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海峰
感性思維與造型符號的發(fā)現與建立
涂海峰
▲ 《太陽山村》 涂海峰
藝術,歸根到底是視覺性的、思想性的、情感性的符號。它不是純粹的哲學概念。藝術家創(chuàng)作藝術作品的目的可以是自娛,可以是自我表達與喧泄,也可以是教育、宣傳等社會性功用。但是,作為一張成功的藝術作品,其視覺傳達的效果是作者首當其沖要考慮的。為了達到傳達信息的目的,除了從構圖、題材等角度構思,畫面的趣味性是一個核心所在。藝術的符號化與合理的藝術符號是達成畫面意趣的關鍵。
繪畫藝術中藝術符號是畫家個人的情感和情緒相互作用下所產生的一種繪畫造型符號。這種繪畫的淵源可以上溯到早期繪畫中的象征性符號的表達。之后,伴隨著物象客觀性繪畫造型符號地位的崛起一度被壓制在幾乎瀕危滅絕的邊緣。但是在中世紀藝術結束的幾個世紀以后,這種藝術表現有開始變得繁榮起來。藝術家以其獨特的思維方式、觀念,使用自身對色彩線條的理解方式,形成了他們獨一無二的繪畫造型符號。就今天而言,繪畫在表現感情方面所具有的優(yōu)越性已經表現的明朗起來,他可以表達出語言形式所無法表達出來的情感,使觀者在欣賞繪畫的過程中感受到一種完全不同于其他文化表達形式的內涵。但是我們說,同樣是作為繪畫里的一種情感表達的工具,感性思維性的符號在繪畫中的表現與客觀物象性的繪畫造型符號相比,更有著更優(yōu)越的條件,那就是感性思維性的繪畫造型符號是一種更為奔放、豪邁的情感表現形式。這種造型符號的表現是沒有任何的局限的,既可以通過形象、動作和環(huán)境表達出一個人內心的思想感情內容,也可以通過線條表達出感情的強度既然是一種感性思維性的繪畫造型符號,那么也就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這樣一種創(chuàng)作形式也是一種接近靈感性的創(chuàng)作表現形式,偶發(fā)性也是這一創(chuàng)作的主要特點,但是與靈感性不同的是這一創(chuàng)作模式的動力主要是來自對外界的一種感受。因此,在整個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的原因之一便是個人情感體驗的價值與意義的所在。
畫家自身所產生的某種情感和情緒體驗肯定是由客觀對象而引發(fā)的,正是畫家在感觸外物的過程中導致的體驗的直接產物。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爆發(fā),給世界各國人民都留下了慘重的陰影與創(chuàng)傷,也成為了人們心中永遠都無法抹去的無形的傷痛,尤其針對被侵略國家而言,更是一種災難。畢加索便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親身經歷者,深刻畢加索所創(chuàng)作的立體主義風格的作品之一《格爾尼卡》,便是反映戰(zhàn)爭時期的災難的作品,此畫是受西班牙共和國政府的委托,為1937年在巴黎舉行的國際博覽會西班牙館而創(chuàng)作的具有紀念性意義的作品。畫中所表現的是1937年德國空軍瘋狂轟炸西班牙小城格爾尼卡的暴行。在作品中我們可以清楚的發(fā)現畫面中充滿了猙獰驚恐、掙扎,在支離破碎的黑白灰色塊中,散發(fā)著無盡的陰郁、恐懼,折射出畫家對人類苦難的強大悲憫;在具體的人物形象上刻畫也是非常的逼真,畫家以半抽象的立體主義手法,以超時空的形象組合,打破了空間界限,蘊含了憤感的抗議,成就了史詩的悲壯,深刻反映出了戰(zhàn)后人民的所經受著的悲慘現狀。在現在我們似乎已經很難想象畢加索當時創(chuàng)作時是怎樣一種亢奮的心情尤其是在幾周之內便完成了這幅震驚于世的作品。但是值得肯定的是,正是由于對戰(zhàn)爭的痛恨以及對要戰(zhàn)爭所造成的痛苦不堪的心情無時無刻都在支撐著畢加索的整個創(chuàng)作過程之中,整幅作品深刻流露出畢加索對戰(zhàn)爭的一種堅決反對以及對受害人民的一種發(fā)自內心的同情。在畫面中,畢加索把自身的情感通過自己手中的非具象的形象淋漓盡致的表達了出來。這也正如畢加索自己對這幅作品的創(chuàng)作時所表達出來的一種態(tài)度:“我是依我所想來畫對象,而不是依我所見來畫的?!倍嬅嬷械木袂榫w體驗性的符號也極具有特色。每個局部都具有強烈表現性,每一個符號中都凝聚了戰(zhàn)后悲傷的氣氛,掙扎、悲傷、痛苦、壓抑、憤怒這一切構成了整個畫面的主題。在一定意義上講,畫面本身已經完全跨越了現實意義所追求的視覺層面,而是使我們獲得了一種永恒的象征,也正是因為這樣,才能夠使我們能夠獲得超越,達到共鳴的藝術感受。
藝術家運用感性思維將自身情感通過造型符號直接表達出來,是一種將人內心的思想情感、主觀意識等直接轉向客觀畫面中的繪畫造型藝術符號體現。在這一轉變過程中藝術家與畫面中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符號之間是一種對流性的情感轉嫁,藝術家通過自己手中的畫筆、顏料等繪畫語言形式將內心的情感直接轉化為畫面上的造型符號。西方第一代抽象藝術大師康定斯基他很好地將繪畫同音樂聯系在了一起,畫面中的形狀、顏色交織出的生命力就如同一首優(yōu)美的樂曲在和諧的演奏。他認為,畫面不需要什么主題,畫面中的一條線,一塊顏色都可以表達這個畫面的內涵。他的符號具有音樂般的特性。他也是絕無僅有的將抽象因素同音符結合起來的抽象主義大師。他將語言符號拓展了,達到了一種聲音的效果。我們仿佛能夠聽見他用繪畫來演奏音樂的旋律。他的藝術符號是個人所獨有的。如果一個畫家能比較自如地掌握有關繪畫造型語言和形式感的規(guī)律,那么,他手中的畫筆便成為操縱“繪畫符號”的工具,那么,繪畫造型符號就成為一種畫面特殊的組織和綜合結構的繪畫視覺元素了。總而言之,繪畫造型符號是畫面形象表層下的理性與感性思維的組成畫面綜合結構的繪畫視覺元素。
藝術造型符號是從原始開始到現在一直存在于每一個視覺里面或每一件藝術作品中,只不過是它所表達的程度不同有不同的感覺而異。如古典繪畫,像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波提切利、米開朗基羅,他們在主觀畫面上極限中追求精神上的至準,在人物造型上追求客觀自然的真實,相對來說符號感就比較弱,而現代主義中的繪畫大師,如西班牙的畢加索、荷蘭的蒙德里安和法國的馬蒂斯等等,他們追求的是主觀情感、藝術表現上的視覺真實,講究畫面上結構關系,因此,符號感很強,形式感也就顯得很強,我想:一張畫無論如何具象和逼真,它實際上跟視覺所看到的東西完全不一樣的,畫不等于真正肉眼看到的東西。從這個角度來看,追求畫面中的表現和形式,達到藝術上的視覺真實,不是更具有個性化和藝術魅力嗎?所以,繪畫造型符號的存在對人來說也許是一種本能反應,它是一種特殊造型模式,是藝術家把藝術的感受和體驗,以信息的形式傳達給觀眾,達到感染人的藝術目的。
藝術家在作品創(chuàng)作時的目的主要都在于情感表達,對于繪畫藝術創(chuàng)作來說也不例外,“感性”思維方式對繪畫藝術的影響讓作品呈現出不同的特性,并講究精神審美,藝術家的靈感源自于山、水、人、動物以及植物等。無論是繪畫語言上沉重與精致,或是激情與奔放。微妙的色調,色彩變化都使得它變得迷戀與陶醉,但無論是精致還是豪放,都被藝術家處理的精致而又有分寸,即保有來自生活的感受,又有富于理性的秩序。
作為藝術家是如此的幸運,藝術讓我們變得冷靜,變得善于思考,也讓我們在追尋它時變得瘋狂,對于藝術家來說藝術總是美好的化身,在精神上無疑是自足和欣慰的,在理性中我們追求世界的和諧,在感性的生活中讓色彩的嬌柔融化我們心中的冰點,釋放我們的靈魂,感性燃燒我們的激情。
涂海峰 作品
▲ 《太行山下》 涂海峰
▲ 《秋歌》 涂海峰
藝術家檔案
涂海峰,1985年生,中共黨員,湖南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師承湖南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陳和西先生,2016年入職湖南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湖南省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常德市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常德市青年美術家學會副主席兼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