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計劃+拾坤+戴維享+王棟+馬超
【摘要】 目的 分析經(jīng)皮椎間孔鏡治療腰椎管狹窄伴椎間盤突出的療效。方法 52例腰椎管狹窄伴椎間盤突出患者, 均接受經(jīng)皮椎間孔鏡治療, 觀察臨床治療效果。結果 本組52例患者均順利完成手術, 手術時間為68~156 min, 平均手術時間為(103.0±16.3)min;術后臥床時間為5~72 h, 平均臥床時間為(13.4±2.3)h。隨訪結果顯示, 治療優(yōu)良率為90.38%(47/52)?;颊呓邮苁中g后的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為(2.4±1.1)分, 明顯低于接受手術前的(8.5±1.7)分,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經(jīng)皮椎間孔鏡治療腰椎管狹窄伴椎間盤突出安全性高、效果滿意, 能促進患者癥狀有效緩解, 減輕痛苦并提高恢復效率。
【關鍵詞】 腰椎管狹窄癥;椎間盤突出;經(jīng)皮椎間孔鏡;視覺模擬評分法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31.019
腰椎管狹窄伴椎間盤突出屬中老年人群常見疾病, 手術是治療此癥有效手段, 能通過局部減壓促進病情緩解, 幫助患者選擇合理舒適, 減少創(chuàng)傷與并發(fā)癥, 提高恢復效率與效果, 是治療重點[1, 2]。本文分析經(jīng)皮椎間孔鏡治療腰椎管狹窄伴椎間盤突出的療效, 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此次研究抽取本科2014年7月~2017年3月所診治的52例腰椎管狹窄伴椎間盤突出患者為研究對象, 入組標準:①所選患者均符合腰椎管狹窄伴椎間盤突出相關的診斷標準。②患者符合手術治療指征, 均接受經(jīng)皮椎間孔治療。③患者交流、意識方面無障礙, 能夠配合治療與隨訪。本組患者中男30例, 女22例;年齡22~65歲, 平均年齡(53.4±5.2)歲;病程5個月~17年, 平均病程(1.5±5.2)年;其中經(jīng)影像學檢查證實18例屬單存性腰椎管狹窄, 34例腰椎管狹窄伴椎間盤突出;本組患者合糖尿病9例, 高血壓22例, 冠心病2例。
1. 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因存在行走或站立腰痛、下肢有麻木感及放射痛等癥狀表現(xiàn)入院, 綜合各項檢查結果證實診斷, 予以對癥處理。本組患者均接受經(jīng)皮椎間孔鏡治療。
1. 2. 1 術前幫助患者完善各項檢查, 評估耐受能力, 積極改善存在異常的身體指標。協(xié)助患者處于合適體位(俯臥), 軟枕墊于胸腹部, 保持腹部懸空, 將手術床調整至折刀位, 屈膝屈髖, 將施術節(jié)段的棘突間隙經(jīng)體表定位, 在C臂X線機的輔助下將安全線和至上關節(jié)突到椎體后緣所經(jīng)穿刺路線進行定位, 病灶側確認穿刺點, 對術野進行常規(guī)消毒鋪巾, 予以局部麻醉, 選用穿刺針(16G)實施穿刺操作, 逐層進入, 將3 ml濃度為1%的利多卡因注入;效果滿意后沿穿刺針將導絲向硬膜外的前間隙插入, 之后將導絲作為中心, 在皮膚局部行一8 mm的切口。將擴張管逐級順著導絲插入并將保護套管留置妥當, 將一級環(huán)鉆順著一級導桿置入, 對上關節(jié)突外側緣局部少量骨質切除。將導絲保留, 順著導絲再將二級導桿更換, 隨后將二級環(huán)鉆置入, 將上關節(jié)突骨折進行擴大性切除。操作完畢將導絲、環(huán)鉆和套管拔除, 順導桿(5.1 mm)將呈斜面前端的工作套管(直徑7.5 mm)置入, 注意將套管斜面與一側關節(jié)突相對。連接好內(nèi)窺鏡, 將其經(jīng)工作套管置入, 用慶大霉素與生理鹽水實施連續(xù)沖洗操作。在內(nèi)窺鏡輔助下, 選用型號合適的髓核鉗對脫出或游離的髓核組織實施摘除操作, 利于雙極實施椎間盤消融減壓操作及撕裂口局部皺縮及成形操作。施術完畢退出操作器械, 放置引流管, 予以縫合。
1. 2. 2 術后應用抗生素類藥物進行抗感染治療, 予以悉心護理, 根據(jù)患者自身情況, 幫助患者制定恢復計劃, 指導患者及早進行簡單功能鍛煉;增加病房巡訪頻率, 密切關注患者手術切口情況, 預防并發(fā)癥;指導患者合理飲食, 保證營養(yǎng)攝取充足、均衡, 提高恢復效率。
1. 3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 觀察本組患者圍手術期相關指標, 包括手術時間、臥床時間;術后開展隨訪工作, 依據(jù)Macnab標準對治療效果進行判定, 分為優(yōu)、良、可三級, 優(yōu)良率=(優(yōu)+良)/總例數(shù)×100%;由同一組人員在手術前后采用VAS評分對疼痛程度進行評估。
1. 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6.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 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本組患者均順利完成手術, 手術時間為68~156 min, 平均手術時間為(103.0±16.3)min;術后臥床時間為5~72 h, 平均臥床時間為(13.4±2.3)h。隨訪結果顯示, 本組患者治療為優(yōu)31例, 良16例, 可6例, 優(yōu)良率為90.38%(47/52)?;颊呓邮苁中g后的VAS評分為(2.4±1.1)分, 明顯低于接受手術前的(8.5±1.7)分,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步入新世紀以來, 關于腰椎管狹窄癥的治療, 臨床微創(chuàng)技術、設備不斷的發(fā)展、完善, 不僅適應證越來越廣, 安全性也顯著提升[3, 4]。目前來看, 脊柱外科微創(chuàng)治療已成為發(fā)展趨勢, 對腰椎管狹窄治療, 腰椎微創(chuàng)固定融合術能夠有效保護后方韌帶復合體, 近期療效也比傳統(tǒng)術式更加理想, 但經(jīng)大量時間證明所取得的長期效果仍然不盡如人意。近年來椎間孔鏡參與腰椎管狹窄的治療無疑開辟了全新的治療理念, 也促進微創(chuàng)減壓這一原則真正得以實現(xiàn)。經(jīng)皮椎間孔鏡治療腰椎管狹窄癥, 能夠在相對局限的空間中對存在狹窄的部分實施選擇性的有限減壓, 在特殊微創(chuàng)設備、器械輔助下, 能夠實施對一側神經(jīng)根管進行270°的減壓, 與傳統(tǒng)舒適相比, 具有創(chuàng)傷性低、安全性高的優(yōu)點, 且能夠獲得與開放手術相近的效果[5-7]。endprint
本文研究顯示, 本組患者均順利完成手術, 手術時間為68~156 min, 平均手術時間為(103.0±16.3)min;術后臥床時間為5~72 h, 平均臥床時間為(13.4±2.3)h。隨訪結果顯示, 本組患者治療為優(yōu)31例, 良16例, 可6例, 優(yōu)良率為90.38%(47/52)?;颊呓邮苁中g后的VAS評分為(2.4±1.1)分, 明顯低于接受手術前的(8.5±1.7)分,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結果充分證明了經(jīng)皮椎間孔鏡治療的優(yōu)勢及效果。需要注意, 此次研究并未納入屬中央椎管狹窄患者, 究其原因在于以目前的技術與設備還無法充分對存在于后方及對側的致壓物實施減壓[8-10]。因此, 若要保障施術效果, 和術前、術中的準確定位密不可分。
綜上所述, 經(jīng)皮椎間孔鏡治療腰椎管狹窄伴椎間盤突出安全性高、效果滿意, 能促進患者癥狀有效緩解, 減輕痛苦并提高恢復效率。
參考文獻
[1] 胡德新, 鄭琦, 朱博, 等. 經(jīng)皮椎間孔鏡下選擇性減壓治療老年性腰椎管狹窄癥的療效分析. 中國骨傷, 2014, 27(3):194-198.
[2] 許勇, 陳仙, 李利平, 等. 經(jīng)皮椎間孔鏡治療腰椎管狹窄癥的體會. 中國骨與關節(jié)損傷雜志, 2013, 28(7):651-652.
[3] 徐林琴. 腰椎管狹窄癥手術治療的體會. 中國醫(yī)藥指南, 2014(13):109-110.
[4] 鄭文杰, 周躍, 李長青. 經(jīng)皮椎間孔鏡技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策略和方法. 中國骨與關節(jié)雜志, 2013, 28(4):228-231.
[5] 白一冰, 李嵩鵬, 簡偉, 等. 椎間孔鏡下側隱窩減壓治療腰椎管狹窄的療效分析. 中國疼痛醫(yī)學雜志, 2014, 20(12):919-921.
[6] 王鴻晨, 葉猛, 張偉學. 經(jīng)皮椎間孔鏡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療效分析. 臨床和實驗醫(yī)學雜志, 2014, 13(5):385-387.
[7] 古偉文, 徐峰, 蔡賢華, 等. 經(jīng)皮椎間孔鏡靶向穿刺技術治療腰椎椎間盤突出癥的療效分析. 脊柱外科雜志, 2013, 11(3):149-153.
[8] 韓廣, 湯鋒武, 張賽, 等. 經(jīng)皮椎間孔鏡技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和腰椎間孔狹窄的并發(fā)癥原因分析與處理. 中國現(xiàn)代神經(jīng)疾病雜志, 2016, 16(4):210-215.
[9] 徐寶山. 經(jīng)皮椎間孔鏡和椎間盤鏡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和椎管狹窄癥的選擇與應用. 天津醫(yī)藥, 2015, 43(11):1239-1243.
[10] 張德輝, 朱顯科, 左新成, 等. 經(jīng)皮椎間孔鏡治療高齡腰椎椎間盤突出并神經(jīng)根管狹窄的短期療效. 脊柱外科雜志, 2015, 13(1):24-2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