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姥耳背很多年,從我記事起,她總需要周圍的人復(fù)述與她的聊天內(nèi)容,而她在聽過一遍后總會點點頭卻再不往下問,我想,她大概依然沒聽到吧。
這種格外安靜的世界對大多數(shù)人是種折磨,但姥姥不是,她有她的世界。
女紅是那個時代女人的能力也是嗜好,姥姥不例外,更多的時候,她喜歡盤坐在炕沿,線在口中浸潤,瞬間穿過狹仄針眼,五顏六色的棉線,她用上一天的時間便可以變幻成鞋墊上栩栩如生的錦繡龍鳳,不被重視的碎布料,在她手里可以變成精致的坐墊,而這人人都想要回去的“刺繡鞋墊”和“蓮花寶座”,姥姥并不是逢人都給,只有在我們回去的時候,她蹣跚著走去盛放她完成品的柜子,翻出最好看的花樣,在我們臨行前塞進(jìn)我們手里,臉上掛著孩子一樣期待的笑。
細(xì)細(xì)端量老人的手,經(jīng)幾十年的時間打磨后如老樹枝般枯瘦,偏偏是這雙纖細(xì)的手,有化腐朽為神奇的本事,卻也是這雙瘦骨嶙峋的手,在某些時候格外有力。
餐桌前,每每媽要夾菜給她,姥姥一邊反復(fù)說著“夾給璐璐”一邊用手把自己的碗捂得緊緊,無奈,美味佳肴最終都落進(jìn)了我的碗里。姥姥會趁大家不經(jīng)意的時候把菜往中間推一推,被發(fā)現(xiàn)了又總狡辯“你們都夠不著”。其實小小的桌子,我們怎會夠不到呢?而這飯前的“推菜”舉動也成了姥姥的習(xí)慣,我們無奈,卻也只能由著姥姥,因為即便實施了反抗把菜推向她,不一會兒盤子還是會神奇地回到離我們更近的地方。是吧,這時候,姥姥的手哪里像看到般的纖瘦無力,而那透著倔強(qiáng)的力量,也是她愛的表達(dá)。
96歲的姥姥依然健在,即便她耳背帶來的負(fù)擔(dān)偶爾會讓人忍不住不耐煩,她卻是我們所有人的大寶貝,開心的是每每回娘家能看到她坐在陽光下的炕邊,輕聲哼著古老的歌謠,一針一線編織著她的花樣年華。這近百歲的老人甚至還能為我們蒸上一鍋的肉花卷,陽光下那個為一家人忙碌的佝僂輪廓多少年沒變過。
或許,活在愛里的人不會老吧。
老媽是個“傻大姐”,天天樂呵呵的,跟誰都不會生氣,包括對暴脾氣的老爸和倔脾氣的我。
她不會像姥姥那樣納鞋底,卻特別會織毛衣,從小到大,我身上的溫暖牌毛衣,全是她的杰作。她有厚厚一大摞毛衣編織書,冬天來臨前,她翻箱倒柜找出毛線存貨,照著書上我看不懂的“外星符號”,編織出一份足以抵擋寒風(fēng)的溫暖。
別看打毛衣是種老手藝,老媽打出的毛衣款式卻一點不老土。曾經(jīng)她因為毛線不夠無奈把毛衣織成了短袖,怕我冷又用另一種顏色織了一副長袖套,幾年后,這種短袖毛衣配袖套的搭配尤其流行。而我像擁有了一個站在時尚前沿的設(shè)計師,每年冬天都期待她給我編織驚喜,她也從來不曾讓我失望過。
隨著年紀(jì)的增大,近視眼的老媽也不幸患上了老花眼,曾經(jīng)打毛衣永不出錯,如今總要拆上一遍又一遍。老媽不服老,依然每年給我準(zhǔn)備驚喜。而打毛衣之余,她還用鉤針鉤出了動物玩偶和拼色地毯,如今依然掛在我的房間,是金錢買不到的瑰寶。
烹飪同樣是老媽的強(qiáng)項,她包的小菜包一拿到單位里就會被哄搶,而大學(xué)前我一直是大家眼中的小胖子,也都來自于她的功勞。
直到上大學(xué),上班,嫁為人婦,囿于學(xué)業(yè)事業(yè)與廚房,才驚覺那些習(xí)以為常的美好不易且珍貴:走到樓下聞到的無數(shù)香氣里能夠迅速分辨出哪一縷出自母親,早晨母親留在桌上囑咐我吃飯的小字條,一鍋一鏟的馨香,一筆一畫的關(guān)懷,都是她給予我的愛。
還好,我家與娘家隔了一碗熱湯的距離,饞的時候就回去,點上一盤紅燒茄子和炒土豆絲,或者只是一碗熱乎乎的疙瘩湯,簡簡單單的家常菜里,都是濃得化不開的愛的味道。
說到我,我并不是個聰明的孩子,雖遺傳下了一雙纖瘦的手,姥姥的刺繡、老媽的打毛衣我卻一樣沒學(xué)會,但我依然熱衷手工活兒,從開始的十字繡裝飾畫,到拼布、diy木頭小房子和皮具,凡是跟手工有關(guān)的事情,我總躍躍欲試,家里的完成品多到擺不下,依然樂此不疲。
從某種程度上說,我還算是個合格的傳統(tǒng)小女子,即便外賣盛行、新媳婦解放雙手的今天,我依然堅持要“上得廳堂下得廚房”,做飯本該是女人該會的本事吧。接過老媽手上的鍋鏟,從第一次把韭菜盒子煎糊,到后來雞蛋餅越煎越薄,我在烹飪的路上越走越遠(yuǎn)越走越遼闊,買來的烤箱也沒讓它閑著,蛋撻蛋糕小披薩,隨著烤箱“?!钡匾宦曧戨S即飄來香氣,我知道,我的烘焙養(yǎng)成計劃也圓滿成功。
夫君老王不善言辭,但在做飯這一點,他總掩飾不住對我的褒獎,即便美食后的廚房就像戰(zhàn)爭襲擊后的村莊般慘不忍睹,即便知道肩上有為我收拾殘局的沉重?fù)?dān)子,我依然能夠等到老王電話里的一句“回家吃飯”,然后同他享用我精心準(zhǔn)備的晚餐,因為家的意義對我們而言,它同老人們的觀念是一致的,它就是愛,在這湯羹碗盤間,在這柴米油鹽里。
時光匆匆如流水。你看不到時間行走,卻能看到枝葉在生長,于是姥姥有了媽媽,媽媽有了我。如今,我也即將成為一位母親,也會像她們一樣,將愛用自己的方式去傳達(dá)。而這些愛的密碼即使當(dāng)時讓當(dāng)局者執(zhí)迷不悟著,總有一天,時間會說真話,它把媽媽們雕琢成美人,而我,也漸漸走向她們。
我們會在愛里活下去,活得和愛一樣久。
末子生,本名曲璐璐,1989年6月生于煙臺市牟平區(qū),山東工藝美院08級畢業(yè)生。山東省散文學(xué)會會員,煙臺某機(jī)關(guān)公務(wù)員,沾著文藝青年半邊的凡塵小女子。2017年山東省散文學(xué)會“半島散文家文叢”推出末子生個人第一本散文專著《那些無法企及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