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圣嵩
2017年年底,《南京日報》“好人365”欄目將迎來出版第1000期的日子。
在過往的900多個日子里,這個欄目以每天一期的頻次推出,除春節(jié)假期《南京日報》短暫停報三四天外,從未間斷。應該說,對于一個每天需要采、寫、編的新聞欄目而言,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好人365”雖然是一個小欄目,但贏得了廣大讀者的贊揚,成為了南京及時呈現凡人善舉、建設好人文化、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一個重要平臺。
全國宣傳干部學院科研處處長程少華曾撰文評價這個欄目說:“其持之以恒地傾情講述‘博愛之都’南京城里的好人好事,傳播社會正能量,高揚時代主旋律,于方寸之間引導廣大市民崇德向善,成為南京市建設精神高地、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載體?!?/p>
作為這個欄目從始至今的編輯,我感受了其中的甘苦,也見證了新聞工作者的社會責任心在傳播正能量之中所發(fā)揮的重要作用。
“好人365”欄目實際上是一個“規(guī)定動作”。其出現的原因,是南京市委宣傳部要求各相關媒體推出這一欄目。
報道通知中只有“起跑”的時間,是2015年3月5日,卻沒有結束的時間。而且要求每天一期。
南京日報社對這一任務高度重視,將具體操作工作下達給了筆者所在的社會新聞部。從此,筆者協調部門兩名記者輪番上陣,開啟了一場馬拉松式的“三人行”。
最初推出時堪稱濃墨重彩,首篇新聞是《趙明才堅守承諾:一輩子宣講雷鋒精神》。趙明才是雷鋒生前戰(zhàn)友,參加了軍區(qū)舉行的 “公祭雷鋒同志大會”,在雷鋒墓前發(fā)誓要一輩子學雷鋒。退休20多年來,趙明才義務宣講雷鋒精神,在省內外作報告2230余場,聽眾達120萬人。本報報道選取了事跡過硬的重量級典型,寫法上也獨具匠心?!霸谀暇┯羞@樣一位好人,他是雷鋒生前的戰(zhàn)友,他在雷鋒犧牲后面對雷鋒的遺像說,一輩子學習雷鋒,做一個雷鋒那樣的人,一輩子不動搖。如今,半個多世紀過去,這位八旬老人依然奔走著,將雷鋒精神發(fā)揚傳播。這位老人叫趙明才?!绷攘葦倒P樸實無華、生動形象的白描,讓趙老的形象迅速映入讀者的眼簾。
隨后,這個欄目通常在《南京日報》社會版右側位置刊出,基本上每天刊登1篇新聞報道,篇幅為400字至600字,向市民生動呈現身邊榜樣。
遇到重大典型或者新聞性強的題材,南京日報統籌調整版面安排,篇幅也可能大幅增加。2015年7月31日,這個欄目即推出報道《30萬遇難同胞的守靈人——記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長朱成山》,而且在《南京日報》頭版刊發(fā),全文近3000字。
在后來漫長的日子里,南京日報社從總編輯到與之相關的普通編輯記者,一直以一種特別的韌性堅持辦好這個欄目。有時候,夜班相應版面換人值班,新上手的編輯有時忘了這個欄目的稿件是必發(fā)稿,白班的編輯會一直遠程盯著版面,直到深夜看到稿件上版才放心;有時候,版面緊張,夜班值班人員也會想方設法讓這個欄目持續(xù)出現……
就這樣,南京日報從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出發(fā),用品牌標準打造一個小欄目,讓廣大讀者每天都看到一個溫暖的人、一件暖心的事,以期喚起更多人內心的暖意與善意。一天天認真走來,至今已是900多天。
如果說,讓“好人 365”這個欄目每天出現在《南京日報》上,是報社必須完成的任務,那么,將這個欄目盡量辦好則是報社的一種自覺行為。
比如,題材有枯竭之慮。最初這個欄目所報人物由市文明辦組織,每過幾天集中采訪一次。對于報社采編人員來說,省心倒是省心了,但問題是,安排的采訪對象有的人有故事,可是時效性太差,有的故事甚至發(fā)生在幾年前。為此,報社與主管部門溝通,獲得了自我發(fā)現、及時報道的“權限”。
2015年2月,南京日報社接到外來務工人員吳風軍的投訴。他在寧期間,經過一起交通事故現場,發(fā)現一名環(huán)衛(wèi)工被壓在一輛環(huán)衛(wèi)車下出不來。吳風軍見義勇為,趕緊跑過去,將環(huán)衛(wèi)車掀起,把環(huán)衛(wèi)工順利救出。可是,在救人的過程中,他的一只手指被車上的鐵皮切斷。為此,他經受著身體的痛苦,承擔了務工的損失,同時還因沒有醫(yī)保,還要自行承擔近萬元的醫(yī)藥費。
本報接到這起投訴后,在“好人365”欄目及時推出較大篇幅報道,讓這個老欄目的關注度迅速升溫。
因為這個報道,吳風軍的處境得到了極大改變,南京市雨花臺公安分局、交警八大隊為吳風軍申請了見義勇為獎勵,將獎金送到吳風軍手中;南京市第一醫(yī)院開通綠色通道,為他重新檢查手指并做了手術;眾多愛心企業(yè)與個人為他捐款;他本人后來被評為南京好人、江蘇好人……更重要的是,他的內心得到了溫暖,堅定了繼續(xù)見義勇為的信念。
通過這個案例,編輯記者得到啟發(fā),時常將從民警、社會面通訊員那里獲取的及時信息進行篩選,將適合“好人365”欄目的新聞放入這個“框”中。如此一來,欄目稿件的豐富性尤其是鮮活度,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
為了增強“好人365”欄目內容的傳播力,南京日報在旗下南報網上建立了《南京好人365》獨立頁面,及時將見報的好人事例放到網上,及時與網友見面。從2016年1月起,“好人365”在形式上又有變化,就是在新聞報道的旁邊加上了二維碼。讀者只要用手機掃一掃,就能輕松瀏覽南報網的獨立頁面。
一個欄目開得久了,讀者容易產生審美疲勞。如何消解讀者的審美疲勞?該欄目記者編者,針對每一個被采寫的人物,針對每一天的稿件,盡可能對人物深入采訪,不僅挖掘人物的精彩故事,同時盡可能地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把握其精神,然后通過大膽取舍,盡量用簡練的筆墨,寫出每天的那四五百字。
尤其在標題與導語的方面,反復打磨,產生了一批較好的標題與導語。如2015年11月6日的 “好人365”,寫的是基層市政工作人員譙勇軍。經過幾度修改,標題是:“市政人譙勇軍:‘雨下大了,我們該出去工作了’”。導語是:“別人下雨都趕著往室內避雨,譙勇軍相反。由于工作原因,他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雨下大了,我們該出去工作了?!?/p>
再如2015年10月11日見報稿的標題:”陳堃:為‘保電’9年未陪家人過元宵節(jié)”。再有:“戴明如:藍旗街六號大院里的 ‘萬能小戴’”“‘好鄰居’農陽:殘疾孤兒照料九旬孤寡老人”等等。
正是這一種精益求精的態(tài)度,讓這個欄目贏得了較多讀者的好感與好評。
作為一名編輯,筆者在近三年的時間里,通過編輯每一期稿件,感受到了韌性的力量、創(chuàng)新的力量、認真的力量。這些力量的背后,真正起支撐作用的則是社會責任感的力量。無論是通過“好人365”平臺,還是其他媒體或欄目平臺,強烈的社會責任感都可以呈現動人的故事、溫暖的人心,并以滴水穿石的力量影響更多的人,進而達到提升社會文明程度的目的。
(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