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輝,游小妹,林鄭和,鐘秋生,單睿陽,陳常頌
(福建省農業(yè)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國家茶樹改良中心福建分中心,福建 福安 355015)
福建省白茶品種遺傳多樣性分析
陳志輝,游小妹,林鄭和,鐘秋生,單睿陽,陳常頌*
(福建省農業(yè)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國家茶樹改良中心福建分中心,福建 福安 355015)
福建省茶樹資源豐富,適合制作白茶的茶樹品種眾多。本研究利用SSR分子標記研究福建省適制白茶品種的遺傳多樣性。首先對6個常用白茶品種做多樣性分析,發(fā)現(xiàn)品種間的遺傳距離與地理距離呈明顯的正相關,其中親緣關系最近的是福鼎大白茶與福鼎大毫茶,最遠的是福建水仙。然后對18個適合制作白茶的品種做聚類圖,發(fā)現(xiàn)18個品種可聚成8個類群,親緣關系近的品種主要集中在a(福云系列品種)、b(來源于福鼎市品種)、g(鐵觀音與黃棪雜交種)3個類群,剩余品種之間的遺傳距離都較遠,其中遺傳距離最遠的品種仍然是福建水仙。通過分析參試品種的相似系數和聚類圖,可清楚地了解福建省白茶品種的遺傳背景和親緣關系。
白茶;遺傳多樣性;SSR分子標記
白茶為六大茶類之一,屬于輕微發(fā)酵茶,主產于福建福鼎、政和、建陽等縣市。傳統(tǒng)白茶制法特異,不炒不揉,直接萎凋、烘干而成,因成茶外表滿披白毫,如銀似雪得名“白茶”[1,2]。白茶起源于何時?茶學界有不同的觀點。有些學者認為白茶始于神農時期[2]。有的學者根據陸羽《茶經》記載,認為白茶起源于唐代[2]。還有些學者認為現(xiàn)代白茶起源于明朝,聞龍《茶箋》:“田藝蘅以生曬不炒不揉為佳,亦未之試耳”[3],其制法與現(xiàn)代白茶完全相同。白茶按采摘標準不同可分為白毫銀針、白牡丹、貢眉、壽眉等[1-4]。按茶樹品種不同可分為“大白”、“水仙白”和“小白”,即由大白茶制成的為“大白”,由水仙品種制成的稱“水仙白”,菜茶品種制成的為“小白”[2,3]。
適宜制作白茶的茶樹品種較多,一般芽頭肥壯,白毫明顯的品種都適合加工白茶。在福建省選育的45個國家級、省級茶樹品種中[5],適合制作白茶的品種有10多個(表1)。現(xiàn)有一些創(chuàng)新型白茶利用烏龍茶品種制作,所制白茶花香濃郁、滋味醇厚,風味獨特。
有關白茶的研究報道較多,但對制作白茶的茶樹品種遺傳多樣性研究未見報道。分子標記是研究生物遺傳多樣性的重要手段,分子標記技術經歷了RFLP、RAPD、AFLP、ISSR、SSR和SNP等發(fā)展階段。早期研究茶樹遺傳多樣性主要采用RAPD技術,現(xiàn)在使用最多的是SSR和SNP技術,其中SSR分子標記技術,因其重復性好、多態(tài)性高、共顯性、易于檢測及鑒別能力高等優(yōu)點,而被廣泛應用[6-10]。SSR標記是茶樹遺傳多樣性分析[11-16],親緣關系鑒定[17-20],指紋圖譜構建[21,22],遺傳連鎖圖構建及QTL定位[23-25]的重要技術。如應用SSR標記對貴州[12,15]、陜西[13]、云南[14]及江北[16]等茶區(qū)部分茶樹資源的遺傳多樣性和遺傳結構進行了研究,還構建了黔南[21]、廣西[22]等地部分茶樹的分子指紋圖譜,而Ma等[23]和Tan等[24]利用SSR標記構建了茶樹遺傳連鎖圖譜,并對控制兒茶素含量性狀做QTL定位。本文利用SSR分子標記研究福建省適合制作白茶的茶樹品種遺傳多樣性,以期進一步認識不同白茶品種之間的親緣關系和遺傳差異,為白茶生產用種遺傳多樣性選擇搭配和遺傳育種提供參考依據。
1.1 參試品種
所有參試品種(表1)都采自福建省農業(yè)科學院茶葉研究所2號山種質資源圃,每個品種采摘一葉提取DNA。
表1 參試品種及來源
1.2 試驗方法
試驗所用48對SSR引物均來自文獻[23,24],表2為擴增效果好的30對引物。茶樹基因組DNA提取使用天根生化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植物基因組DNA提取試劑盒(TIANGEN,DP305)。PCR反應總體積為20 μL,其成分為:模板DNA 1μL,10×PCR buffer 2μL,2 mmol·L-1dNTPs 1.5 μL,25 mmol·L-1MgCl21.2 μL,一對10 μmol·L-1SSR引物各0.3 μL,1U Taq DNA polymerase,剩下加ddH2O至20 μL。PCR擴增程序為:94℃預變性5 min,94℃變性45 s,57℃退火45 s,72℃延伸50 s,共35個循環(huán),最后72℃延伸7 min。PCR產物用10%聚丙烯酰胺凝膠(PAGE)電泳檢測[8,23,24]。根據電泳圖統(tǒng)計條帶[11],數據分析在NTSYS軟件中進行,按SHAN鄰接法對供試種質資源進行UPGMA遺傳相似性聚類,并繪制樹狀聚類圖。
表2 SSR引物名稱及序列
2.1 PCR擴增與數據分析
本試驗從48對SSR引物中篩選出30對擴增效果好,條帶清晰的引物(表2),對該批引物PCR擴增結果進行電泳讀帶與統(tǒng)計分析。圖1展示的是引物A35對18個參試品種的PCR擴增結果。試驗從30對SSR引物的電泳膠圖中獲得159條譜帶,平均每個引物擴增的譜帶數5.3條,其中108條有多態(tài)性,多態(tài)性程度為67.92%。
圖1 SSR引物A35對18個參試品種擴增產物的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圖Fig.1 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 of amplifiedproducts from 18 cultivars using SSR primers, A35
2.2 6個常用白茶品種遺傳多樣性分析
制作白茶的常用品種有福鼎大毫茶、福鼎大白茶、政和大白茶、福安大白茶、福云6號、福建水仙等,其中福建水仙是制作歷史名茶建陽“水仙白”的特定品種,但現(xiàn)在已很少生產,水仙原料都已改制烏龍茶(閩北烏龍或者漳平水仙茶餅)。對以上6個品種進行遺傳聚類分析發(fā)現(xiàn)(圖2),親緣關系由近至遠的順序是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福安大白茶、福云6號、政和大白茶、福建水仙。品種間的遺傳距離與地理距離呈明顯的正相關,距離最近的2個品種為來源于同一地方的福鼎大白茶與福鼎大毫茶,相似系數高達0.92(表3),然后以福鼎為中心,地理距離越遠遺傳距離也越遠,依次為福安大白茶、政和大白茶、福建水仙(建陽)。6個品種中遺傳距離最遠的2個品種是福建水仙與福云6號,相似系數僅為0.62(表3)。福云6號是6個品種中比較特別的一個品種,它是福鼎大白茶與云南大葉種的雜交后代,所以其遺傳背景一半來自福鼎一半來自云南,從表中可以看出,福云6號與福鼎大白茶距離最近,為0.80,其次是福鼎大毫茶為0.75,然后以福鼎為中心,地理距離越遠的品種與福云6號的相似系數越低,分別是福安大白茶(0.72)、政和大白茶(0.71)、福建水仙(0.62)。
2.3 適制白茶品種遺傳多樣性分析
白茶的外形特征是芽壯、毫顯,所以具有這兩種特征的茶樹品種,常被用于制作白茶。因而福建省選育的茶樹品種中除了以上6個常用的白茶品種外,還有福云系列的福云7號、10號、20號及福云595,來自福鼎市的歌樂茶、早逢春,來自南平市松溪縣的九龍大白茶,以及福建省農科院茶葉所選育的早春毫也都被用于制作白茶(表1)。近年來也有少數烏龍茶品種如金觀音、金牡丹、黃觀音、丹桂等也被用于制作白茶(表1)。烏龍茶品種雖然白毫不顯,芽頭也不肥壯,但是花香濃郁,滋味醇爽,品種特征明顯,所以用烏龍茶品種制作的白茶香高味醇,受部分消費者的青睞。
圖2 6個常用白茶品種遺傳聚類圖Fig.2 UPGMA genetic cluster of 6 commonly white tea cultivars
表3 6個常用白茶品種遺傳相似系數
對以上18個適制白茶的茶樹品種作遺傳聚類分析(圖3),發(fā)現(xiàn)在相似系數為0.79處畫線,可以將所有參試品種分成8個類群(a~h);a群含5個品種,全部為福云系列品種;b群共5個品種,除了九龍大白茶外,剩余的4個品種全部來源于福鼎,其中相似系數最高的2個品種為九龍大白茶與福鼎大毫茶(0.97),這2個品種的生物學形態(tài)也極其相似,葉形肥大、芽壯、毫顯;c群含2個品種為福安大白茶和丹桂;d群、e群及f群都只有一個品種分別為黃觀音、政和大白茶和早春毫;g群含2個品種為金觀音和金牡丹;h群含一個品種為福建水仙。
從聚類圖(圖3)可以看出遺傳距離近的品種主要集中在a、b、g群,其中a群全部是福云系列品種,說明有共同親本的品種親緣關系近,遺傳多樣性較低;b群中的品種來源于福鼎市(除九龍大白茶外),說明同一地區(qū)的品種親緣關系近;g群含金觀音和金牡丹2個品種,它們都是鐵觀音與黃棪的雜交種;剩余的其它品種之間的遺傳距離都較遠,圖3可直觀地看出各品種間的遺傳距離,其中遺傳距離最遠的品種仍是福建水仙,從表4可以看出水仙與所有品種的相似系數都偏低,在0.62~0.76之間。
圖3 18個參試品種的遺傳聚類圖Fig.3 UPGMA genetic cluster of 18 cultivars
表4 18個參試品種的遺傳相似系數
從相似系數(表4)可以看出,親緣關系高度接近的品種主要有以下品種:福鼎大毫茶與九龍大白茶(0.97)、歌樂茶與福鼎大白茶(0.94)、福鼎大毫茶與福鼎大白茶(0.92)、福云595與福云7號(0.91)、九龍大白茶和福鼎大白茶(0.91)、福云20號和福云595(0.90),其它相似系數都小于0.90。遺傳距離遠的品種有,金觀音與福云6號(0.61)、福建水仙與福云6號(0.62)、九龍大白茶和政和大白茶(0.62)、金牡丹和黃觀音(0.64)、福建水仙與政和大白茶(0.65)、政和大白茶和福鼎大毫茶(0.65),其它相似系數都大于0.65。
通過聚類圖和相似系數表可以清楚地知道,不同品種間的遺傳距離和相似系數,對各品種的遺傳背景和親緣關系有更清晰的認識。
福建省茶樹品種豐富,適合制作白茶的品種眾多,不同品種制作白茶的品質特征各不相同,每個品種都有獨特的內質特征和口感風味,同時不同的品種有不同的農藝性狀,適合不同的栽培與生產需求。品種呈現(xiàn)出的形態(tài)和內質的多樣性是由內在的遺傳物質決定,每個品種的遺傳基礎各不相同,展示出品種間的遺傳多樣性。通過SSR分子標記技術分析福建白茶品種的遺傳多樣性,為茶葉生產和遺傳育種提供參考依據。
通過遺傳相似系數和聚類分析對生產用種選擇提供指導,如福鼎市當前的主栽品種是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歌樂茶、早逢春等茶樹品種,全部聚合于b組,品種間遺傳相似性高,遺傳多樣性低,造成白茶風味同質化,所以可適當引進遺傳背景差異大的白茶品種,如政和大白茶、福安大白茶等品種。提高栽培品種的遺傳多樣性,有利于白茶產品風味的多樣化,還可避免生產期過于集中,緩解人力及加工設備壓力,同時不同的開采期還避免了因天氣不好而造成春季茶葉產品品質下降的風險。
遺傳多樣性分析為白茶育種提供指導,如親本選擇,可選取遺傳距離遠的親本提高雜種優(yōu)勢利用效率。在雜交育種過程中采用分子標記輔助選擇,通過選取遺傳多樣性高的株系,可有效避免選育的新品種出現(xiàn)遺傳背景狹窄的問題,對解決福建省現(xiàn)已存在的新品種遺傳背景過于單一有重要作用。
[1]袁弟順,鄭金貴.白茶的研究進展[J].福建茶葉,2007(2):2-4.
[2]盧秋華.福建白茶的歷史、現(xiàn)狀及其營銷戰(zhàn)略研究[D].福州:福建農林大學,2008.
[3]姚信恩,陳榮冰.福建白茶歷史及其茶文化[C].第九屆國際茶文化研討會論文集.2006:325-331.
[4]黃赟.福建白茶化學成分與感官品質研究初報[D].福州:福建農林大學,2013.
[5]陳常頌,余文權.福建省茶樹品種圖志[M].北京:中國農業(yè)科學技術出版社,2016.
[6]姜燕華,張成才,成浩.茶樹良種場不同品種的SSR鑒定研究[J].茶葉學報,2016,57(3):105-112.
[7]劉振,趙洋,楊培迪,等.DNA分子標記檢測方法及在茶樹中的研究進展[J].茶葉學報,2015,56(2):80-84.
[8]張成才,劉園,姜燕華,等.SSR標記鑒定浙江省主要無性系茶樹品種的研究[J].植物遺傳資源學報,2014,15(5):926-931.
[9]陳琪,楊華,韋朝領,等.基于茶樹芽葉轉錄組序列的EST-SSR分布特征研究[J].安徽農業(yè)大學學報,2016,43(2):170-175.
[10]楊軍,王讓劍,孔祥瑞,等.4個茶樹品種自交后代群體遺傳結構分析[J].茶葉學報,2016,57(2):59-63.
[11]陳志輝,單睿陽,林鄭和,等.利用SSR標記分析福建省選育福云半同胞系茶樹品種遺傳多樣性[J].茶葉學報,2015,56(4):238-243.
[12]郭燕,劉聲傳,曹雨,等.基于SSR標記貴州古茶樹資源的遺傳多樣性分析及指紋圖譜構建[J].西南農業(yè)學報,2016,29(3):491-497.
[13]陳熙,李佼,張羽,等.基于EST-SSR的陜西茶樹資源遺傳多樣性分析[J].四川農業(yè)大學學報,2016,34(3):322-327.
[14]黃曉霞,唐探,姜永雷,等.千家寨不同海拔野生茶樹的EST-SSR遺傳多樣性研究[J].茶葉科學,2015,35(4):347-353.
[15]張明澤,姚玉仙,陳世軍.黔南60份茶樹種質資源遺傳多樣性的SSR分析[J].西北植物學報,2016,36(6):1117-1124.
[16]姚明哲,劉振,陳亮,等.利用EST-SSR分析江北茶區(qū)茶樹資源的遺傳多樣性和遺傳結構[J].茶葉科學,2009,29(3):243-250.
[17]雷雨,段繼華,羅意,等.茶樹新品系“53-34”父本的EST-SSR標記鑒定[J].茶葉通訊,2016,43(1):28-31.
[18]黃丹娟,馬建強,陳亮.茶樹PVP申請品種的SSR分子標記鑒定和系譜關系分析[J].茶葉科學,2016,36(1):68-76.
[19]段云裳,姜燕華,王麗鴛,等.我國茶樹主要骨干親本及其衍生品種(系)的SSR分析[J].植物遺傳資源學報,2011,12(4):533-538.
[20]王麗鴛,劉本英,姜燕華,等.用SSR分子標記研究茶組植物種間親緣進化關系[J].茶葉科學,2009,29(5):341-346.
[21]陳世軍,張明澤,姚玉仙,等.基于SSR標記的黔南茶樹種質資源DNA指紋圖譜構建[J].植物遺傳資源學報,2017,18(1):106-111.
[22]陳瑩玉,袁思思,吳春蘭,等.廣西金秀野生茶遺傳多樣性及分子指紋圖譜研究[J].廣東農業(yè)科學,2016,43(3):60-65.
[23]Ma J, Yao M, Ma C,etal. Construction of a SSR-based genetic map and identification of QTLs for catechins content in tea plant (Camelliasinensis)[J]. PLoS One,2014,9(3): e93131.
[24]Tan L, Wang L, Wei K,etal. Floral transcriptome sequencing for SSR marker development and linkage map construction in the tea plant (Camelliasinensis)[J]. PLoS One,2013,8(11):e81611.
[25]Ma J, Huang L, Ma C,etal. Large-scale SNP discovery and genotyping for constructing a high-density genetic map of tea plant using Specific-Locus Amplified Fragment Sequencing (SLAF-seq)[J]. PLoS One,2015,10(6): e0128798.
《茶葉學報》征訂征稿啟事
《茶葉學報》是由福建省農業(yè)科學院主管、福建省農業(yè)科學院茶葉研究所主辦、科學出版社出版的茶學類學術期刊。季刊,1960年創(chuàng)刊。主要刊發(fā)茶葉科學領域學術和技術研究成果,為茶葉科技工作者搭建學術信息交流平臺,服務茶葉科學研究工作與學科發(fā)展。適合茶葉科技工作者和茶葉愛好者閱讀參考。
《茶葉學報》國際標準刊號ISSN 2096-0220,國內統(tǒng)一刊號,CN 35-1330/S。本刊已列入: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來源期刊、中國核心期刊(遴選)數據庫收錄期刊、中國知網、《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全文收錄期刊、“萬方數據”數字化期刊數據庫全文收錄期刊。本刊熱忱歡迎省內外同行投稿,來稿請用電子郵件發(fā)至本編輯部信箱,請勿一稿兩投。來稿不退,半年后未見刊出,可自行處理。
本刊自辦公開發(fā)行,已參加“全國非郵發(fā)報刊聯(lián)合征訂”。2017年,每期定價10.00元,全年定價40.00元。
訂費可直接從郵局匯款:
福建省福安市社口鎮(zhèn)省茶葉研究所《茶葉學報》編輯部收 郵編:355015
聯(lián)系電話:0593-6610388 E-mail: cy6610388@163.com
GeneticDiversityofWhiteTeaCultivarsinFujianProvince
CHEN Zhi-hui, YOU Xiao-mei, LIN Zheng-he,ZHONG Qiu-sheng, SHAN Rui-yang, CHEN Chang-song*
(TeaResearchInstituteofFujianAcademyofAgriculturalSciences/FujianBranchofNationalCenterforTeaImprovement,Fu’an,Fujian355015,China)
Fujian has an abundant resource on tea germplasms, and many of them can be used for processing quality white teas. This study applied SSR molecular markers to unveil the genetic diversities of these tea cultivars in the province. Initially, a diversity analysis on 6 common white tea cultivars was conducted to find that the genetic distances between the varietie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to the geographical locations where they originated from. Among them, the closest genetically related cultivars were between Fuding Dabaicha(Camelliasinensis) and Fuding Dahaocha(Camelliasinensis), while the farthest was Fujian Shuixian(Camelliasinensis). Subsequently, the 18 cultivars that were considered suitable for processing white tea were clustered into 8 groups. The varieties with close genetic relationships were mainly in Group a (varieties of Fuyun series), Group b (varieties from Fuding City), and Group g (Tie guanyin and Huangdan hybrids). The remainders were not closely related, and Fujian Shuixian was distance away from any of them. From the similarity coefficients and clustering diagrams obtained on the tested cultivars, the genetic backgrounds and inter-relationships of the white teas could now be clearly visualized.
white tea; genetic diversity; SSR molecular marker
S571.1
A
2096-0220(2017)03-0108-07
2017-06-19初稿;2017-07-27修改稿
國家茶葉產業(yè)技術體系(CARS-23),福建省屬公益類科研院所基本科研專項(2015R1012-2),福建省自然科學基金(2015J01097),福建省農業(yè)科學院茶葉科學研究所重點項目(2014-cys-04)。
陳志輝(1975-),男,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茶樹種質資源與遺傳育種。E-mail: chenzhihui75@sina.com
*通訊作者:陳常頌(1973-),男,研究員。研究方向:茶樹種質資源與遺傳育種。E-mail: ccs6536597@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