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攝影 賈克
冀中音樂會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民間樣本
文/攝影 賈克
音樂會,不是現代意義上的音樂演奏會,而是曾經在冀中地區(qū)(含京、津郊區(qū))民間廣泛存在的樂種,其音樂風格端莊古樸,其曲牌名可見于唐宋詞牌和元明戲曲曲牌,是中國古代音樂的“活化石”。它們與中國傳統(tǒng)禮儀規(guī)范、當地的民俗和民間信仰緊密聯系,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和民俗文化價值。
清雍正元年,樂籍廢除。千余年來承繼和延續(xù)了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龐大樂人群體轟然解散,宮中教坊人士大批放歸民間,舊時宮廷專屬紛紛散落鄉(xiāng)野,昔日王謝堂前樂由此落入尋常百姓家。燕趙大地,京畿沃野,由來民風樸實豪放,自古多豪杰、多游俠、多慷慨悲歌之士,多蕩氣回腸之聲,多高亢雄渾之音。這片廣袤的土地順理成章地接納了樂籍人士,承繼了曾服務于皇家、州府、軍隊、廟堂的“主流”傳統(tǒng)音樂,而為數眾多的樂人在獲得自由和重生后,依然如故地靠樂技謀生,吃百家飯,穿百家衣,為人歡唱,替人悲哀,以一種亙古不變的吹奏姿態(tài),完成了音樂從民間到官府、從官府復歸民間、在民間又獲得新發(fā)展的歷程。
今天流傳在河北農村的鼓吹樂及其與之關聯的鄉(xiāng)間禮俗,大抵是宮廷音樂和禮俗的民間版本。那些曾經在主流社會的舞臺上銷聲匿跡的音樂已隨世事變遷悄悄地融入了百姓生活:正月祭祖、拜廟,中元節(jié)敬神祭故人,四月十九祭藥王……同樣的笙管悠悠、鈸镲鏗鏘;婚喪嫁娶、滿月開鎖、開張典禮、迎神賽社……更是嗩吶歡歌、鼓板飛揚。不僅禮俗功能,其律調譜器竟與歷史保持著驚人的一致,教習方式也一板一眼地遵循傳統(tǒng),正如孟子所言:“今之樂,猶古之樂也?!?/p>
當商業(yè)時尚文化成為主流的時候,早在百年前淡出社會主流舞臺的傳統(tǒng)鼓吹樂,卻仍然頑強且有活力地在河北農村生存著、發(fā)展著、延續(xù)著……這不僅是中國傳統(tǒng)音樂簡單的再現,更是傳統(tǒng)音樂流傳在民間的鮮活標本。執(zhí)掌音樂的鄉(xiāng)民在嚴肅認真地娛神、娛鬼、娛人的同時,也自得其樂地自娛,祖輩固有的社會最底層群體的心態(tài)早已漸行漸遠。如今他們是生活的主人,是音樂的主人,他們不僅在傳承古代文明,也在創(chuàng)造優(yōu)秀文化。據悉,河北鼓吹樂經國務院批準已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流行于京津保一帶的冀中音樂會,在河北的固安、霸州、雄縣、安新、任丘地區(qū)有著久遠的歷史,且仍以其特有的生命力在民間生存延續(xù)著。這種服務于民間祭祀、葬禮活動的傳統(tǒng)音樂,不論演奏方式還是傳承方式,都以幾百年來不變的模樣世代傳承著。
我第一次看到音樂會是1997年底,在河北雄縣雙堂鄉(xiāng)供崗村大隊部的院子里。這種民間音樂會社及其世代相傳的演奏方式,以及古樸鏗鏘的音樂,給我留下了非常難忘的印象。
冀中音樂會的演奏形式與傳承方式都體現著它的傳統(tǒng)性和多樣性,音樂的主奏樂器為小管并輔以笙、笛以及鐺、鐃、板、镲打擊樂器。音樂的教授傳承是師傅帶徒弟、口傳心授的傳統(tǒng)方式。曲目則是源于宮廷音樂、宗教音樂及民間小調等音樂的集合。
音樂會的樂譜仍使用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記譜方式——公尺譜。在音樂會的香頭家里都保存著一部泛黃破邊的古老譜本,這些記載著中國音樂文化傳統(tǒng)信息的譜本在一代代樂師手中吟唱、演習、傳遞著。在冬日的炕頭上、夏天的場院邊,偶爾會聽到“上、一、六、五、凡、工、尺”的咿呀學唱和管、笛、鐃、镲的演練聲。
77歲的李保華學音樂吹小管已經60年了,會吹大小曲30多個。因為管子是音樂的主奏樂器,整個曲子小管要全曲一直吹下來。管子吹得響、吹得飄是對樂師吹奏力度和技巧的評價。2008年2月21日,我?guī)е?1年前的照片再次來到開口村看望已是88歲高齡的李保華老師。此時老人已經臥病在炕上,看到11年前自己演奏的照片,他動情地拿起那支跟隨他70多年的管子吹奏了一曲《五圣佛》。
[左圖] 圈頭音樂會在自家的院子里,為前來參加中央音樂學院舉辦的“中非音樂周音樂對話”活動的國外音樂工作者演奏。
開口村董氏家廟的香頭族長是音樂會的會首和演奏者。家廟是一個家族與其他族群成員相互認同及思源祭祖的地方,要祭祀祖先,就要按照祖先留下的禮儀方式進行,不得有半點兒改動。因此這些傳統(tǒng)禮儀的守望者們也就嚴格按照世代相傳的方式,讓自己扮演著既是傳承人又是傳授者的角色。
“如果以后沒有功能維持的話,其消失也是必然的。相反,從古代到現代,一直沒有消失的藝術,一定有其功能方面的繼承?!遍_口村董氏家廟每年的祭祀禮儀活動表演者、組織者與他們的觀眾都是這一禮俗的認同者、參與者。由于這種根深蒂固的觀念與現實精神生活層面的需求,才使得這一傳統(tǒng)音樂文化在現代音樂文化強烈沖擊下能夠頑強地生存?zhèn)鞒邢聛怼?/p>
正月十六是音樂會祭祖演奏的日子,樂師們在香火繚繞的家廟堂前,照例演奏些如《撲禪咒》《金字經》這樣的大曲和《關公擊刀》《觀燈賞》這樣的小曲,女人們則站在堂前做著忠實的觀眾。
每當家廟有演奏時,孩子們總是最積極的觀眾。他們看著父輩莊重的神情,聽著耳熟能詳卻又不懂的音樂?;蝰雎牷蜴覒?,在玩耍中接受著傳統(tǒng)音樂文化的熏陶和教育,日后他們或許就是音樂會的傳承人。
12年后,我再一次來到開口村的董氏家廟。家廟堂柱的油漆已沒有了當年的色彩和光澤,廟堂前嬉戲的孩子們卻長成了大人。他們有的在村里開了工廠當了老板,有的在村里打工,有的當了會計。談到是否有人學音樂,他們淡淡一笑,回答很是勉強。
安新縣圈頭鄉(xiāng)是一個四面環(huán)水的水鄉(xiāng),具有特殊的淀區(qū)自然環(huán)境及生活生產方式。遠近聞名的圈頭音樂會也以會員的形式組成,樂師是音樂會的基本會員,以家庭為單位入會的會員叫“走會”。截至2007年11月,圈頭音樂會的基本會員有100多人,走會會員有800多戶。
[中圖] 正月十六是音樂會祭祖演奏的日子,雄縣張崗鄉(xiāng)開口村,樂師們在香煙繚繞的家廟堂前演奏。
[右圖] 圈頭音樂會有一部老譜本,記錄了55首樂曲。陳師傅雖不認識字但曲譜記得十分精準。晚飯后徒弟們自發(fā)地來到會里,陳師傅就一字一句地教孩子們唱譜,學“阿口”。
圈頭歷史上曾隸屬于任丘,與圈頭相隔20里水路的任丘縣鄚州有座遠近聞名的藥王廟,據老樂師們講,圈頭的音樂就是早年間從鄚州大廟學來的。
“文革”時期,造反派破四舊要砸掉音樂會的樂器,老樂師們靈機一動,用手中的樂器演奏了一曲當時流行的革命歌曲,此舉不僅保護了自己,而且保護了音樂會的傳承。這些老樂師們盡管大多沒有什么文化,甚至有人一字不識,但他們對傳統(tǒng)音樂文化有著與生俱來的理解和把握能力。因為當地的小伙子們大多去外地打工了,為了傳承的需要,他們開始帶女徒弟,這也算是傳統(tǒng)文化的一種革新和進步吧。
80歲的夏趕會從十一二歲開始學音樂,學小管沒學會,后改學武場。下了很大功夫練習打鐃,七八年后手指都變了形。如今,老伴已經過世,孩子們都在保定市工作和生活,平時就自己一人在家。說到音樂會,老人眼含熱淚。
2004年,老張從安新縣水利局退休后,將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放到了音樂會的弘揚和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上。2006年圈頭音樂會順利通過了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同時也得到了縣鄉(xiāng)兩級政府的支持。2007年11月,圈頭音樂會被河北省人民政府、河北省文化廳認定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同時也正式申報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音樂是沒有國界的時空藝術,圈頭音樂會沒有因為地域的限制而被湮沒,它不僅飄出了白洋淀,而且飄過了太平洋。在一座中國傳統(tǒng)結構的四合院里,來自美國加阿茲塞太平洋大學的民族音樂學教授基馬西·布朗與圈頭村的百姓一起欣賞了一場頗具民俗風情的鄉(xiāng)村音樂會。
圈頭音樂會有一部老譜本,記錄了55首樂曲。陳小花師傅雖不識字,但曲譜卻記得十分精準。每當晚飯后,徒弟們都會自發(fā)來到會里,陳師傅就一字一句地教孩子們唱譜,學“阿口”。“六的六凡工哎……”在荷香飄滿淀的美麗季節(jié),小院里稚嫩而悠揚的學唱聲總會傳出很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