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方 菲
踮起腳尖閱讀
——讀《瓦爾登湖》有感
文_方 菲
“湖,在天然景色中最美、最富有表情的就數(shù)它了。它是大地的眼睛。人們觀湖,可以掂量出他自己天性的深淺?!?/p>
這是美國作家梭羅在《瓦爾登湖》里留下的名句。
1845年,梭羅在離自己家鄉(xiāng)——馬薩諸塞州康科德鎮(zhèn)旁兩英里遠的瓦爾登湖畔,親手搭建了一個小木屋,遠離塵世喧囂,日日與湖相對,度過了兩年簡樸、快樂、沉靜的時光。
梭羅離群索居,是因為無法在人類社會中立足嗎?不是的,他畢業(yè)于哈弗大學,在大學里學到了足以謀生的本領,但他只愿意把很少的精力和時間放在謀生上。他曾經(jīng)研究制造出了當時品質(zhì)最好的鉛筆,但他無意于將這個技術作為斂財之道,實現(xiàn)財富人生。
梭羅將聰慧、健碩、靈敏、天才一般的自己,投入到了對自然的觀察和對生命、哲學的思考當中。他沒有一天不在對大自然的熱愛以及對自然萬物的觀察和發(fā)現(xiàn)的熱忱中迎來湖畔的早晨和黃昏,他種植、閱讀、湖上泛舟;垂釣,行走,獨坐思考。與鳥獸為鄰,感四季榮枯。
在他的眼里,秋天到來時,槭樹就像會講故事一樣,變化著葉子的色彩。他種豆子,采漿果以果腹,物質(zhì)生活粗樸到了極致,然而卻對瓦爾登湖面上泛起的每一個漣漪明察秋毫。湖上掠過的飛鳥,滑行的昆蟲,躍出水面的魚兒,乃至每一片樹葉,每一根枝條,每一顆石子,每一張蜘蛛網(wǎng)怎樣在陽光下閃閃發(fā)亮,都在他攝像機一樣精細的眼睛和腦海里印刻著,然后用精妙絕倫的文字付諸筆端。他對最好朋友——大自然無微不至的關切,勝過對待一個初生嬰兒。
然而這種關切,是摒棄干擾和侵略的,不像對待嬰兒一樣,讓他們按照我們的意愿生長。自然給予梭羅宏大的啟示:世間萬物的獨特性是最珍貴的東西,任何人都不能強加干涉和改變。而梭羅給予自然最崇高的尊重:保持自然的純潔和獨立,并維護和贊揚這種純潔性。在《鳥獸若比鄰》這個章節(jié)里,他描寫黑螞蟻和紅螞蟻之戰(zhàn),描寫自己和一個狂野的潛水鳥之間捉迷藏般的追逐,比喻精當、繪聲繪色,讓人覺得此時的梭羅,完完全全是一個孩子,一個瞪大了好奇的藍眼睛,把自己的每一根神經(jīng),每一塊肌肉,乃至五臟六腑、三魂七魄都灌注于眼前每一分每一秒當中的孩子。我想,把這些段落放到小學課本和兒童讀物里,定能讓孩子們興趣盎然。我更想,和梭羅同時代,同為法國血統(tǒng)的法布爾,能長壽到寫完科普史詩《昆蟲記》,值得人擊掌慶幸,仿佛梭羅的一部分復活了,雖然他們從未謀面。
梭羅的一生雖短,但都在不遺余力地倡導和實踐著精神富有而物質(zhì)簡樸的生活。在《瓦爾登湖》里,他對當時出于商業(yè)目的,而對自然進行掠奪性開發(fā)的行為給予了貶低和譴責。這種思想多么具有前瞻性!在他身后百年,不斷擴張欲望,追求奢侈的美國人,曾導致精神世界和自然世界的雙重荒蕪,一度陷入困境。在尋求突破的過程中,人們發(fā)現(xiàn)梭羅生態(tài)和文化理念的寶貴。
讀罷《瓦爾登湖》,散文在我眼里,不再只是閑情逸致的小園子了,它是博大精深的思想海洋。遺憾的是,好散文的普及遠遠不及小說。在我國,提到四大古典名著,人們會想到明清時期出現(xiàn)的四部小說。但為什么沒有人想到詩歌和散文名著呢?可能這兩種文體太過源遠流長,名作浩如繁星,無法僅僅選出幾篇,但放眼世界,我也發(fā)現(xiàn),諾貝爾獎的獲得者,大都是小說家。也許現(xiàn)代人的閱讀,注重消遣、娛樂,聽聽故事罷了,誰還凈化、思考、反省和追溯呢?雖然好小說也能發(fā)人深省,但大眾并不愿深究吧。
在躺著讀小說,站著讀詩歌之外,我們是否也該不時踮起腳尖,讀一讀好散文,把我們我們最警覺、最清醒的時光奉獻給閱讀呢?
(作者單位:信陽供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