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浩宇
摘 要:歷史唯物主義作為馬克思主義的核心和基礎,以及馬克思主義的新型世界觀,在處理國內(nèi)外重大事宜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基于其重要地位,文章從世界觀解釋原則和歷史觀念的角度出發(fā),深入探究其現(xiàn)實意義,解析馬克思主義哲學內(nèi)涵,發(fā)揮馬克思主義獨特的價值。
關鍵詞:歷史唯物主義;意義分析;新世界觀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核心和基礎是歷史唯物主義。要想深入地研究歷史唯物主義,僅靠鉆研課本知識是不夠的,還要在實踐中不斷鉆研。尤其是在經(jīng)濟全球化的當下,世界格局千變?nèi)f化,歷史唯物主義在解決和解釋中國與世界其他國家之間的現(xiàn)實問題發(fā)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歷史唯物主義在哲學社會的科學研究中也具有指導意義。所在,在當下深入研究歷史唯物主義的現(xiàn)實意義很必要的。下面筆者將具體地分析歷史唯物主義的意義。
一、世界觀及其解釋原則
“歷史唯物主義”的“歷史”觀念,是人類思想史的結晶和升華。作為德國古典哲學的集大成,黑格爾對哲學思維的理論自覺,深切地體現(xiàn)在他所說的“哲學是最具體的”“哲學是最敵視抽象的”思想中。人們一般都認為哲學為理論化和系統(tǒng)化的世界觀,但這種認識是片面的、有歧義的。也正因為對世界觀理解的不全面而導致了不同人對哲學的不同理解,因此對世界觀的理解又蘊含著許多不同的解釋原則。馬克思在其著作中深刻地揭示了世界觀的三種不同解釋原則:一是世界觀屬于舊唯物主義,由直觀或客體的解釋原則構成;二是唯心主義世界觀,由抽象且能動的解釋原則構成;三是馬克思主義的新型世界觀,由人類的感性活動為解釋原則構成。三種不同的解釋原則構成了三種不同的世界觀,也形成了三種不同的哲學。
對世界觀的理解,馬克思在根本問題上與李文有一定的分歧。與馬克思的人的感性活動不同,李文視世界為與人的感性活動毫無關系的對象。正是這樣不同的看法才使得傳統(tǒng)教科書的內(nèi)容過于單一和片面。教科書著重闡述馬克思的觀點,對李文的觀點并沒有做任何解釋。因此,要從世界觀的解釋原則上進行分析研究來推進教科書的改革,進而推進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fā)展。
二、歷史唯物主義的解釋原則
傳統(tǒng)的教科書在體系結構的安排上不僅存在邏輯上的困難,還有更深層次的理論困難,這是傳統(tǒng)教科書的缺陷所在。傳統(tǒng)的教科書認為,馬克思主義新世界觀的解釋是區(qū)別于歷史唯物主義并超越了歷史唯物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而李文認為,過于糾結歷史唯物主義與辯證唯物主義的先后是沒有多大意義的,但是歷史唯物主義與辯證唯物主義之間的爭執(zhí)是有一定意義的,關鍵是爭執(zhí)的內(nèi)容是什么。從解釋原則的角度來重新認識和研究世界觀對于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有重大意義的。筆者認為,馬克思主義的新世界觀批判了唯心主義世界觀,也超越了舊的唯物主義世界觀。唯心主義與唯物主義都未明確地解釋人與世界的真實關系,因此也就不能改變世界。人類只有在實踐中慢慢體會和理解才能準確地揭示人與世界的關系。因為歷史唯物主義的解釋原則體現(xiàn)了馬克思的哲學使命和哲學內(nèi)涵,因此認為歷史唯物主義為馬克思主義的新世界觀。
三、歷史唯物主義作為世界觀的歷史觀念
“歷史”是人存在的一種特殊方式,構成了人與世界的真實關系。人類的活動是人與世界獨特關系的前提,沒有了人類活動,人與世界的關系也就不存在了。歷史唯物主義的歷史觀念使得人類的思想得以升華。黑格爾認為哲學是很具體的,因此哲學也不能停留在對事物的抽象認識上,應將事物具體化理解。黑格爾的觀點準確表達了人與世界的關系,也是歷史的關系。馬克思恩格斯根據(jù)黑格爾的歷史觀念也闡述了自己新世界觀的解釋原則,深刻揭示了人的存在方式,以及人與世界的矛盾。唯物主義歷史觀念的存在論就是由人的這種存在方式所構成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內(nèi)涵即為價值論與真理論的統(tǒng)一,也稱為歷史的內(nèi)涵邏輯,此邏輯以人及其自身歷史的發(fā)展為依據(jù)來實現(xiàn)歷史唯物主義與辯證法的統(tǒng)一,這也被稱為歷史唯物主義的新世界觀。
四、結語
總而言之,作為共產(chǎn)主義人生觀的理論基礎,歷史唯物主義指導我們觀察和思考人生問題,也幫助我們樹立了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和人生態(tài)度,其對全部的哲學社會的科學研究都有著很現(xiàn)實的指導意義。雖然目前在理論與現(xiàn)實的爭論中涉及了歷史唯物主義問題,但我們還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歷史唯物主義的現(xiàn)實意義,拓寬歷史唯物主義的研究領域。除此之外,還應該多關注一些經(jīng)濟學、社會學和文化學等各個學科中的哲學問題,以顯示出歷史唯物主義在理論和方法上的獨特價值,進而挖掘其在各方面的現(xiàn)實意義。
參考文獻:
[1]愛德文·阿瑟·伯特.近代物理科學的形而上學基礎[M].徐向東,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2]亞歷山大·柯瓦雷.從封閉世界到無限宇宙[M].鄔波濤,張華,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4]G.維柯.維柯著作選[M].陸曉禾,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