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
【摘 要】中國古代建筑歷史悠久,從最早陜西半坡遺址的淺穴式房屋,到唐代大明宮,再到明清兩代的故宮,無不體現(xiàn)出中國古建筑在功能與組合上的獨特創(chuàng)造力。四合院的產(chǎn)生滿足了建筑的多種功能需求,是最基本的建筑群體單元。在中國古代政治、人文、藝術精神的主導下,四合院式的建筑單元通過組合、重構,最終產(chǎn)生了以故宮、朝天宮為代表的明清官式古建筑群。
【關鍵詞】古建筑 單元 組合 四合院 朝天宮
一、建筑的內(nèi)涵與外延
建筑是人們?yōu)榱藵M足社會生活需要,利用所掌握的物質(zhì)技術手段,并且運用一定的科學規(guī)律、風水理念以及美學法則創(chuàng)造的人工環(huán)境。
建筑是既具有藝術形象,又具有不同物質(zhì)功能的構筑物,無論是中國古代的宮殿、寺廟、陵墓還是園林、住宅,他們的個體和群體性形象都是一個歷史時期政治、經(jīng)濟、文化、技術等諸多方面條件的綜合產(chǎn)物。
二、中國古代木結構建筑典型特征
(一)木結構體系
中國古代建筑的最大特點之一就是采用了木結構體系,這樣的建筑形式有諸多優(yōu)點。
1.防御地震
很多墻倒屋不塌的實例就是最好的證明,具有900多年歷史的山西應縣佛宮寺釋迦塔歷經(jīng)多次地震依然巍然屹立。
2.采伐到施工都較便利
古代中國擁有豐富的森林資源,砍伐樹木較開山采石和制坯燒磚更加簡單便利。舉例來說,意大利佛羅倫薩主教堂1420年動工,經(jīng)過11年才完成了教堂的穹頂,1470年才最后完工,耗時半個世紀。而同時期的中國明代紫禁城,1407年開始建造,1420年就全部完工,只花了13年,其中8年時間用在準備材料上,真正的施工時間不到5年。
(二)木結構建筑的缺點
1.單體建筑體量不如西方建筑
與西方建筑相比,中國古建筑的個體平面多為簡單的矩形,單純而規(guī)整,體型也并不高大。西方古建筑則表現(xiàn)出個體的宏偉和壯麗。中國木結構建筑在漫長的發(fā)展歷程中,克服了自身瓶頸束縛,逐漸通過建筑群體表現(xiàn)出前所未有的博大與壯觀。
2.易遭受毀滅性損害
由于材質(zhì)的特性,中國古建筑容易遭受水災、火災和蟲災的影響,這也是我國古建筑留存數(shù)量較少的原因。
三、中國古建筑由一到百的突破
(一)最早的古建筑群體單元——四合院
一般來說,由單幢房屋圍合成的院落樣式,在兩千年前的漢代墓葬中的畫像磚上就出現(xiàn)了反映這種院落式的群體組合。中國古代建筑群體的最基本形式,是由房屋四面圍合而成,即四合院。這種最基本的單位組合能夠極大程度地給民眾提供安寧舒適的住宿環(huán)境,解決房屋所有者吃、喝、睡、安保等基本生活要求。因此,四合院作為典型的民居樣式,頗受民眾喜愛,一直發(fā)展延續(xù)到明清和民國時期,其中以北京四合院、山西四合院、蘭州四合院最為著名(圖1)。
(二)多種古建筑群體單元的再度組合
由最基本的四合院單位組合而成的不同類型建筑,會以大小及組合方式的不同創(chuàng)造出豐富多彩的形態(tài)。其中規(guī)模最大、形態(tài)最為復雜的四合院群體,明清古建筑群中有代表性的包括北京明清兩朝的宮城——紫禁城,以及江南地區(qū)最大的四合院群體——南京的朝天宮。
朝天宮,是江南地區(qū)規(guī)格最高、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好的一組宮殿式古建筑群(圖2),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今天的朝天宮古建筑群為清同治五年至九年(1866-1870)間在清前期原址上改建而成,整體布局是中為文廟,東為府學,西為卞壺祠的格局。
四、古建筑群體體現(xiàn)的人文藝術精神
(一)總體布局思想——原始依山傍水與皇家思想的結合
朝天宮古建筑群坐北朝南,最前方是一條人工開鑿的運河“運瀆”,相傳為孫吳大帝開鑿。“萬仞宮墻”四字大型照壁與之緊鄰,古建筑后方背靠“冶山”,相傳吳王夫差在此筑城,冶煉兵器?!吨芏Y》有云:前有照,后有靠,此風水之寶地。一般龍脈風水都是如此選擇的。
“背山面水”是中國原始人最理想的生活環(huán)境,白天需有方便的水源,夜間較高的地勢也有利于抵御野獸和其他族群的侵襲。坐北朝南,也是“負陰抱陽”的基本形式,這種思想來源于《易經(jīng)》?!笆ト四厦娑犔煜拢蛎鞫巍?,正南、正北體現(xiàn)了權力和尊嚴,也是理氣派風水理念的主體內(nèi)容。通過建筑群組的組合能夠豐富建筑的功能,強化中國古代的人文、藝術思想。
(二)儒家思想宣傳陣
宮墻之內(nèi),廣場東西臨街處有石礎磚砌牌坊兩座,“德配天地”與“道貫古今”(橫額楷書,為曾國藩所書)(圖3)。循著廣場步上石階,正北面為四柱三間、木結構牌坊式的“欞星門”(欞星門三個正楷大字書法渾厚凝重,相傳為宋代理學家朱熹手跡)。這三組牌坊體現(xiàn)出明顯的儒家孔廟建筑布局,再加上前方的“萬仞宮墻”,已經(jīng)將孔子的學識、地位推崇到極致。
(三)反映儒家思想的堅定擁護者
欞星門內(nèi)左右各有配殿兩間,東為文吏齋、司神庫,西為武官齋、司牲亭。文吏齋、武官齋是祭孔大典舉行前,文武官員休息侯祭的地方,司神庫為平時收藏神主牌位的所在地,司牲亭則為炮制“大牢”三牲之地。有了這部分相當數(shù)量的文武官員作為擁簇,隱藏在建筑主體中的二圣才能順利的實施個人理想與家國抱負。
(四)儒家思想宣傳陣地——孔子及其排位
院落正北門是大成門,所謂“大成”者,即寓意孔子的學說集古圣先賢之大成也,大成門前立一尊孔子行教像。過大成門朝北是朝天宮的第二進院落,左右各有配殿一間,大成門后有可容納千人的廣場,便是古代習儀、祭孔時的場所,東西兩側有廊房。由廣場正中或回廊兩側拾級而上,中間的一座大殿便是文廟的主體建筑大成殿,殿廣七楹,面闊46.3米,進深18.69米,高26.7米,重檐獸吻,飛甍隆棟,殿宇崇宏,上覆琉璃黃瓦,這是一座唯一能反映朝天宮規(guī)模和古貌新姿的代表性建筑(圖4)。殿內(nèi)原來供奉有“大成至圣先師孔子之神位”,檐下懸掛有清朝康熙二十三年(1684)康熙帝所頒“萬世師表”匾額。
(五)反映儒家思想幕后最大的推手——歷代帝王
大成殿后為崇圣殿,又稱“先賢殿”,高基盡檐,面闊七楹,飛檐翹角,金鐸叮當,其間飾以彩繪、掛落,金碧輝煌,氣勢軒昂,格外引人入勝,它是帝王廟宇的主體建筑(圖5)。
五、結語
中國古代建筑歷經(jīng)六、七千年的發(fā)展,形成了它獨特的藝術魅力,即庭院式的組群布局所造成的藝術效果。同時,中國古建筑時時刻刻體現(xiàn)出反應時代特征的人文藝術精神,從本質(zhì)上來說,即為統(tǒng)治者長治久安營造的政治環(huán)境。
朝天宮古建筑群體反映出當朝統(tǒng)治者對自身統(tǒng)治地位的無比重視,從建筑選址、建筑布局、建筑內(nèi)容等方面完美的將儒家思想和皇權統(tǒng)治結合在一起,構筑了中國古代最大的統(tǒng)治者群體。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