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建華
(上饒師范學院體育學院 江西上饒 334000)
改革創(chuàng)新也亟待另辟蹊徑。需要將改革的重點圍繞教學理念展開,破除傳統(tǒng)的教師“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堅持以人為本導向,堅持個體差異導向,堅持人格培養(yǎng)和潛能開發(fā)導向,堅持學生利益保障導向。本文通過分析當下教育改革創(chuàng)新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突出了大學體育教育需求與改革之間的反差,進而提出了能推動未來體育發(fā)展的一系列對策。
思考多年的體育課堂教學過程,不難發(fā)現,一昧地追求高效率成了體育教學課程中高校的普遍做法,也似乎達成了改革就是追求課堂教效率最大化的共識,傳統(tǒng)地認為,只有不斷開發(fā)學生潛能,提高學生成績才符合體育事業(yè)發(fā)展要求。同時,片面地認為,體育教學就是要以實踐的形式鍛煉學生的身體素質,提高學生體育成績,造成了體育教學重實踐演練而忽視體育理論教學的重要性得局面,由于缺乏體育教學理論的指導,體育教學內容也缺乏規(guī)范化、專業(yè)化、科學化。未能培養(yǎng)學生思想層面的體育意識,學生體育意識淡薄,理論知識匱乏,缺乏規(guī)范的體育技能,這樣的體育教育是短期的、沒有生命力的。假如學生一旦離開學校,走入社會,體育文化和體育鍛煉意識蕩然無存,造成學生難以長期受益于高效體育課程。
受蘇聯凱洛夫的“主導論”和我國孔孟教育思想的影響,高校體育課堂還是教師講授為主導的課堂環(huán)境,這種環(huán)境往往重視效率而不是過程,重視結果而不是選擇,重模式而不是創(chuàng)造。另外,在高校體育教學體系中,體育大綱教學目標和教學方式單一;教學過程中,學生主體選擇、興趣選擇、個性選擇、個體需求選擇得不到有效尊重;教學課堂缺乏生氣和歡樂,學生失去興趣,體育教學課堂的效率也極其低下。還有,教師未能很好地貫徹“使學生主動、生動、活潑地進行學習”的育人主旨,未能與學生實現友誼性的交流,而是主觀地指揮學生,不留讓學生做選擇的余地,課堂缺乏互動。這樣一來,學生在課堂上就積易形成逆反心理和抵觸情緒,形成對體育教學“無用論”和體育教學是身體鍛煉的錯誤觀念,甚至主動逃避課堂教學的不良風氣。體育課堂也就不能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體育觀念,形成良好的體育意識,不能鍛煉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學生得不到全面發(fā)展。
目前,各大高校的體育教學模式還是教學班和老師任課的傳統(tǒng)模式,授課內容統(tǒng)一由老師決定,教學質量不容樂觀;加之學生存在諸如性別、身體素質、體育能力以及生理、心理與對體育的認識程度等方面的個體差異,更是阻礙體育教學質量的提高。首先,這種“求大同,存小異”的教學模式的考核評價標準就是不科學的,是單一的,是一概而論的盲目評價和考核。因此,在忽略個體差異之后,僅僅依據學生課堂表現和最終考試成績給定學生成績,這不符合素質教育中“以人為本”的教學主旨,不能體現學生學習狀況,一概而論的要求是讓身體素質水平不同學的學生必須達到一樣得高度,有違合理性;體質差異不同的學生只要有進步就能體現體育教學的功勞;比如:平時能拉3個引體向上的現在輕松能做10個,這就是學生成績提高的表現,而不是一定要求全部達標做20個。最后,尊重個體差異,制定一套針對性的成績評價考核機制是解決盲目評價、一概而論評價問題的途徑和思路。
學生成績的獎懲辦法是刺激學生主觀能動性的方法之一,無論是其他學科成績還是體育學科成績,適當的獎懲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現行體育教學制度下,似乎找不到一套完整科學的體育成績獎懲辦法,這就使得學生對于體育成績漠不關心,對體育成績持有無所謂的消極怠慢態(tài)度。
對于體育教育,各高校和體育體育教育部門應當引起足夠的重視,認真履行職責,堅持體育教育改革創(chuàng)新,實現體育事業(yè)往專業(yè)化、規(guī)范化、科學化方向發(fā)展。首先,體育實際教學中重視實踐演練而忽略理論知識的講授問題突出,這直接導致的是學生學而不明其理,學生無法利用理論知識指導和規(guī)范學習過程,致使學習效率低下,起不到培養(yǎng)學生體育意識、鍛煉身體、增強體魄的目的。針對這種情況,體育教育部門應該成立專業(yè)的體育教育團隊,主持編寫系統(tǒng)化、專業(yè)化的考試大綱,研發(fā)新的體育教育專業(yè)教材,及時解決體育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設立有別于傳統(tǒng)意義上的體育理論課,以體育理論和原理的獨特魅力吸引學生,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通過體育理論知識潛移默化的影響,培養(yǎng)學生豐富的人格和道德品質。再者,體育實踐和理論分開教學,有利于學生學以致用,并通過實踐的反饋理解理論知識,形成良性循環(huán),提升體育教學質量,發(fā)展體育事業(yè)。
科技進步的今天,各學科之間的邊界越來越模糊。多學科多領域的交叉融合發(fā)展已經成為學科發(fā)展新常態(tài),也只有多學科的交流與融合才能煥發(fā)一個學科的獨特生命力??茖W家錢三強曾指出:“任何一門學科都不再是獨立發(fā)展,而是相互借鑒、相互滲透,形成交叉學科,以至于科學家們認定21世紀是交叉學科的世紀”。體育也不例外,體育的發(fā)展受心理學、教育學、生物學、化學等學科和保健、社會、營養(yǎng)、保健等領域的發(fā)展的制約,如果能積極推進體育學科與其他學科的融合,不僅能豐富體育學科的學科內涵,而且能更好地發(fā)展體育學科,更好地服務國家教育事業(yè),更好地服務國家發(fā)展。
最關鍵的是,教育部門和高效是否在體育教學過程中產生并實踐多學科融合交叉的思維方法直接關系到這一教學思路能否落地生根。教育部門應當充分挖掘體育學科與其他學科的兼容領域,實現體育教學目標的多元化,拓寬體育教學渠道,豐富體育教學內容。其次,廣大研究部門應當提供交流學習平臺,促進多學科的交流合作,取長補短,促進學科育人模式革新。最后,體育教學在不斷發(fā)展和演變過程中,注重發(fā)現,不斷挖掘其他學科的體育元素,加強體育學科的自身優(yōu)勢,以自己的體育知識輻射到其他學科,有效地為其他學科服務,不斷完善體育學科的內容體系。
隨著社會的不斷轉型,高效體育改革方式方法的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不斷優(yōu)化;教育制度體系的不斷完善,多學科的不斷融合發(fā)展;體育事業(yè)亟待振興,只有通過體育部門上下一起發(fā)力,建立聯動互助機制,師生一道,才能爭取早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
[1]陳羲.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現狀、發(fā)展走向及改革對策的研究[J].宿州學院學報,2011,26(5):103-105.
[2]李立平,曾石山,劉志宏.當前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再思考[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8(4):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