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國珍
蚯蚓可以轉化各種有機垃圾,同時又是很好的動物蛋白飼料,可用于飼喂豬、雞、魚等。我國中醫(yī)學中將蚯蚓作為一味中藥,有些國家和地區(qū)還有食用蚯蚓的習慣。近年來人工養(yǎng)殖蚯蚓越來越普遍。筆者在此談談養(yǎng)殖蚯蚓的一些經驗,供參考。
1. 采集 用經過發(fā)酵的畜禽糞便、枯草、樹葉或鋸末拌和濕土,堆放在潮濕的地面上。經過一夜,野生蚯蚓就會自己爬上來,這叫“誘取”。天亮之前,趁蚯蚓夜間活動尚未鉆回泥土中,將其逮住,這叫“早取”。蚯蚓怕水,遇到稻田灌水、暴雨淹地,都會鉆出地面,此時趁機將其逮住,這叫“水取”。最簡便的方法是“挖取”,拿鐵锨或小鏟到潮濕的田里、河岸、坑邊可以挖到蚯蚓。挖蚯蚓時如果不慎將其斬斷成兩截也不要緊,兩段都能很快再生成為兩條完整的蚯蚓。采集蚯蚓時需注意,不要損壞莊稼和稻田。
2. 放養(yǎng) 在院落或墻角背陰處挖一個長方形的池子,其大小可根據喂養(yǎng)蚯蚓的數量決定,周圍用磚砌好,磚面比地面略高些;也可用小木箱、廢舊的桶、缸、盆、罐等飼養(yǎng)。在底面上鋪些土,中間夾雜一層餌料,上面用土覆蓋,最后蓋上稻草(草簾)或塑料薄膜,以達到遮陰和保溫效果。此后要經常在土面上投放餌料,待土中的餌料吃光后,蚯蚓會在深夜鉆上來覓食。
3. 餌料 畜禽糞便、植物莖葉、污泥以及一些生產糖或紙所產生的渣滓,都是蚯蚓的佳肴。需要注意的是,上述食料要經過堆放發(fā)酵腐熟后,才能夠供蚯蚓采食。
4. 繁殖 蚯蚓屬雌雄同體、異體受精,每條蚯蚓都可以產卵。1個卵繭可以孵化出3~4條幼蚓,1條成蚓1年可繁殖幼蚓500~600條。幼蚓出生3~4個月后,又能繁殖后代。
5. 溫度和濕度管理 蚯蚓喜歡潮濕、溫暖的環(huán)境。飼養(yǎng)蚯蚓的土不可過干,也不能過濕。土溫以15~30℃最為適宜。夏秋季節(jié)天氣炎熱,要經常向土層表面噴水降溫。
6. 保護 蚯蚓性喜靜,怕光、怕聲、怕震。蚯蚓有許多天敵,如鳥、蛇、鼠、蜈蚣、青蛙、蟾蜍、水蛭、螞蟻等。因此,養(yǎng)殖蚯蚓要為其創(chuàng)造一個適宜的生活環(huán)境,并注意隨時防范天敵的侵擾。
一段時間之后,隨著蚯蚓繁殖數量增多,可以開始采用蚯蚓做畜禽的補充蛋白飼料,并進行飼喂效果對比。例如:選6只產蛋率相近的母雞,分成兩組,飼喂相同的配合飼料并對試驗期間的用料量進行統(tǒng)計;試驗組每只雞每天額外喂給1~2條洗凈、切碎、煮熟的鮮蚯蚓。將兩組雞所產的蛋分別存放,30天之后,對兩組雞蛋的數量、質量和重量分別進行統(tǒng)計對比;再把2組蛋雞30天消耗的飼料量進行對比。就此得出用蚯蚓飼喂蛋雞的結果,進而實踐雞糞-蚯蚓-雞的生態(tài)飼養(yǎng)模式。
(作者聯系地址:湖北省老河口市仙人渡郵政支局115信箱 郵編:4418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