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北石窟寺是隴東高原地區(qū)規(guī)模最大的佛教石窟寺院,其中165窟是最具代表性的洞窟,以七佛造像為主。165窟是北石窟營造者精心設計的產(chǎn)物。七佛造像具有北方民族敦厚樸實、雄大粗獷的特點,但在粗獷樸拙中不失細膩,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隴東地區(qū)的藝術特色,在佛教造像藝術史上具有獨特的意義。
【關鍵詞】北石窟 165窟 造像藝術
北石窟寺位于絲綢之路東段,陜、甘、寧、蒙毗鄰地區(qū)的甘肅省慶陽市境內(nèi)西南25千米處的覆鐘山下,是隴東地區(qū)留存的最大的一處佛教寺院。始建于北魏永平二年(509),歷經(jīng)西魏直至明清時期不斷修建,規(guī)模宏大,歷史悠久。現(xiàn)存窟龕308個、石雕造像約2429身、石碑8通、陰刻和墨書題記152方、彩繪壁畫90多平方米、清代建筑遺跡3處[1]。其造像精美,題材獨特,風格別致,是隴東地區(qū)佛教文化的藝術典型。據(jù)考證,北石窟的創(chuàng)建者為北魏涇州刺史奚康生。北石窟寺198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北魏時期,北石窟寺所開洞窟有165窟、113窟、229窟、237窟、244窟、250窟以及樓底村1號窟等,其中以165窟最為宏大壯觀且藝術影響深遠。165窟在明清時期被稱為“佛洞”,居于北石窟主窟群的中心位置。窟高14米、寬21.7米、進深15.7米,平面呈橫長方形,覆斗形頂,方形門,門上設明窗。窟內(nèi)四壁下有宋元時期重砌的高壇,壇高1.2米、寬0.98米。石窟東壁、西壁和北壁內(nèi)容以七佛造像為主,并配有十身脅侍菩薩,窟門內(nèi)兩側各雕一身彌勒菩薩,有一騎象菩薩、兩身阿修羅天、二天王、千佛、佛傳和佛本生故事等(圖1)。
165窟是北石窟寺開鑿時代最早、規(guī)模最大、內(nèi)容最豐富的北魏洞窟,也是北石窟寺的精華所在。其中東壁雕三身立佛、四身脅侍菩薩,南北壁各雕兩身立佛、三身脅侍菩薩。七佛造像高8米,脅侍菩薩高4米。七佛造像每佛鑿有舟形背光,背光交接下部雕脅侍菩薩,頂部四披雕伎樂天、供養(yǎng)人。165窟七佛均為磨光高肉髻、面相方圓,其中五身額上刻有毫光,細眉大眼、高鼻厚唇、大耳寬肩,給人一種敦厚威嚴、體魄雄健之感(圖2),令人聯(lián)想到北魏馬背上打天下的統(tǒng)治者應是如此身體強壯,充滿威嚴和氣吞山河的氣勢。從165窟窟形特點及造像風格來看,165窟在建窟前應該已有明確的建窟計劃和安排,窟形特點和造像風格絕不是隨意發(fā)揮,而是經(jīng)過精心、嚴密的設計。因此165窟的建造結構和造像藝術特征應具有完整的計劃,各部分雕刻的聯(lián)系也較緊湊[2]。正是因為是精心設計,165窟給人一種窟形宏大、莊嚴震懾之感,其中七佛造像更顯得高大雄健,令廣大信眾望而生畏、頂禮膜拜而心無雜念。165窟的建造有可能采用了洛陽寺院的規(guī)范,應當是來自洛陽的部分工匠的技藝和當?shù)毓そ车淖诮绦叛黾八囆g審美相結合的產(chǎn)物。和洛陽龍門石窟造像的技術手法與藝術風格相比較,165窟七佛造像雖然有繼承龍門造像之處,但手法上顯得較為粗獷,造像顯得較拙。七佛造像內(nèi)著僧祇支,外著雙領下垂褒衣博帶式袈裟,內(nèi)衣束帶于胸前打結,佛衣下端可見衣裾三層,所著服飾衣紋給人細膩流暢之感。七佛均右手前舉,左手指向前下方,掌面顯得寬大厚重,雙手施無畏印和與愿印。主尊和北壁兩身立佛造型粗壯、面容寬大,雕刻較為粗獷(圖3)。南壁兩身立佛面形稍窄、鼻梁棱起,鼻子比主尊和北壁兩身立佛的略小,主尊和北壁立佛鼻頭大而扁平??傮w來說,南壁兩身立佛比主尊和北壁兩立佛顯得俊秀,雕刻較為精細美觀。造成這種風格差異的原因可能與建造時間的先后和建造工匠的不同有較大關系。從七佛造像和其他造像的比例來看,七佛顯得端莊高大,身高比脅侍菩薩高一倍,建造者主要是為突出七佛的高大威猛,讓廣大信眾在心靈上有所震撼而臣服。在165窟高14米的空間內(nèi),七佛造像高8米,脅侍菩薩高4米,這種比例顯然是經(jīng)過精心設計的。165窟的高度、寬度及進深和高8米的七佛、高4米的脅侍菩薩及其他造像的高度,比例和諧統(tǒng)一,在變化之中有統(tǒng)一,統(tǒng)一之中有變化,既能突出七佛主體,表現(xiàn)七佛的高大、威嚴、神圣,又能彼此呼應。這種空間比例尺度是宗教信仰和建造者特定需求的產(chǎn)物,起到從精神上震懾信眾的目的,信眾一進入165窟空間之內(nèi),便覺高不可及、威嚴神圣。通過比較北石窟165窟和云岡石窟二期洞窟,洞窟形制、造像風格二者有相似之處,165窟有大同云岡石窟的風格特征,但在局部細節(jié)上又有創(chuàng)新之處。
165窟是北石窟寺創(chuàng)建年代最早、規(guī)模最大、藝術成就最高的洞窟,其豐富的內(nèi)容和題材,對佛教教義做了全面的闡釋。其中七佛造像有人認為應是以北魏開國皇帝道武帝拓跋珪到宣武帝元恪這七位皇帝為偶像來開鑿的。165窟東壁正中應為釋迦牟尼佛,右為過去莊嚴劫三佛,即毗婆尸佛、尸棄佛、毗舍浮佛,左為現(xiàn)在賢劫三佛,即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波佛。七佛造像在佛教石窟寺中具有獨特的意義,其窟形宏偉,國內(nèi)罕見。七佛均具有我國北方民族質(zhì)樸、淳厚的特色。佛內(nèi)著僧祗支,外著雙肩搭寬博袈裟,下著裙。衣彩繪方格,給人一種厚重感,衣紋細密而流暢[3](圖4)。七佛的形象造型包括服飾從多方面體現(xiàn)出佛教與皇權的威嚴。七座高達8米的大佛沿三壁環(huán)列并排開來,這種超越一般佛窟布局的獨特方式,從數(shù)量和體量上形成了強有力的氣勢。七佛造像以泰山壓頂之勢立于信徒面前,供其膜拜,巨大的體積顯示了震撼人心的力量,對主持開窟的北魏權貴來說這種做法也許對穩(wěn)定北魏王朝的統(tǒng)治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七佛順洞窟壁面向前微傾,胸部、腹部特別突出,有一種向前傾倒之勢,從側面看呈倒、順兩梯形組合,使向前微傾的不穩(wěn)定趨于平衡。這種造型異于其他佛窟,使信眾感受到一種強烈的、迎面而來的動勢。同時,所有的衣褶紋飾都是用陽線或浮雕刻出,形成了一種堅實、厚重的體量感。
165窟宏大的規(guī)模,首先決定于其主持營造者為涇州刺史奚康生。作為朝廷顯貴、威震一方的奚康生,在涇州地面擁有絕對性權威,這使得北石窟165窟在規(guī)模上成為全州之最。奚康生可能想通過建造規(guī)模如此之大的北石窟來體現(xiàn)自己作為涇州統(tǒng)治者的神圣權威,并以此來消解自己曾殺人如麻的罪孽?;谒倪@種心理,在進行選材時,他選用了“七佛”這個主題。《增壹阿含經(jīng)》云:“七佛天中天,照明于世間?!逼叻鹉軌蚪獬耸篱g的一切苦難。同時,將七佛分布在三個不同的壁面上,造像風格獨特而新穎,在同時期的七佛造像中很少有這樣的例子。七佛的這種排列方式,不僅很好地利用了洞窟內(nèi)絕大部分的空間,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七佛造像的藝術表達空間,而且恰如其分地使七佛成為洞窟內(nèi)絕對的主體部分[4]。整個洞窟高14米,佛像高達8米,再加上佛壇距地1.2米高,七佛造像就占了整個高度空間的大部分天地,有一種頂天立地的感覺。165窟將七佛并列排開分布在三個壁面上,和相對較小洞門形成了鮮明對比,當信徒從較小的洞門進入之時,猛然展現(xiàn)的大空間給信眾心理上的震撼,進一步顯現(xiàn)出165窟的容量之大和七佛具有的獨特的審美效果。endprint
古人有“天圓地方”的宇宙觀,特別是北方的游牧民族,有“天似穹廬,籠蓋四野”的天地觀。因此,以奚康生為代表的北魏鮮卑權貴所主持開鑿的北石窟寺,在設計觀念上秉承了北方民族獨特的居所傳統(tǒng)。165窟的穹廬窟頂,不僅有天圓地方觀念的體現(xiàn),而且也是鮮卑族的文化傳統(tǒng)的體現(xiàn)(圖5)。然而165窟的真正建造者是廣大勞苦工匠,他們大多數(shù)接受了佛教的洗禮,在那個風雨飄搖的時代把自己的命運寄托在自己所建造的佛像身上,這些佛像給予了他們靈魂的歸宿。他們所雕刻的大佛,以泰山壓頂之勢立于信徒面前,供其仰拜,巨大的體積顯示了其震撼人心的力量。他們把“佛的世界”世俗化,佛和人一樣,都想擁有一個美好的居所,而在北魏北方民族的統(tǒng)治者看來,這種穹廬頂?shù)慕ㄖ褪侨碎g天上最美好的居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165窟的穹廬造型是鮮卑等北方民族居住環(huán)境和黃土高原窯洞造型混合的產(chǎn)物。
165窟的雕鑿技藝傳統(tǒng)化是主基調(diào)。所謂傳統(tǒng)化,就是繼承了我國秦漢以來的雕刻藝術傳統(tǒng),從165窟的造像和浮雕中都可以看到漢魏時期的形體質(zhì)樸渾厚、線條強健有力的特點。尤其是窟頂西坡上的佛本生故事為題材的巨大浮雕是漢代所創(chuàng)的以畫面突出底面的突雕手法。而窟中的七佛菩薩雕像等,又在突雕浮雕的基礎上,向外突出,形成了近于立體的圓雕,以突出其雄姿偉態(tài)。為了更加突出這種態(tài)勢,整個雕像特別注重大塊面的展現(xiàn),體塊感很強。雕像上的所有衣紋,都用陰線或浮雕刻出,這種造像風格在整體上形成了一種堅實厚重的體量感,給人心理上一種崇高和威嚴感。雕刻者采用粗獷奔放、生動細膩的手法,在有限的空間表現(xiàn)出無限的想象,體現(xiàn)了北方民族樸實敦厚的個性特征。既濃縮洗練,又細致入微,充分體現(xiàn)了隴東高原地區(qū)的傳統(tǒng)文化底蘊。隴東高原一帶,介于農(nóng)耕文化和北方游牧文化之間,既是農(nóng)耕文化的發(fā)祥地,又是北方游牧民族的狩獵地,由此形成了隴東地區(qū)特有的樸拙、蒼勁和粗獷的藝術特色。這些造型特征在當?shù)氐募艏?、皮影、石雕等造型藝術中都有體現(xiàn),其形象比例夸張,不受比例透視的限制,重視大輪廓的簡練概括。165窟七佛造像樸拙、粗獷的特征,也體現(xiàn)了這些文化傳統(tǒng)特色。比如佛像頭部比例夸張,按正常視角,占去了整個身軀的1/5,但對于觀者而言,由于大視角的仰視,頭部顯得比較平衡。同時,雕像的胸、腹部特別夸張,手臂、胳膊部位的轉(zhuǎn)折帶有一種拙澀感。再加之方敦、厚實的臉型,厚厚的嘴唇,寬大的鼻頭和突出的眼睛都顯示出一種蠻悍勁[5](圖6)。由于注重大的體塊轉(zhuǎn)折,造像的外輪闊簡練明了,用刀刻線,堅挺硬直,剛勁有力,節(jié)奏頓挫而且流暢,這都體現(xiàn)了隴東高原獨具特色文化傳統(tǒng)。
165窟中最突出的形象就是七佛,這是犍陀羅的遺風,還有三頭四臂的阿修羅天,在國內(nèi)外石窟中都少有雷同。七佛造像高于彌勒菩薩,從側面折射出北魏時期明顯的社會等級制度。再者,七佛信仰的流行,與中國古代追根問祖的傳統(tǒng)習慣有很大的關系,反映了北魏統(tǒng)治者對七世先祖的信仰,有可能借助七佛造像來表達對先祖的懷念。奚康生在造北石窟時,正好經(jīng)歷了七代皇帝的統(tǒng)治,所以有人認為七佛是北魏七代最高統(tǒng)治者的象征不無道理。165窟的七佛不僅吸收了外來犍陀羅的七佛并立的布局形式,而且在一定意義上和中國的歷史不謀而合,使得七佛更顯得與眾不同。
165窟獨特的造像藝術集雄大、渾樸、粗獷、優(yōu)美于一體,結合了傳統(tǒng)藝術的恢宏氣勢和隴東高原地區(qū)深厚的文化底蘊。其天衣無縫的雕鑿技藝,豐富的造像內(nèi)容、題材以及服飾的變化,是北石窟寺的精華和我國佛教藝苑中的奇葩和瑰寶,對后世的人物雕塑以及繪畫藝術創(chuàng)作具有一定的積極影響。北石窟寺165窟七佛造像作為北魏石雕中一顆璀璨的明星,造像題材精美豐富,特色鮮明,保存完整,是中國佛教藝術史上光輝的一筆[6]。
參考文獻:
[1]甘肅北石窟寺文物保護研究所.慶陽北石窟寺內(nèi)容總錄[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3:6.
[2]鄧建吾.慶陽寺溝“佛洞”介紹[J].文物,1963(7).
[3]甘肅省文物工作隊,慶陽北石窟文管所.慶陽北石窟寺[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823.
[4]魏文斌.七佛、七佛窟與七佛信仰[J].絲綢之路,1997(03).
[5]劉治立.北石窟造像類型及佛教文化底蘊[J].隴東學院學報,2005(3).
[6]董文強.近五十年來北石窟寺考古研究綜述[J].隴東學院學報,2015(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