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 劉 芳
豫劇和我和我
文_ 劉 芳
戲曲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藝術。它由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表演藝術各種因素綜合而成的。它的起源歷史悠久,在漫長發(fā)展的過程中,經(jīng)過八百多年不斷地豐富、革新與發(fā)展,講究唱、做、念、打,富于舞蹈性、技術性,構成完整的戲曲藝術體系。
而豫劇作為中國戲曲里最大的地方劇種,在中國整個戲曲文化傳播和發(fā)展中,更是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由于語音方言的不同,豫劇在各地流傳過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多路流派:以開封為中心的唱法稱“祥符調(diào)”;以商丘為中心的唱法稱“豫東調(diào)”;以洛陽為中心流傳的唱法稱“豫西調(diào)”;豫東南沙河流域流傳的唱法稱“沙河調(diào)”,又稱本地梆。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豫劇也隨之不斷創(chuàng)新進步,從最初的勾欄瓦肆,到民國時期進入茶社演唱時代,與二簧形成競爭之勢,再到抗戰(zhàn)時期樊粹庭、陳素真開啟了河南文藝界第一次抗戰(zhàn)募捐義演的大幕,直到解放后抗美援朝時期常香玉發(fā)動義演捐贈的“常香玉號”飛機而引發(fā)的全國性轟動……豫劇早已不僅僅作為一種藝術形態(tài)存在于中國歷史,它更是作為民族精神尤為重要的一部分,在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支撐起一方百姓的生存希望和愛國信念,以包青天的剛直、花木蘭的忠勇、穆桂英的堅貞,砥礪著身處水深火熱之中的中原人那質樸無華的愛國情操,在這片充滿深情的黃土地上,帶著濃烈的民族自豪感,生生不息地抗爭下去、奮斗下去!
新中國成立后,職業(yè)豫劇表演團體相繼成立,新編曲目、劇目大量出現(xiàn)。河南梆子被官方正式命名為“豫劇”,國家攝制了大量的舞臺藝術紀錄電影片、電視片,保存記錄了許多藝術家和劇團的表演藝術,譬如常香玉的《花木蘭》、陳派劇目《洛陽橋》、崔派劇目《秦香蓮》、馬金鳳的《穆桂英掛帥》均被拍成電影作品,受眾廣泛。更有風靡一時的現(xiàn)代戲《朝陽溝》,一舉掀起了時代的潮流,幾乎成為整個時代的代表,街頭巷尾人人傳唱,至今久盛不衰。
我就是在這個到處充斥著藝術氛圍的時代出生長大的。我出生在一個梨園之家,我的母親是豫劇坤旦演員,我的父親則是名滿中原、被譽為“豫劇馬連良”的劉忠河先生。父親13歲入紅星劇校學習,15歲考入河南戲曲學校,在校期間,曾得高連榮、張子林、馬雙枝、田來印、湯蘭香等梨園老前輩的言傳身教。17歲提前畢業(yè)后,回到商丘市豫劇團工作?!拔母铩鼻昂螅赣H首次演出了《十五貫》一舉轟動,從此“劉忠河”這個名字,便開始廣為流傳在這片深情的大地上、田間地頭里、城市的廣播里、老百姓的談笑間。
而我,便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出生的。從小,每天在父親的練腔哼唱聲中醒來;每天陪伴著父母壓腿練功;也時常跟著劇團下鄉(xiāng)演出,充滿好奇地看著平日里與我親近無比的叔叔阿姨在戲臺上瞬然變成了一個又一個光彩照人的形象,在唱念做打間,演繹著歷朝歷代的悲歡離合;偶爾也會隨著父親參加各種大型演出,站在邊幕上看臺下涌動的人流、拋撒的鮮花,聽臺下熱情的叫喊聲、鼓掌聲、歡呼聲……
1980年舉行的“豫劇流派匯報演出”,成為豫劇旦角藝術流派形成的開端,在此次匯演中,出現(xiàn)了許多描寫現(xiàn)實生活的現(xiàn)代戲和新編歷史劇,對后來豫劇藝術的傳承與發(fā)展具有重大意義,從藝術和影響力上確立了陳、常、崔、馬、閻五大旦角以及唐喜成、李斯忠等生凈一些流派。當時,我的父親也代表豫東調(diào)被邀請參加首屆豫劇流派匯演,并以一劇《打金枝》轟動省城。該劇在電臺播出后,迅速唱響了豫魯蘇皖四省。1986年,中央電視臺專門錄制了我父親演唱的《打金枝》《三打金枝》《血濺烏紗》《十五貫》和《三哭殿》等。從此,他的“紅臉”唱腔,響遍大江南北,被人稱為“豫東紅臉王”。
就這樣,伴隨著潔白的水袖、裊裊的板胡、粉墨油彩,在父親光環(huán)的籠罩下慢慢地長大。對豫劇那種深入骨髓的喜愛,促使著14歲的我?guī)е改干钌畹钠谂危既肷糖鹞幕囆g學校進行為期3年的學習,我也從此就踏上了追隨豫劇的道路。當時,父親對我要求非常嚴格,每到放假回家,他無論多忙,都會抽時間詢問我在學校的學習情況,每每都會讓我給他唱上一段。然后他再逐字逐句地給我分析指導,哪怕是一個字一個腔彎兒唱得不準,他都要陪我反復練習,從來沒有過一絲的不耐煩。
在此期間,我從父親的言傳身教中受益良多的不只是他這種精益求精的藝術精神,更有做人立世的淡泊謙遜。父親最信奉的兩句話就是“淡泊明志,寧靜致遠”和“水低為海,人低為王”。他也在行為處事中一直恪守著這個準則,看人無高低,待人無貴賤。
1987年,我在藝術學校畢業(yè)后,到商丘市豫劇團工作,后來因故調(diào)入商丘供電所(即商丘供電公司前身)工作,成為了一名光榮的電力員工,雖然遠離了專業(yè)的豫劇舞臺,但我追求藝術的步伐從未停止過。工作后,我積極參加單位的文藝演出,也多次代表單位參加一些藝術賽事,給單位爭取了榮譽的同時,也更加堅定了我一生追求豫劇藝術的信心和決心!
帶著尋找民族自信心,探求民族文化魅力的夢想,豫劇文化不可避免地受到新時代、新事物以及國際環(huán)境的影響,在這樣中西環(huán)境的碰撞下、新舊觀念的矛盾中堅強地站立起來,而且發(fā)展得愈加迅速。各個派別百花齊放,各種豫劇賽事更是舉辦得如火如荼。
同時,豫劇觀眾的老齡化程度也在逐漸降低,年輕的豫劇觀眾群體初露鋒芒,并且開始從深層次上追隨豫劇,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為專業(yè)豫劇的發(fā)展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戲迷活動逐漸增多,并且形成了許多無特定組織的豫劇戲迷團體,匯聚故土感情,凝聚民族力量,用新時代的吶喊方式,為新世紀的豫劇加油喝彩。
如今,75歲高齡的老父親,依然懷揣著一腔熱血,以昂揚的斗志,帶著對父老鄉(xiāng)親的眷戀,堅守在他的這方舞臺上。而我,也將繼續(xù)追隨著父親的腳步,將這份深入骨髓的眷戀,在這片古老的中原大地上,生生不息地傳承下去。
編者按:豫劇是發(fā)源于河南的一個戲曲劇種,中國五大劇種之一,居中國各地域戲曲之首。它以唱腔鏗鏘大氣、抑揚有度、行腔酣暢、吐字清晰、韻味醇美、生動活潑、有血有肉、善于表達人物內(nèi)心情感著稱,憑借其高度的藝術性而廣受各界人士歡迎。本期《行走》走近豫劇文化圈,感受這一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
(作者單位:商丘供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