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胡大海 董慶文
反轉新聞是指由于新聞內容造假或者失實而導致情節(jié)反轉的一類新聞事件。真實是新聞的生命,如果新聞事件總是如此曲折才到達事實真相,那么,受眾的價值判斷和心理認知會隨著新聞反轉而一次次被顛覆,逐漸喪失對新聞媒體的好感和信任度,媒體公信力將面臨嚴峻挑戰(zhàn)。
(一)記者的“淺新聞”報道方式。所謂“淺新聞”是與新聞專業(yè)性和職業(yè)理想背道而馳、淺嘗輒止的表現,面對市場競爭和尋求“眼球經濟”的社會環(huán)境,不少新媒體從業(yè)者越來越浮躁,片面追求新聞生產和新聞傳播的時效性,過分追逐影響力和爆點。記者在整理各種新聞素材時,極容易雜糅進個人主觀價值取向和刻板成見,“淺新聞”報道經常被各種貼“標簽”,主觀傾向性凸顯。比如反轉三次的“天價魚”事件,人們在此之前受到“天價大蝦”事件的影響,對這種飯店宰客現象深惡痛絕,在這種情緒的影響下,無論媒體還是公眾,都一邊倒地選邊站,支持顧客指責飯店,忽略了新聞的平衡原則。然而,“天價魚”涉事飯店被曝出餐飲許可證過期等問題后,有游客投訴該飯店使用手撕發(fā)票真?zhèn)尾幻?、公章不全。所在省地稅局稽查局開始調查涉事飯店的稅務狀況。等到“天價魚”事件專項調查組完成相關問題調查,認定這是一起嚴重侵害消費者權益的事件:飯店欺詐消費者,將養(yǎng)殖煌魚當野生賣,飯店被吊銷營業(yè)執(zhí)照,店主馬某某被罰50萬元,多名相關責任人被問責,網友又紛紛指責店方欺人太甚。至此,“天價魚”事件和輿論完成了三次反轉。在激烈競爭的市場環(huán)境下,一些媒體記者對于新聞的采訪報道就像擠牙膏,不經過太多梳理和思考,沒有同時在一次性報道里客觀中立呈現雙方當事人的觀點,而是分階段釋放,流于表面和形式,才會出現新聞事件報道的反轉,再反轉。
(二)新媒體報道的即時性和過程性等新特點使然。新媒體時代,新聞已成為現場感極強的即時直播報道,充滿了變數和不確定性。2016年11月底,有關深圳一名作家“賣文”籌資為女兒治病的文章刷屏,事情本身和輿論幾度反轉,后來,事件又經歷了“將所有贊賞資金成立基金會”到四方商談后決定原路退回的反轉。從某種意義上講,記者也是等待新聞發(fā)生的受眾,以往俯瞰新聞事件全貌統(tǒng)攬性的視角已經不復存在,難以在新媒體報道中覓得蹤跡;如果沒有敏感的新聞鼻和深挖、錘煉、以及核實細節(jié)的能力,反轉新聞還會層出不窮。
(三)新的關系賦權與主觀造假。
新媒體語境下,關系賦權是互聯網技術向與社會的協(xié)同演進中出現的群體性現象,發(fā)生于社交媒體建構的嵌套性關系網絡中,互聯網用戶在大規(guī)模的內容生產、傳播、交互、共享中自發(fā)地協(xié)同合作,個體的力量在無限連接中聚合、放大、爆發(fā),為社會中相對無權者賦予話語權和行動權。[1]由于兩微一端等自媒體平臺備有“自澄清”效果,在先前曝光的新聞信息基礎上,其他網民會自發(fā)補充和取舍相關信息,去偽存真,新聞進展不斷被推翻并反轉,直至真相大白于天下。比如:2016年3月23日,一條視頻內容顯示3月21日在重慶巫山某中心市場,一名小女孩的玩具車碰到78歲老人,老人坐地正在與孩子家長理論。有人現場錄下視頻上傳網絡,不少人篤定是碰瓷。后來經熱心觀眾舉證和后期的媒體調查采訪,老人送醫(yī)院檢查為骨折。證明老人并未敲詐勒索,還婉拒小孩家人經濟賠償,并非網友描述的碰瓷。人人都有手機,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記錄者,但是一旦上傳網絡,不少人為了好玩、搏出位,往往對事件故意做出片面解讀。
(一)重拾信任。新媒體時代,大眾也握有發(fā)聲筒和話語權,新媒體的便利性多樣性也提供了驗證新聞事實真?zhèn)蔚那?,那為什么網絡上還有這么多造假新聞和反轉新聞呢?這其中折射出的是公眾的媒體期待減弱和對媒體的信任出現了問題。信息時代,新聞媒體的把關人角色更加凸顯。然而當下部分媒體人缺乏新聞專業(yè)主義意識,沒有承擔起應有的社會責任,頻繁變臉的新聞報道挑戰(zhàn)著受眾的心理承受極限,致使媒體的公信力大大折損。例如:2016年5月5日,安徽某媒體關于《我的右腎去哪了》的報道,事件幾經反轉最終塵埃落定?!澳I到底去哪了?”要弄清楚該問題并不難,但事件卻經歷了九轉十八彎繞了一大圈之后才有了妥善解決,這其中反應出的不僅僅是國人醫(yī)患信任的嚴重缺失,也折射出當事方、醫(yī)療仲裁方、官方機構和媒體所面臨的公信力缺失等一系列信任危機。當事人回答只言片語,移花接木,都會導致真相失真。反轉“被打臉”的背后,媒體公信力也在不斷地消減。
(二)考驗媒體求證能力。新媒體背景下,新聞生產方式也發(fā)生了巨大變革。面對海量難辨的新聞信息源,媒體記者要多方求證,多渠道確認,保證新聞信息的真實可靠。比如:網絡上熱議一時的反轉新聞事件“男子借20萬照顧植物人女友” 實為家暴所致。可見,確保新聞素材的真實可靠和多源求證的務實態(tài)度才是從源頭上遏制反轉新聞出現的良藥。
(三)需建立與完善糾錯機制。
所謂媒體糾錯機制很早就被作為一項新聞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來進行約束。我國相關管理部門曾嘗試過一定程度的媒體糾錯制度化。比如,1984年權威部門就轉發(fā)過《全國新聞真實性問題座談會紀要》,其中明確說明,“凡失實報道,一定要改正。報紙錯了,報紙更正,新聞社錯了,新聞社改正?!彪S著新聞實踐的深入和立法程度的完備,新聞糾錯機制進一步納入到相關法律法規(guī)和規(guī)章制度當中。比如,2005年12月1日開始實施的《報紙出版管理規(guī)定》,也比較細致地對新聞糾錯的行政責任歸屬、補救和懲罰措施等做了具體規(guī)定。
反轉新聞不僅打媒體的臉,公眾也是霧里看花,連連暈眩。反轉新聞正一步步沖擊媒體的公信力,消弭公眾的媒體期待和接受耐心。在信息大爆炸的新媒體時代,一樁樁新聞反轉鬧劇背后,改變的劇情,丟的是理性,碎的是節(jié)操。不管是媒體還是受眾,在享受新聞信息傳播的速度與激情的同時,也要擦亮眼睛,提高素養(yǎng),辨明是非曲直。層出不窮的新聞反轉的“羅生門”背后,隱藏了媒體在市場化機制導向下的浮躁,也凸顯了新聞媒體的事前求證能力和糾錯機制的重要。
【注釋】
[1] 喻國明. 互聯網時代的新權力范式: “關系賦權”——“連接一切”場景下的社會關系的重組與權力格局的變遷[J]. 國際新聞界, 2016(10): 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