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chuàng)作談/
我年少時的同學、做工后的師傅和師兄弟,大多生活在這里。這里的人家早先都是從蘇北平原逃難來的。因為戰(zhàn)亂、水災,人們搭乘木船,順水飄搖,渡過長江,走運河,過太湖,駛進蘇州河。等到遙遙看見大上海,便選擇水勢平緩的河灣,靠岸泊船,爬將上來,看中一片河邊荒地,搭起棲身窩棚。這說的是浦西。浦東也有,不多。蘇州河上船撐到頭了,干脆渡過黃浦江,落腳浦東,和大上海隔江相對。總之,異地他鄉(xiāng),不敢冒冒失失直沖進城,鄉(xiāng)親們還是識相知趣的。好了,就地橫下來睡一覺,醒來再想辦法活下去。辦法簡單,男人出去憑力氣掙飯錢,在沿河沿江碼頭上做苦力。也有吃馬路飯的,路不識,話不懂,黃包車輪不到拉,拉塌車吧,拉貨不拉人。后來女人也出去找事做,就在沿江沿河的紗廠。上海兩大紗廠聚集區(qū),滬西和滬東,當初就是在蘇州河和黃浦江邊伸展開來的,棉花原料進貨方便之外,要的就是滾滾而來的廉價勞力。
就這么,很多年。表面上看,滬西河灣的幾個村落型人口聚集地差不多,炊煙裊裊,雞飛狗跳,早睡早起,安分守己。我有時候會想到電影里的意大利的西西里、哥倫比亞的麥德林、美國馬里蘭的巴爾的摩、法國馬賽的巴森港……沒那么驚悚,有點點像而已。這里的居民大概生來具有某種挑戰(zhàn)秩序和準則的潛質,大概經(jīng)歷又教會了他們某種心照不宣、不宜公開的契約精神。這樣講不算過分,上海人也沒多少知道的,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這里擁有世界聞名的內河碼頭,據(jù)說曾是遠東最大的走私外煙集散地。那些年,家家戶戶都騰出房間給外煙販子做倉庫,自己擠一下,不礙大事的。反正比租給人住方便得多,房租也高得多,收益不錯,當然坐享其成?,F(xiàn)在說起來,這里的人們比較早地進入了物流領域和倉儲行業(yè)。也就是說,都嘗過甜頭的,都有過幾個錢的,不要看他們在光天化日底下隨遇而安的樣子,洗洗曬曬,吵吵鬧鬧,倒馬桶,拷醬油,打小把戲,換液化氣鋼瓶,沒錢有得空啊。
真要說起來話就多了。試著寫篇長點的,沒太多訴求,就是租界上海、狎昵上海、風花雪月上海、娘娘腔上海的東西看多了,有點煩,想補上一塊。你那個是上海,我這個也是上海。至于敘事策略和技術,雕蟲小技,不值一提,不想被雷劈。倒是語言,很在乎的,熟悉不等于掌握,我很計較地在回憶的河流中打撈。這么說吧,這是我語言學習和實踐的一份小結,寫出來,發(fā)表了,心定一點。
我這個也是上海
王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