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記松 王子保
(1.安徽省太湖縣晉熙中學,安徽 安慶 246400;2.安徽省天長市實驗中學,安徽 滁州 239300)
一道平面幾何最值問題研究
朱記松1王子保2
(1.安徽省太湖縣晉熙中學,安徽 安慶 246400;2.安徽省天長市實驗中學,安徽 滁州 239300)
本文通過對一道初等幾何極值問題解題過程的質(zhì)疑,提出了與它相關的一般性問題,通過數(shù)學建模、計算軟件求解,發(fā)現(xiàn)原結(jié)果正確純屬偶然.
最值問題;數(shù)學建模;直覺思維;一般性
問題:如圖1,在△ABC中,AB=AC=5,BC=6,D是邊BC上一動點,且D不與B、C重合,∠ADM=∠ADN=60°,分別交兩邊AB,AC于M,N點.
試求:DM+DN的最小值.(來自:數(shù)理化解題研究群)
一位群友提供如下解法:
解作點M關于BC的對稱點M′,連DM′,如圖2示.
則DM=DM′,∠MDB=∠M′DB.故DM+DN=DM′+DN.
當且僅當D,M′,N′三點共線時DM+DN最小.
∵∠MDA=∠NDA=60°,∠MDB=∠M′DB,
∴∠MDB+∠CDN=∠M′DB+∠CDN=2∠CDN=60°,
∴∠BDM=∠NDC=30°.∴∠ADB=90°.即AD⊥BC時DM+DN最小.
經(jīng)分析不難發(fā)現(xiàn),上述問題解題思路是依靠數(shù)學直覺思維建立在“將軍飲馬”模型的基礎上. 由于“將軍飲馬”使用人條件就模型的折線兩端點的位置已經(jīng)確定,而本題中的點M、N的位置均未確定,它們隨著點D位置的改變而改變,因此筆者認為通過直覺思維獲得解題思路不可靠.
為不失一般性,我們提出如下問題:
如圖3,在△ABC,AB=AC,AO⊥BC于點O,BC=2,AO=h,D是邊BC上一動點,且D不與B、C重合,∠ADM=∠ADN=60°,分別交兩邊AB,AC于M,N點.試求DM+DN的最小值.(用h表示)
1.建立數(shù)學模型
不妨設OD=x,∠BAO=α,∠OAD=β.
∵AB=AC,∴∠BAO=∠CAO=α,BO=CO=1.
∴∠BMD=60°+α+β,∠DNC=60°+α-β,BD=1+x,CD=1-x.
記f(x)=DM+DN.
2.探索數(shù)學模型的解
由解析式f(x)=
探求f(x) 在不同h參數(shù)值下的最小值.由于這是一個非常規(guī)的初等函數(shù),難以用初等方法求出其最值,因此筆者采用數(shù)學軟件的方法探索模型的解.過程如下:
不難發(fā)現(xiàn),隨著h增大,f(0)由f(x)在取值范圍x∈(-1,1)內(nèi)的最小值漸變?yōu)樽畲笾?,而邊界兩點值從大變?yōu)樽钚≈?
由函數(shù)曲面圖可知,關鍵h值滿足:f(±1)=f(0) .
當h≤hc時,f(0)是f(x)在取值范圍x∈(-1,1)內(nèi)的最小值.
但是注意,當h=hc時,f(±1)=f(0)是最小值,還有兩個最大值未求出,如圖4-2:
所以當h≥hc時,f(0)不會立即變?yōu)樽畲笾?,由于最大值不是我們考慮到主要問題,暫不敘述.
(3)數(shù)學模型的解
3.回到原問題
通過上述研究發(fā)現(xiàn)群友的思路是錯誤的,盡管他得到的結(jié)果正確,但純屬偶然.
[1]李漢龍,隋英,繆淑賢,韓婷.Mathematica基礎培訓教程[M].北京:國防工業(yè)出版社,2016:162.
[責任編輯:李克柏]
G632
A
1008-0333(2017)26-0023-02
2017-07-01
朱記松(1969.10-),男,安徽安慶人,高級教師,本科學歷,從事數(shù)學教學與解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