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皓月
(云南師范大學 云南 昆明 650500)
?
心理學視野中學習倦怠的研究回顧
胡皓月
(云南師范大學 云南 昆明 650500)
隨著知識、經濟和信息全球化的到來,我國順應世界趨勢,在中共第十八屆三中全會上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文化創(chuàng)新思想,構建學習型社會,提高教育改革成效,促進學生素質發(fā)展,已經成為各學校的發(fā)展目標。然而,快速的經濟發(fā)展和過高的社會期望導致產生了很多負面因素,例如與日俱增的競爭壓力,就業(yè)困難,心理薄弱等種種原因,使得當今學生的學習現(xiàn)狀反而不容樂觀。情緒低落,自主性差,學習動機不足……一系列不良后果引起了各界學者的關注,學習倦怠相關內容已經成為了國內外研究的熱點話題。
學習倦?。还ぷ骶氲?;相關研究
有關“倦怠”的研究最早始于1974年,是美國精神病學家Freudenberger在對公共服務職業(yè)人員的工作壓力研究中提出的,演變?yōu)楣ぷ骶氲?,而學習倦怠是由工作倦怠發(fā)展和延伸出來的。
Freudenberger最早提出“工作倦怠”一詞,用以描述在服務性工作中個體由于長時間保持緊張的身心狀態(tài)、過度的情感投入和花費大量精力而體驗到的一組負性癥狀,具體表現(xiàn)為慢性疲乏癥、抑郁和挫折感等。
隨后,Maslach與Jackson根據(jù)一系列研究,為“工作倦怠”做出操作性定義:“工作倦怠是一種常發(fā)生在與工作對象直接接觸的職員身上,由情緒耗竭、去個性化和個人成就感降低等方面組成的身心多維度綜合性負面的心理癥狀”。情感耗竭指服務行業(yè)人員由于情感過度消耗、角色負擔超重等原因造成的工作熱情喪失、疲乏麻木缺少活力的精神狀態(tài);去個性化指對服務對象保持冷漠和忽視,對工作敷衍了事;個人成就感降低指毫無積極期望,過于消極,成就動機降低甚至消失,對自己和工作持否定態(tài)度。
隨著倦怠在工作領域的研究逐漸成熟,國內外學者將研究主題放在了學習領域,Pines和Katry通過將職業(yè)工作者與大學生進行比較,研究發(fā)現(xiàn)大學生在學業(yè)方面的倦怠更甚于工作倦怠,并于1981年提出“學習倦怠”一詞,開創(chuàng)了學習倦怠研究的先河。然而學習倦怠至今并沒有清晰的界定和明確的操作性定義,國內外學者對其的定義常常來自于對Maslach與Jackson的工作倦怠定義的引申和創(chuàng)新,在工作倦怠基礎上將研究背景和對象加以更改而形成了學習倦怠的概念。
在國外,Pines認為學習倦怠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由于長時間課程壓力和過重負荷,導致學生精力耗竭,對學業(yè)及學校生活持負面情緒[5];Schaufeli等學者認為學習倦怠是指“由于過度的學習需求而使學生產生情緒耗竭、疏離學業(yè)、成就感低落”。
國內的研究起步較晚,最早是由臺灣學者提出的,盡管如此,仍然有一部分是借鑒國外的研究成果,臺灣學者張治遙沿用Maslach的工作倦怠概念原有的維度,并稍加修改,將學習倦怠定義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因為課業(yè)壓力、課業(yè)負荷,或其他個人心理層次上的因素,以至于產生情緒耗竭、去個性化及個人成就感低落的現(xiàn)象”[;大陸學者王曉麗通過對中學生學習倦怠的研究,得出了“中學生的學習倦怠是學生在學習壓力下產生的一種心理狀態(tài),指學生個體因不能有效地緩解學習壓力或妥善地應對學習中的挫折所經歷的身心俱疲的狀態(tài)”,孫曉莉的研究得出結論:“學習倦怠是指學生對學習沒有興趣或缺乏動力,卻又不得不為之時,就會感到厭煩,從而產生一種身心俱疲的心理狀態(tài),并出現(xiàn)一系列不適當?shù)奶颖軐W習的行為”,兩者的研究結果都與國外的結論有著不同之處,國外結論更多注重外部因素影響學習倦怠,而此處兩個結論更偏向于學習倦怠受學生內部因素的影響更多。
至今為止,國內外有關學習倦怠的結構維度研究,仍是以工作倦怠維度為基礎來發(fā)展的。國外某些學者僅僅是將工作倦怠維度的背景和對象從工作和職員更改為學業(yè)和學生,并沒有多少創(chuàng)新。
國內的學者則是在工作倦怠的基礎上,根據(jù)本國國情和教育趨勢,在結構維度中加入了新的元素。例如,現(xiàn)今國內學者常采用的《大學生學習倦怠問卷》便是由我國福建師范大學連榕、楊麗嫻和吳蘭花編制的測量問卷,連榕等人認為:“倦怠的人際關系維度在助人職業(yè)活動中表現(xiàn)為對他人的去個性化,在學習活動中表現(xiàn)為對學習本身的不當行為”,所以,他們在MBI的基礎上,將其更改為更適應學生學習的維度,并命名為:“情緒低落、行為不當、成就感低”,本文便是應用此維度進行研究。
胡俏、戴春林以中學生為研究對象,提出了四因素的中學生學習倦怠結構:“情緒耗竭、學習的低效能感、師生疏離、生理耗竭”;徐云等人則借鑒MBI-SS的三維度結構模型,引入了新維度:學習動機不足,并以此做了一系列的探究,雖然結果發(fā)現(xiàn)四維度的擬合度并不理想,但為學習倦怠維度的研究提供了新思想。以上的研究提示我們,學習倦怠維度在某些方面是不一樣的,它會受到年齡、經驗、個性等社會或個人因素的影響,這有待于進一步探究。
MBI-SS(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Student Survey)是現(xiàn)今國內外常用的學習倦怠測量量表,該量表是Schaufeli等人對MBI-GS(MBI-General Survey)量表進行修訂并驗證其適用于學生群體而編制的,是一個更普遍性的測量工具,結構維度沿用MBI-GS的“情感耗竭、犬儒主義、效能感低”。國內學者方來壇等人根據(jù)國內國情,對中文版的MBI-GS進行信效度驗證,刪除了部分題目,使其更適應我國的具體情況。
國內運用最廣泛,普及率最高的測量倦怠量表是連榕、楊麗嫻等人編制的《大學生學習倦怠問卷》,該問卷共20道題目,根據(jù)結構維度,分為情緒低落、行為不當、成就感低三個部分,采用五個等級記分,擁有較好的擬合指數(shù)。
[1] Freudenberger H J.Staff Burnout.Journal of Social Issues[J],1974,30:159-164
[2] 張治遙.大學生內外控信念、社會支持與學習倦怠的相關研究[J].彰化師范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7.
[3] 李永鑫,吳明證,工作倦怠的結構研究[J],心理科學,2005,28(2):454-457
胡皓月(1991-),女,漢族,吉林洮南人,心理學碩士,云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與管理學院發(fā)展與教育心理學專業(yè),研究方向:人格心理研究。
B844
A
1672-5832(2017)07-023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