑[6]。因此,在護理病人時應做到規(guī)范洗手和手消毒;在操作過程中,嚴格無菌技術操作;接觸病人前后洗手。
5 總結
預防VAP的發(fā)生,應避開氣管插管,縮短機械通氣的時間;對于插管病人要力爭早脫機、早拔管以減少VAP的發(fā)生[7]。綜上所述,人工氣道和呼吸機管路是VAP發(fā)生的重要因素,而內源性感染和交叉感染的發(fā)生與醫(yī)務人員有直接的關系。VAP的發(fā)生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在工作中應根據(jù)VAP的發(fā)病機制,嚴格執(zhí)行各項操作規(guī)程,采取多種有效措施降低VAP的發(fā)生率。
參考文獻
張慶玲,劉明華,劉玉馥,等.呼吸機相關性肺炎胃肺感染途徑的前瞻性研究[J].中華燒傷雜志,2004,20(1):2022.
馬榮華,左澤蘭.關注氣管導管預防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研究進展[J].中華護理雜志,2008,43(8):747-749.
蔡芬.不同體位對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06,12(4):606-607.
徐逐轉,賀建秀.預防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護理措施[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醫(yī)學專業(yè)),2010,27(12):252-231.
孫健龍,管曉蕓,宋秀琴,等.綜合重癥監(jiān)護病房醫(yī)院感染干預的臨床研究[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09,9(21):2916-2918.
柏宏堅.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預防[J].國外醫(yī)學:呼吸系統(tǒng)分冊.2000,20(2):83.
莫柳軍,黃家宙.重癥監(jiān)護病房呼吸機相關肺炎的相關危險因素分析[J].吉林醫(yī)學,2010,31(8):3666-366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