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寶珊(甘肅省小隴山林業(yè)實驗局李子園林場 甘肅 天水 741005)
天目瓊花盆景制作和養(yǎng)護技術
●郭寶珊(甘肅省小隴山林業(yè)實驗局李子園林場 甘肅 天水 741005)
天目瓊花屬于忍冬科莢蒾屬落葉灌木,自生于山野林緣,甘肅天水比較常見,在我國內蒙古、河北、東北南部等地也有分布,國外主要分布于朝鮮、日本和俄羅斯等國。
天目瓊花樹高達1.5~4.0m,當年生嫩枝有明顯的棱角,無毛;兩年生小枝紅褐色,圓柱形;老枝暗灰色,淺縱裂。葉輪廓為卵形,長6~12cm,葉緣常3裂,基脈掌狀3出,基部圓形、截形或淺心形,葉面有褶皺無毛,裂片頂端漸尖,邊緣具不規(guī)則粗鋸齒,兩側裂片略向外伸展。花期5~6月,復聚傘形花序,直徑8~12cm,白色大型不孕花包在外緣一圈,中間的為兩性花苞,花冠乳白色。果期8~9月,球果直徑約1cm,成熟后鮮紅色,味苦澀。
要把握“寧精勿濫”的原則。天目瓊花野生樁頭各式各樣,但符合制作盆景的卻不多,所以要精心挑選。選擇經蟲蛀蟻食、自然災害等造成形狀奇特的樹樁,根系發(fā)達,根多、根壯,容易成活,懸權露爪,體現(xiàn)經受過風雨的洗禮。干形粗壯、蒼勁古樸,具有彎曲變化;樹形矮小緊湊,節(jié)間粗而短密,收縮過渡自然。
選擇好樹樁后,修剪枝干,剪口要平滑,修剪要依據培養(yǎng)的方向,剪去多余的枝條以利減少水分蒸發(fā),提高成活率。
在水中添加生根劑浸泡樁口,浸泡后用塑料薄膜將樁口包裹嚴實,待2~4小時樁口吸足水分后,去掉薄膜,挖出樹樁,切斷主根,進行移栽。將樹樁栽植后,澆透定根水,并覆土護樁,然后遮陽。待樁頭成活后逐漸扒去表土,第2年春季樁口重新發(fā)芽后,撥去覆土。
春季樁口萌發(fā)新芽后,選擇大小合適的的花盆,用碎瓦片堵住花盆底孔,鋪上2cm厚的腐殖土或沙壤土,再放少量有機肥料,倒入3cm厚的中性土壤將肥料與樹樁根系分開,把樹樁放進去,用中性土壤栽好。盆沿高圍填土,3個月后,樹樁適應環(huán)境后,用鐵絲剔去2cm厚的圍土即可轉入正常養(yǎng)護。
培植天目瓊花盆景,也可以選擇節(jié)間短、易開花的天目瓊花小苗,栽植在土層深厚、疏松肥沃的半陰濕環(huán)境中進行定向培養(yǎng)。當地徑達到3cm后,即可上盆培植,這樣平時既可觀花,熟悉天目瓊花的生長習性,又省去了采樁等工序,一舉多得。
天目瓊花喜濕潤環(huán)境,過于干旱會影響生長,使葉片小而黃。是否澆水可用手指輕輕敲打盆體,如果盆體聲音清脆響亮則需澆水,如果盆體聲音沉悶則不澆。在一般情況下,春、秋季溫差小,濕度大,不分時間干了才澆;夏季高溫蒸發(fā)快,在早、晚澆水;冬季植物休眠時在中午澆水;長勢好的多澆,長勢弱的少澆;樹大盆小的多澆,樹小盆大的少澆。最好采用雨水或池塘水澆灌,水溫要與當地氣溫一致,溫度過高會燙傷根系。采用灑水壺均勻灑水,將水澆透,切忌用自來水管直接澆灌盆景,以免造成盆土流失,影響盆景的正常生長。
天目瓊花比較喜肥,每年5月份,在開花前在盆中施入適量尿素,離主干稍遠,并覆土蓋住肥料。7月底主要施用磷鉀肥,促進果實生長。為了延長果期,秋末可追施一次農家肥,農家肥最好采用熟肥。
天目瓊花生長速度較快,如果放任自然生長,不加抑制,必然會影響盆景樹姿形態(tài),降低觀賞價值。所以要經常修剪,以保持優(yōu)美的樹姿和和諧的比例。
主枝宜短,較長的主分枝應及時剪短,促其早發(fā)小枝。主干分支宜少,在其主干上生長出不定芽時,要隨時摘除,避免叉枝萌生。小枝宜疏,天目瓊花枝條稠密,要剪掉交叉枝條,以利通風透光。每隔2~3年春季翻盆一次,太密、太長的根系應剪掉,去掉部分老根,保留新根。如果新根生長良好,可適當提根,修剪根系,
培以疏松肥土,以促發(fā)新根,培養(yǎng)抓根,增加根的觀賞價值。
天目瓊花盆景樹態(tài)清秀,樹冠緊湊,葉、花、果在不同季節(jié)呈現(xiàn)的景觀各異,是制作盆景的良好樹種。春季葉片嫩綠,掌狀3裂,形狀怪異;夏季花型綺麗,潔白密集,清香輕盈;秋葉紫紅,丹果晶瑩,色彩艷麗;冬季果實宿存經久,枝干挺拔,不屈不撓。
郭寶珊(1971年~),男,漢族,助理工程師,主要研究森林經營、苗木培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