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丘生
從女生掉進“裸貸”陷阱說開去
文/丘生
《齊魯晚報》載:去年9月26日是女大學生張雅最后的借款寬限期,債主聲明,如果到期仍不還錢,那兩段自拍的裸體視頻和多張裸照,連帶她的家庭、大學信息,將被無情公布于學校校吧和相關QQ群,讓她赤裸裸地在大庭廣眾下曝光。
事情是這樣的,去年寒假開始前,張雅通過借貸寶平臺拿到了5000元借款,雙方約定利息為每月20%,期限為一個月。在債主要求下,她拍攝了自己的裸照和一段長達5分鐘的不雅視頻,視頻里她把身份證放在胸前及身體其他部位不斷擺拍,拍完后交給了對方。這便是網上盛行的“裸貸”。
這種“裸貸”是“斷崖式貸款”,“死胡同式貸款”,很可怕,一旦還不上錢,除在校吧、相關QQ群公布個人裸照、個人信息外,甚至父母還會收到催債短信或者孩子的裸照。更嚴重的是,無錢還貸還要受債主擺布,出賣自己的身體。四川女孩小玉幾個月前一次創(chuàng)業(yè)失敗讓她背上3萬多元債務,她只好“裸貸” 應急。因為到期還不了錢,目前債主正在四處“推銷”她。這個1996年出生的川妹子,每個月的“包養(yǎng)費”標價為7000元,還可以隨男方去外地任何一個地方,與“性奴”無異。
事實上除了不幸的張雅、小玉,目前已有相當數量的女孩子掉入了“裸貸”陷阱。據不完全統(tǒng)計,濟南、東營、煙臺、青島等地至少有百名女孩卷入“裸貸”其中,年齡多在22歲以下。
又有消息說,廣東一幫騙子冒充中國中醫(yī)科學院等單位的調查專員和專家,用假醫(yī)假藥詐騙近300萬元,受害者多數是老年人。
還有媒體報道,廣州市民小菁(化名)和濟南市民小庚(化名)在近期發(fā)現(xiàn)自己被冒名在濟南注冊了公司或個體戶。他們在濟南的工商部門查詢注冊信息后發(fā)現(xiàn),注冊人使用的是他們曾經丟失的身份證。
是不是有人出售這些身份證?記者在QQ手機端搜索“二代證”,搜到一些頭像為“出售身份證、銀行卡、淘寶到付”或昵稱為“二代證”的QQ號。記者隨意添加了幾個賣家,以開公司需要買身份證為由咨詢,便有賣家透露,二代身份證最低350元一張。
閱讀到這些文字,真有魯迅先生所形容的“毛骨聳然,汗不敢出”之感。雖然聽說網上亂,但沒想到亂到這種程度。這些亂象盡管五花八門,但可以歸結為兩個字:“詐騙”。冒充中國中醫(yī)科學院等單位的調查專員和專家欺騙老年人是直接詐騙,“裸貸”是打著貸款名義的變相詐騙,網上出售身份證則是間接詐騙。二代身份證的市場很大,用來辦不負責任的公司是一大用途,還可以用來酒店開房,買火車票,辦手機卡,一旦被犯罪分子利用,其后果不可想象。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科技的飛躍,現(xiàn)代人客觀上已經生活在兩個空間,一個是現(xiàn)實社會生活之中,一個是網絡虛擬世界,而且網絡虛擬世界占據了更大比重。想一想,從居家、上班路上到辦公場所,電視、手機、電腦與人們如影隨行。在這種情況之下,當下犯罪分子犯罪往往不是破門而入,而是利用鼠標點擊輕松“潛入”。網絡虛擬世界的混亂直接傷害了公民的權益甚至生命,無形破壞了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波及影響了社會主義國度的形象。對此,我們豈可等閑視之!
令人欣喜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已經出臺,定于2017年6月1日正式實施。但現(xiàn)實告訴我們,法律是人制定的,再好的法律也還需要人來貫徹執(zhí)行。對出臺的網絡安全法,必須采取有力的跟進措施,才能發(fā)揮強大的法律威力。我覺得,以下幾點必須注意:
首先,要大張旗鼓地宣傳網絡安全法,使之家喻戶曉,深入人心,成為人們自衛(wèi)的武器。
其次,要大力加強網絡電子警察隊伍建設,讓他們的“千里眼”、“順風耳”遍布網絡的各個角落。
還有,要充分發(fā)動群眾,發(fā)揮群眾的作用。網絡犯罪受害者要第一時間向網警求助,網絡犯罪發(fā)現(xiàn)者要及時檢舉網絡犯罪行為,司法部門對舉報者要給予精神和物質獎勵。
無論人類怎樣發(fā)展,平安幸福始終是生活的主旋律。只要我們高度重視,全民動手,一定能還網絡一個清平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