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沙門氏菌病,又稱仔豬副傷寒,是由沙門氏桿菌屬細菌引起仔豬的一種傳染病,主要侵害l ~ 4月齡仔豬。該病的特征是發(fā)生壞死性腸炎,出現(xiàn)嚴重下痢,有時可發(fā)生卡他性或干酪性肺炎。
一、流行病學
該病主要發(fā)生于密集飼養(yǎng)的斷奶后仔豬,成年豬及哺乳仔豬很少發(fā)生。該病主要由病豬及帶菌豬排出的病原體污染的飼料、飲水及土壤等傳播,健康豬攝入經污染的飼料等可感染發(fā)病。另外,病原體平時存在于健康豬體內,當飼養(yǎng)管理不當、寒冷潮濕、氣候突變、乳豬斷奶過早等引起豬只體質下降、抵抗力降低時,病原體即可乘機繁殖,毒力增強而致病。該病一年四季均可發(fā)生,多發(fā)于多雨潮濕季節(jié)。
二、臨床癥狀
該病潛伏期3~30天,臨床上分為急性型和慢性型。
1. 急性型(敗血型)
此型多見于斷奶后不久的仔豬。病豬體溫升高,可達41~42℃,食欲不振,精神沉郁,病初便秘,以后下痢,糞便惡臭,有時帶血,常有腹部疼痛癥狀,弓背尖叫。耳、腹部及四肢皮膚呈深紅色,后期呈青紫色。最后病豬呼吸困難,體溫下降,偶爾咳嗽,痙攣。一般經4~10天死亡。
2. 慢性型(結腸炎型)
此型最為常見,臨床表現(xiàn)與腸型豬瘟相似。體溫稍升高,精神不振,食欲減退,便秘和下痢反復交替發(fā)生,糞便呈灰白色、淡黃色或暗綠色,形同粥狀,有惡臭,有時帶血和壞死組織碎片,以后逐漸脫水消瘦,皮膚上出現(xiàn)痂樣濕疹,有些病豬發(fā)生咳嗽。病程2 ~ 3周或更長,最后衰竭死亡。
三、剖檢變化
急性型主要以敗血癥為主,淋巴器官腫大、淤血、出血,全身黏膜、漿膜有出血點,耳及腹下皮膚有紫斑。脾腫大呈暗紫色,肝腫大,有針頭大小的灰白色壞死灶。
慢性型特征病變是壞死性腸炎,腸壁肥厚,黏膜表面壞死和纖維蛋白滲出形成輪狀。肝有灰黃色針尖樣壞死點。肺有卡他性或干酪樣肺炎病灶,往往是由巴氏桿菌繼發(fā)感染所致。
四、診斷
根據發(fā)病情況、臨床癥狀、剖檢變化可做初步診斷,確診需通過實驗室檢查。
五、防治措施
1. 預防
①堅持自繁自養(yǎng),不從疫區(qū)引豬。新引進的豬需隔離觀察30天以上,經檢疫確認健康后方可混養(yǎng)。
②每年定期注射豬副傷寒弱毒凍干苗,疫區(qū)首免之后,間隔5~8天再加強免疫1次。
③加強飼養(yǎng)管理,搞好生物安全防控措施,消除或降低不良影響因素;喂給豬營養(yǎng)全面的飼料,并注意補充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以增強其抵抗力;飼養(yǎng)密度不宜過大;注意防寒保暖和勤掃圈舍,注意通風換氣,防止圈舍中出現(xiàn)穿堂風和賊風;做好圈舍、飼具、環(huán)境的消毒工作,消毒應經常化、制度化;發(fā)現(xiàn)病豬應立即隔離治療,豬舍、場地、用具進行徹底消毒。
2. 治療
①鹽酸土霉素50 ~ 100萬單位,一次肌內注射,或用土霉素粉(片)拌料,按400 ~ 600毫克/千克,連喂7天。或新霉素,口服每天5~15毫克/千克體重,分2~3次內服。
②磺胺甲基異惡唑(SMZ)或磺胺嘧啶(SD),20~40毫克/千克體重;加甲氧芐啶(TMP),4~8毫克/千克體重,混合分2次內服,連服1周;或復方新諾明(SMZ - TMP),肌注0.2毫升/千克體重,首次用量要加倍,連注3 ~ 7天;如用粉劑,則內服70毫克/千克體重,首次用量要加倍,連服3 ~ 7天?;?0%磺胺噻唑鈉10~30毫升,25%葡萄糖注射液30~60毫升,1次靜脈注射。
③呋喃唑酮(痢特靈),20~40毫克/千克體重,分2次口服,連服3~5天后劑量減半繼續(xù)服3~5天?;蜻秽蛲?0克,磺胺脒40克,堿式硝酸鉍20克,碳酸氫鈉20克混合均勻,分裝為1克/包,每次服1包,每天服2次,連服3~5天。
④中藥方劑,柴胡15克、黃芩15克、滑石15克、竹茹15克、青蒿15克、半夏10克、枳實10克、陳皮10克、荷葉10克、生姜10克、甘草8克、青黛9克,研末1次喂服,每天1劑,連用3 ~ 5天。
(作者聯(lián)系地址:楊登林 四川省梓潼縣瑪瑙鎮(zhèn)畜牧獸醫(yī)站 郵編:622157;黃 麗 楊 莉 梓潼縣動物疫控中心 郵編:62215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