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繼淵 (彝族)
我對武定一直懷有一種敬畏。這不僅僅是因為秀麗的獅子山、巍峨的轎子雪山、蒼茫的金沙江、鬼斧神工的己衣大裂谷這些令人驚嘆的自然奇觀,也不僅僅是它濃到化不開的民族風(fēng)情,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它孕育了 “雄冠烏蠻三十七部”、“兼制全滇”這樣的煌煌彝族羅婺部。
“天遣獅蹲留寶地,祥鐘羅婺靈源”的武定縣城西北,群山聳峙,連綿起伏數(shù)十里,層巒疊嶂,蔚為壯觀。遠(yuǎn)觀,冬春蒼翠挺拔,夏秋云霧繚繞;而其深處,云遮霧掩,撲朔迷離,變幻莫測,此即古籍所說的三臺山。
三臺山,位于武定縣城東北與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的交界處,海拔2563米,因 “山如臺形,凡三層”而得名。四圍懸崖峭壁,山上松柏參天,密林豐草,春時雜花綻放,杜鵑馬纓流丹點絳,掩映于綠縟碧漣間。元明時期為云南滇北名山,不僅名師云集,而且自然景色獨特秀麗,故云 “不識三臺山真面目,只緣迷系此山中!其煙波浩渺,天下無雙”。漸近山頂,霧消云散,只見主峰突兀聳立,懸崖陡壁環(huán)繞,只有一條彎彎曲曲的羊腸小道直抵山頭鳳家城。三臺山,又稱 “龍三藏”。相傳羅婺部第十二代土酋薩周及十三代土酋商智,冒著誅滅九族的危險把遜國的建文皇帝三次藏匿在鳳家城中,故民間又稱 “龍三藏”?!段涠ㄖ彪`州志》載:三臺山 “俗呼龍三藏,在城西八里,四圍峭壁懸崖,密林豐草,羊腸一徑迂回曲折而上,頂寬平,可容萬馬。又有清泉一彎,曲流成澗。昔為鳳朝文屯兵之所?!贝笄迕绿摧驮凇度_山記》中說: “讓帝初至滇,沐氏初匿之武定鳳氏所,鳳氏再居帝于此山,即三臺山,爾后帝離滇入蜀,遠(yuǎn)游于吳楚諸寺間,此讓帝一至三臺山也。爾后帝仍由蜀入滇再至此山,并于此山結(jié)庵居年余后仍復(fù)去,此讓帝二至三臺山也。第二次離去后而已仍還此山,遇上朝廷密使和偵探者他去,此師 (建文帝)三至三臺山也。師三來此山,故云龍三藏。”
在通往山頂彝族羅婺部鳳家城遺址山道左邊的懸崖峭壁上,雕刻著兩尊摩崖造像,當(dāng)?shù)厝朔Q之為 “石大人”。這就是把守鳳家城寨門的不累將軍,左右兩尊石像,一大一小,是兩尊佛教密宗天王像。
左邊是大圣北方多聞天王像,像高3.6米,寬1.4米,身體粗壯結(jié)實。雙目斜上,橫眉怒目,高鼻闊嘴,頭頂戴寶冠,耳佩瓔珞,身披甲胄,衣褶飄動,線條疏密有致。身體微斜,左手持戟,右手叉腰;兩足各踏一獅頭水牛角怪獸(母夜叉),兩角間有一骷髏,獅頭像又有數(shù)骷髏。其右上方刻有楷書 “大圣北方多聞天王”八字。
武定三臺山摩崖石刻中的北方多聞天王像,該石刻不僅形象完美而且具有較高的藝術(shù)價值和觀賞價值,其身上宋末元初在云南省依然十分流行的痕跡較為明顯。位置居右,坐落在武定府的彝族羅婺鳳氏政權(quán)西北要塞,此系按照古代傳統(tǒng)的程序精心安排。它與明代眾多的多聞天王像迥然不同,身掛金剛甲胄,佩長戟,這與后來徹底漢化的北方多聞天王像手持混元寶珍珠傘出現(xiàn)于所有寺廟天王殿的形象有別,是研究彝族羅婺部鳳氏城堡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
右邊那尊是 “大圣摩訶迦羅大黑天神”像,像高4.52米,身軀魁梧,方面闊臉,濃眉怒目,虬髯,佩骷髏瓔珞,跣足;肩伸四臂,右前手持戟,右后手垂握佛珠;左前手屈肘于胸前,左后手托塔。腳踏浮云,身上斜掛一串骷髏。身體下部突出。寶冠戎裝;右手持戟,左手叉腰,右足踏獅頭牛角怪獸,兩角之間及項下各佩一骷髏。其右上方刻有楷書 “大圣摩訶迦羅大黑天神”字樣。
南詔大理國時期,君王、天神類造像中,大黑天神的地位非常特殊。大黑天神在佛教密宗阿叱力教派流行一時的洱海、滇池以及其他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受到廣泛的崇拜,現(xiàn)今云南的諸多廟宇中一般都雕塑有大黑天神像。
1252年,蒙古再度南征,元憲宗蒙哥命太弟忽必烈統(tǒng)帥十萬大軍于1253年“革囊渡江”,渡過金沙江,滅大理。1254年兀良合臺繼續(xù)掃蕩西南,先陷合刺章水城 (在今祿勸縣云龍境易龍古城),屠之,迫使彝族羅婺部五世矣根降元。彝族羅婺部雄踞武定,不僅是古代云南聯(lián)系中原內(nèi)地的通道、更是滇中北部的要塞。為鞏固統(tǒng)治地位,元政府在三十七蠻部中廣泛招撫和籠絡(luò)少數(shù)民族上層,采取了許多措施。在地處云南省北大門的彝族羅婺部地區(qū),于1257年立羅婺萬戶府。爾后,置北路、武定路,彝族羅婺部已進(jìn)入鼎盛時期。武定三臺山大黑天神摩崖石刻,置于北門重要地位,居右端,想必是為迎合元統(tǒng)治者利用武定彝族羅婺部鳳氏穩(wěn)定局勢和征撫各部的需要,同時,也充分說明大黑天神石像已超越了四大天王的地位,上升到主祀的地位。其位列右端,尤為顯赫,在造型、次第、排位中十分明顯。故可推斷出石像的創(chuàng)作時間在彝族羅婺部五世土酋矣根降元,1257年立羅婺萬戶府,爾后置北路、武定路這一段時期。
武定三臺山 “石大人”不僅造形高大,刻技嫻熟,體現(xiàn)石刻作者匠心獨運的高超藝術(shù)造詣。兩個造石像互相關(guān)聯(lián),高浮雕和淺浮雕配合運用,構(gòu)圖飽滿嚴(yán)謹(jǐn),雕琢精湛,反映了兩個石像的創(chuàng)作時間在同一時期,同時也反映了往昔彝族羅婺部的強(qiáng)盛。
古代彝族羅婺部鳳氏是雄踞南詔、大理國東方 “烏蠻三十七部”之首的強(qiáng)大部落。在宋元時期,吸收了異地的佛教文化,把 “北方多聞天王”和 “大黑天神”的像雕刻在鳳家城出口的關(guān)隘懸崖峭壁上,作為自己的保護(hù)神和戰(zhàn)神。
三臺山山頂是鳳家城遺址,現(xiàn)已坍塌,但輪廓尚可辨,為唐、宋、元、明時期雄冠云南東方 “烏蠻三十七部”之首的彝族羅婺部鳳氏土酋大本營。歷史上的鳳家城是彝族羅婺部落輝煌的歷史見證。據(jù)史料記載,鳳家城建于宋 (大理國)時期至明代早期。明朝嘉靖年間剿滅鳳繼祖之亂時,毀于戰(zhàn)火。古城堡為粗條石壘砌,城墻的石塊打磨成六面狀,石塊與石塊之間用石灰加紅土加固。城墻厚1.5米,殘留段最高2米,周長360米,內(nèi)徑南北向118米,東西向102米,為坐北向南并呈臺降的四重院。正堂后墻與左右山墻,為精工細(xì)條石石灰漿砌,墻厚1米,條石長1米,厚0.2米,寬0.3米;殘留山墻最高為19層石灰漿砌條石,高4米;正堂格式為5開間6架9梁無柱的彝族古式居宅建筑。城堡的四周,分別建置有曬場、糧倉、兵營、監(jiān)獄、引水設(shè)施等,與主建筑一同構(gòu)成一個完整的生產(chǎn)、生活體系。據(jù)史料記載,1968年在遺址內(nèi)試掘,發(fā)現(xiàn)有大量的木炭,出土的遺物有飛龍紋、蓮花紋、靈芝紋瓦當(dāng)及刀劍、箭簇等。古城堡遺址,殘磚碎瓦散落于荒草中,許多條石上刻有精美的浮雕花紋圖案。石墻入口處,有兩面直徑1米、高1.5米左右的石鼓,一面保持著原來的挺拔形態(tài),一面橫躺在灌木叢中。不遠(yuǎn)處,一只石制水槽靜靜躺臥于草叢中。整個城堡結(jié)構(gòu)嚴(yán)密,布局得當(dāng),反映了當(dāng)時彝族羅婺建筑的工藝水平。
三臺山一直是雄冠滇東烏蠻三十七部之首的彝族羅婺部鳳氏統(tǒng)治的中心。這座鳳家城堡,建立在四野莽莽、嵯峨陡峭的三臺山之巔,絕世獨立近千年,其間蘊涵了多少讓后人嘆為觀止的彝族先民智慧與偉力。人在廢墟中,幻象勃發(fā),感慨叢生。不知不覺間,心中便不由自主地想起了清代祿勸文人梅增榮登此山有感而賦的詩:
三臺山上草萋萋,鳳氏荒城接克梯;
昔日烏蠻曾嘯聚,今朝小學(xué)始標(biāo)題。
先鋒有路開何早,古調(diào)思調(diào)忘轉(zhuǎn)迷。
列國發(fā)祥胥視此,請君回看泰東西。
傳說,彝族羅婺部鳳氏家族的兵丁不少,家奴有 “三斗三升芝麻”之多,田地廣闊無邊。在武定祿勸壩子,全是鳳家的稻田。收割谷子時,谷把用人排成隊從武定祿勸田壩一直傳遞到鳳家城。鳳家的金銀財寶更是多得數(shù)不清,據(jù)說鳳家在祿勸鏨子巖藏了一巖銀子,茂山打馬坎也藏了一巖銀子,其他不知地點的還有多處。又說,三臺山頂建鳳家城的材料,不是人背馬馱,而是從山腳排好隊傳遞上去……
巍巍三臺山,是彝族羅婺部煌煌的部落史。武定彝族羅婺部鳳氏是南宋時期僅次于大理國段氏外最大的少數(shù)民族政權(quán)。隋唐時期逐漸興起,宋孝淳熙年間 (公元1174—1189年),大理國王段智興舉阿而為羅婺部長,逐漸統(tǒng)一各部,始建立封建領(lǐng)主政權(quán),以強(qiáng)大的政治實力和經(jīng)濟(jì)實力 “雄冠烏蠻三十七部”之首。至弄積,以功兼管八百司元帥,加升中亞大夫,兼制全滇。武定彝族羅婺部鳳氏有明確的世系記載,則從阿而為彝族羅婺部長起。自彝族羅婺四世土官矣格至明嘉靖十二年 (1533)的 281年間,中央王朝屢封鳳氏官爵名號,鳳氏朝覲不絕,貢使往返不斷。元朝封的有北路土官總管、武定土官總軍、亞中大夫;明朝封的有武定軍民府土官知府、云南布政司右參政、中順大夫、中憲大夫等。其間,賜十六世阿英 (鳳英)姓鳳 (鳳土司之稱由此而得)。 “羅婺雄冠婺七部,勢震明廷鳳家城?!痹谖髂系貐^(qū)輝煌近千年的彝族羅婺部鳳氏家族,最鼎盛時期,選址三臺山修筑了城堡,成了彝族羅婺部鳳氏土司所轄疆域的大本營。
海拔兩千多米的三臺山,山頂樹木蔥綠,平坦開闊。千仞的峭壁,壯觀、霸氣、有王者之風(fēng)。傳說,彝族羅婺部筑城三臺山,請了一個風(fēng)水先生看地脈,說:此山隱為龍形,會出大貴人。于是在這懸崖峭壁之上建城。嘉慶年間,彝族羅婺部世襲土官鳳思堯朝覲回來,很是窩火。他認(rèn)為,羅婺彝人的膝蓋骨從來不興落地,去京城金鑾殿三呼九叩上朝禮儀,步步下跪,跪來跪去跪得他心煩,不想再朝龍駕。又逢尋甸土酋安銓舉事,就一同舉叛旗。明軍殺了三臺山鳳思堯家眷,放火燒了鳳家城。再看看三臺山,山勢形隱藏龍,后人必發(fā),就派部將三臺山攔腰挖斷山的龍脈。
民間傳說,一位高明的地理師為鳳繼祖的父親選了一塊墳地。地理師知道,鳳家如葬了這塊萬盞明燈之上的墳地,自己將雙目失明,就對鳳土司說: “此地大有來龍去脈,你看它:左邊青龍高萬丈,右邊白虎回頭望。你家葬了這墳地,在你手上必出宰相。但是,當(dāng)你家老爺下葬后,我必定雙目失明,本人是光棍一個,無依無靠,如何是好?”鳳家人承諾,擇地之后,會將風(fēng)水先生好吃好喝好穿地供養(yǎng)起來。開頭,鳳家對他不錯,時間一長,逐漸冷淡。他們將先生安排在磨房沒日沒夜地磨面,吃粗茶淡飯,穿破衣爛衫。后來,先生的徒弟云游到此。先生將鳳家龍脈的秘密告訴給徒弟,說: “只要挖斷龍脈,鳳家必起蕭墻之爭?!蓖降馨凑諑煾档姆愿溃跀帏P家龍脈,毀了鳳家根基。
斷了彝族羅婺部鳳氏家族的龍脈,彝族羅婺先祖的靈魂再也無法庇護(hù)子孫,無法庇護(hù)故園家土,從此風(fēng)水破敗,彝族羅婺部鳳氏衰落,鳳氏家城人跡全無。
在彝族羅婺鳳氏家族眾多的土官中,影響較大的首推商勝和鳳英,他倆是彝族羅婺歷史上除了阿而外最負(fù)盛名的部落酋長,也是彝族羅婺地區(qū)最著名的歷史人物。
商勝是弄積的妻子,于1380年襲夫職,為彝族羅婺部繼阿而以后的第九任部落酋長,也是武定軍民府第一任女土官知府。這位英姿勃勃地走進(jìn) 《云南志》《明實錄》的彝族羅婺女子,美麗端莊、落落大方,心靈手巧、賢淑善良。她以相夫教子、侍候公婆為己任,以挑花繡朵、織布做衣為天職。丈夫弄積智慧超群、大有作為,世襲了土官總管之職,“以功升兼管八百司元帥,加升亞中大夫”。至此,彝族羅婺部鳳氏勢力擴(kuò)展到八百司 (今泰國清邁、清萊一帶),官至亞中大夫 (從三品)。 《武定鳳氏本末》于是說: “至是,鳳氏且兼制全滇,勢愈大?!鄙虅僖哉煞驗闃s,滿足于做賢內(nèi)助,幸福染紅了她的雙腮,她像紅馬纓一樣美麗耀眼。
“天有不測風(fēng)云,人有旦夕禍福?!痹┠?,丈夫弄積的華麗桂冠被明軍的鋒鏑粉碎,積勞成疾的弄積,拋下商勝和幼子,撒手人寰。
一個乳臭未干的孩子,怎能擔(dān)當(dāng)坐鎮(zhèn)一方的土酋重任?
依 “如酋長無嗣,則立妻女為繼”的彝俗祖訓(xùn),商勝眾望所歸,繼承了其夫職位。面對突如其來的大任,商勝措手不及。但商勝就是商勝,她擦掉腮邊的淚滴,拋下繡花針,毅然接過大印,用軟弱的肩膀挑起千鈞重?fù)?dān)。誰也不會想到,像馬纓花一樣漂亮嬌艷的商勝,有著男子漢無法比擬的剛強(qiáng),秀口一吐,便輝煌了云南半壁江山。她的風(fēng)范,讓堂堂須眉汗顏。她智慧超群,深明大義,深謀遠(yuǎn)慮,為彝族羅婺部立下了赫赫功勛。
商勝從小在兵荒馬亂中長大,深知戰(zhàn)爭帶給人民的災(zāi)難。她不愿烽火在彝族羅婺大地上燃燒,她不想看到生靈涂炭。一番審時度勢后,她做出英明的決策。據(jù) 《明史·土司傳》、 《武定府志》等記載,明洪武十四年正月,傅有德、沐英攻云南,商勝把元朝授予的金牌及土官金印交給武定千戶長徐某,自備糧千石,翻山越嶺,不辭辛勞,到昆明金馬山接濟(jì)明朝大軍。傳說,商勝率部迎接沐英大軍時,以彝族最高禮儀,搭青棚數(shù)里,殺豬宰牛,大擺宴席。三日三夜,燈火通明,歌舞不絕。
明軍統(tǒng)帥沐英大喜過望,上奏朝廷請求給予商勝封賞。洪武皇帝朱元璋特賜商勝 “金帶一條,授中順大夫、武定軍民府土官知府”。商勝帶著封賞,回到武定,詔諭人民,歸附大明王朝。彝族羅婺部避免了戰(zhàn)火摧殘之苦,境內(nèi)民眾安居樂業(yè),秩序井然。祿勸 《鐫字巖石刻·鳳英自題世系碑》載曰: “洪武十五年內(nèi),奉鈞旨差徐千戶領(lǐng)軍赍榜到府守御,彼時曾祖婆 (商勝)令把事阿也等,將元所授金牌及本府印信,送付徐千戶處繳納,后自備米一千石,帶領(lǐng)把通(通彝、漢語者)接濟(jì)大軍,開通道路。前赴金馬山投拜歸附。蒙總兵官鈞旨,委任本府,詔諭人民?!?/p>
高瞻遠(yuǎn)矚的商勝,進(jìn)一步和朝廷和好。迎接明軍回府后,她于洪武十六年派遣親叔父阿額率領(lǐng)通曉彝、漢語言的黑次、曲里、使迷、趙寺等貢馬二十匹,赴京朝覲。 《太祖洪武實錄》記載:“洪武十六年 (1383)六月……武定府女知府商勝叔阿額來朝,貢馬。詔賜勝錦二匹,阿額錦一批,及襲衣鈔錠。”商勝沒等阿額等回來,又于同年七月,自備馬匹,親自赴京朝覲。行至四川瀘州納溪,遇朝廷差官馮執(zhí)中同阿額一起奉旨帶印信金帶到此。商勝自然歡喜,但她仍風(fēng)餐露宿,馬不停蹄地趕赴京城謝恩,九月二十五抵京,十一月初一,皇上授甲字八十一號世襲誥命一道,授商勝為中順大夫 (正四品)、武定軍民府土官知府,差宮廷馬景先伴送還。 《太祖洪武實錄》針對商勝,說了這樣一段話:“洪武十六年冬月辛未朔……詔授武定軍民府女知府商勝誥曰:朝廷致治,遐邇弗殊,德在安民,宜從舊俗,唯爾黔中之地,官皆世襲,間有婦承夫位者,民亦信服焉。前武定府土官法叔之妻商勝,質(zhì)雖柔淑,志尚剛貞,萬里來歸,誠可嘉尚,是用錫之以衣冠,表之以顯爵,仍撫其民,以遭聲教??商厥谥许槾蠓?、武定軍民府知府。爾其小心事上,保境安民,以稱朕一視同仁之意?!贝竺鞒⒁痪?“質(zhì)雖柔淑,志尚剛貞”,讓我們看到這位風(fēng)華絕代,美麗善良的彝家女子的智勇和仁厚。是時,雖滇中、滇東北地區(qū)的土酋叛象頻出,但商勝始終與明朝一心,致力于保境安民,發(fā)展經(jīng)濟(jì),使彝族羅婺地方夷民安居樂業(yè),得到朝廷的嘉獎和人民的愛戴。
大清檀萃 《鳳氏本末》載∶“(明)初,商勝以武定土官率先中慶 (昆明)、澄江三路達(dá)魯花赤誠于沐英,英因資其入覲,得世守滇,服北門,英旋鎮(zhèn)云南,倚為捍蔽,故武酋申沐氏最恭。商勝雖蠻婺,而識天命所在首先歸附,又善于撫蠻,質(zhì)直寬恤,夷民安業(yè),地方安寧,可謂賢乎。”
正德 《云南志》卷十九 《商勝傳》末尾有一句評價: “勝雖女流,然質(zhì)直慈愛,夷民安之?!?/p>
商勝以一系列活動為明代鳳氏打下了基礎(chǔ),政績卓著,堪稱明初彝族羅婺鳳氏及少數(shù)民族政治家。
這位一呼百應(yīng)、讓彝族羅婺部族大呼大吸的商勝,美貌、風(fēng)姿、謀略和智慧,肯定讓無數(shù)男人傾倒,俯首聽命。但我們不妨從她之后的第四位女土官瞿氏身上,找到一點影子!明代文人顧起綸來滇,曾在安寧遇到去省城的瞿氏,大加贊嘆,寫了一首 《武定歌》: “碧雞關(guān)下鳳君過,白頭紫綬錦闌那,毗盧冠子犀皮鞋,小蠻細(xì)馬雕鞍馱。青鵲窠、白鵲窠,毳髻半額交雙娥。前軍后軍齊踏歌,帳里幣麻呼叵羅。金叵羅,銀叵羅,憑陵博具朱顏酡。夜來野宿空山阿,月落吹蘆渡黑水,客子聽之淚如何!”
瞿氏的出行何等威儀,風(fēng)華絕代!正史中名不見經(jīng)傳的瞿氏上一趟昆明尚且如此,我們不難想象盛名之下的商勝朝見皇帝更是何等的風(fēng)光,我們仿佛看到商勝騎著裝飾著金馬鞍的棗紅馬,穿著紫色繡花錦緞衣服,腳踏昂貴的皮鞋,頭戴色彩艷麗的鳳凰冠……
佇立于斷墻殘壁的廢墟旁,讓人想起彝族羅婺部鳳氏土官歷史的輝煌、勢力的強(qiáng)大、生活的富庶,感受到彝族羅婺人超人的智慧和無比的創(chuàng)造力。又不得不想起,鳳家城金碧輝煌的千間廣廈,在熊熊燃燒的大火中倒塌,化為灰燼,淹沒在歷史的斷層里。那展示彝族精湛工藝精雕細(xì)琢的萬字不到頭如意圖案;雕鷹畫虎的石欄,花紋精致的虎頭瓦當(dāng)……一切都灰飛煙滅,復(fù)歸于土。
彝族羅婺部鳳氏的一個莫大的功德,是把一個遜國的建文皇帝藏匿于武定鳳氏所。對此,康熙 《武定府志》、大清名宦檀萃 《武定鳳氏本末》毫無隱諱地大加張揚。
康熙 《武定府志·流寓志》說∶“明建文帝,永樂元年靖難兵破南京,帝以被火聞,實得太祖遺命,落發(fā)從水關(guān)出。傳言帝崩,帝乃先入蜀,未幾入滇,雖往來廣西、貴州諸寺,止于獅山正續(xù)寺數(shù)十年?!苯ㄎ幕实壑褂讵{山數(shù)十年中,正是彝族羅婺部鳳氏土官海積、薩周、商智執(zhí)政時期。
武定彝族羅婺鳳氏與沐氏自明初保持著良好的關(guān)系和密切交往,商勝到昆明金馬山接濟(jì)明朝大軍,投奔沐英之后,沐氏視為心腹,曾引薦進(jìn)京朝貢,得到朱元璋的封賜而世守滇地北門。遜帝建文皇帝懾于朱棣權(quán)勢,投靠少年密友沐晟、沐英,沐氏采取 “既不挾之以開釁,又不賣之以邀寵”,秘密送至武定彝族羅婺部鳳氏所。
建文皇帝初至武定,時為商勝子海積承襲土官職。 《鳳氏本末》載:海積于洪武三十五年 (1402年)帶領(lǐng)把事矣兜到南京貢馬,并朝見朱棣,在朱棣的嚴(yán)查之下,海積怕藏匿建文皇帝的事情泄露,自殺于會館。何耀華先生在 《〈武定鳳氏本末〉箋注》一書中記載∶“成祖初年,海積覲上,詟于天威,恐其事露,殂于藁邸,實由裁也?!焙7e之妻薩周、海積子妻商智以女性特有的細(xì)膩,庇護(hù)建文皇帝藏于鳳氏所。
武定彝族羅婺部鳳氏土官商智是一位杰出的女土官,得到黔國公沐晟的舉薦和支持,于永樂十八年 (1420年)九月,自備馬匹進(jìn)京朝覲謝恩;永樂二十一年 (1424年)又差把事沙啟賢赴京進(jìn)貢。永樂二十二年 (1425年)四月初八授丙字二十三號世襲誥命一道,授 “中順大夫、武定軍民府天官知府”,后來還參與征麓川,后追封為定遠(yuǎn)王。大清名宦檀萃在 《武定鳳氏本末》中發(fā)出這樣的感嘆∶“而薩周、商智以二女子仍遵前志,庇帝往來,不廢忠順,亦事之難者,而其跡甚隱矣。惜無發(fā)微者從而表之?!?/p>
山頭茂密的樹林里,幾聲清脆的鳥鳴更增添了寂靜。環(huán)顧四周,一架連一架的群山,郁郁蔥蔥,參差錯落,與三臺山遙相呼應(yīng)。東有轎子山,西有獅子山,南有天馬山,北有羅尼山。東西南北四座大山,像擎天四柱,撐起藍(lán)天,把鳳家城安放在一個靜靜的搖籃里。在地圖上看,鳳家城就像一個人的鼻尖,占領(lǐng)著整個彝族羅婺地域的制高點,武定、祿勸就是呼吸的兩個鼻孔,距離近,便于提供給養(yǎng)。城郭四周懸崖峭壁,只有一條羊腸小道通到山頂,有 “一夫當(dāng)關(guān),萬夫莫開”之勢。地勢的優(yōu)越,風(fēng)水的影響,讓彝族羅婺部鳳氏土官決定在此建造統(tǒng)治中心和養(yǎng)兵基地——鳳家城,讓人驚嘆于彝族羅婺部鳳氏先祖選址的精妙。
弘治三年 (1490),鳳英進(jìn)京朝貢,孝宗看見跪拜在長殿里的鳳英,身著翡翠羽衣,英姿颯爽,便不禁失聲贊嘆阿英朝拜的威儀,說: “鳳朝天子,太平盛世?!本h語的鳳英連連磕頭: “謝萬歲隆恩,賜草民鳳姓?!庇谑?,彝族羅婺部鳳姓自此始。鳳英是如此的氣宇軒昂,令大明皇帝都贊嘆不已。
鳳英彝名普嘎阿杜,又名阿英,字時杰,別字世守,是祿勸鏨子巖石刻記載的第十二位土官。世襲土官后的鳳英,治理有方,舉止得體,深受明朝廷的賞識。他意氣風(fēng)發(fā)、戰(zhàn)果累累。明孝宗又晉升鳳英為中憲大夫,贈其母索則妻索國為恭人。弘治十一年 (1498年),大明朝命鳳英征竹子箐梁王山,以功進(jìn)亞中大夫;弘治十五年 (1502年),命鳳英征貴州普安,以功進(jìn)云南布政司右參政,特授 “盡忠報國”金帶一條。憑著大明王朝寬松的政策和鳳英的韜略雄才,彝族羅婺部族堂而皇之地走進(jìn)了大明王朝的歷史。 《明實錄》載: “正德二年五月甲辰 (公元1507年6月11日),云南武定軍民府知府土官鳳英,以有軍功,升布政司右參政,仍知本府事。至是請乞金帶,禮部查無例,上以英累有軍功,準(zhǔn)賞級花金帶一束,不為例?!?/p>
大清乾隆年間祿勸知縣檀萃著的《農(nóng)部瑣錄·武定鳳氏本末》一書更有生動形象的詩文記載: “英之在官也,正己愛民,勤于政務(wù);四禮正家,一經(jīng)教子;開辟四野,教民稼穡;歷練武勇,弓馬嫻習(xí);當(dāng)?shù)澜凰],故所有功。又知人善任,麾下樂為用命。既已功高,中涓廁養(yǎng),皆被爵寵。其自梁王山歸也,偕賓佐泛舟掌鳩河,勒功石壁。其徒為之,歌曰:
天生世守身堂堂,文謀武略真殊常。
臂力過人善騎射,胸中籌策更無雙。
帳下相隨多才俊,一心一德以身殉。
俠肝義膽俱凜然,田文多土疇堪并。
左右贊襄不辟難,奮身掠敵取當(dāng)前。
折馘執(zhí)俘風(fēng)煙熄,邊疆安靖人民安。
九重圣主驗功賞,升爵加官金萬兩。
海內(nèi)爭馳赫赫名,殊勛顯著堅珉上。
管家義官吳者二,勤干操持有才技。
傳名普得及鳳儀,更有鳳倫同者尼。
四子有功俱受賞,冠帶帶身耀里閭。
瓦祿勤干稱總率,阿白阿而俱曲覺。
幾度捐軀鋒鎬中,將斬賊兵心膽落。
把事董傅趙文衡,亦榮冠帶以功升。
世守親之如手足,勒石應(yīng)垂萬古名。
鳳英憑著超人的智謀,在政壇殘酷的政治權(quán)力斗爭中左右逢源,如魚得水,立下不朽的功勛。他懷著對彝族羅婺部族未來美好的憧憬,于明正德六年(1511),在盛名顯赫中,心滿意足地閉上了眼睛。站立,他是一座挺拔的大山,撐起彝族羅婺部族藍(lán)瑩瑩的天;倒下,他是一條歡快的河流,指引子孫后代永遠(yuǎn)向前奔騰……
時過境遷,滄桑巨變,鳳英怎么也不會想到,他的后裔在更為復(fù)雜的政治斗爭和家族的權(quán)力周旋中中箭落馬。一把火,一把彝人崇拜的火,連續(xù)一個月的焚燒,一切化為灰燼。我仿佛看到,在大火里旋轉(zhuǎn)的那個不屈的魂靈,在樹梢時隱時現(xiàn)地發(fā)著亮光。歷史已遠(yuǎn),一個英魂在廢墟中漂泊了一個世紀(jì)又一個世紀(jì)。
斗折蛇行的羊腸小道順山而上,山勢越來越陡峭,怪石嶙峋,三步一景,五步一色。有巨石形成的關(guān)隘,有 “石上生樹、樹上長石”的天然屏障,有苔痕斑斑、樹上長樹的奇觀……鳥瞰山下,武定祿勸壩子一片蔥綠,良田千頃。不禁贊嘆,當(dāng)年鳳氏選擇在此山頂筑城的高明。傳說,彝族羅婺部鳳氏當(dāng)年選址于此,意圖在于 “南昆明,北成都”。鳳家城正處武定、祿勸兩個縣城的制高點上。我想,鳳氏建城于懸崖峭壁之上的三臺山,除了聽信風(fēng)水先生的說法,也看中其 “一夫當(dāng)關(guān),萬夫莫開”的地理位置,建立起彝族羅婺鳳氏的政治中心和屯兵基地。其憑借地理優(yōu)勢,防御外族入侵,也想防御上國兵馬,足見當(dāng)時鳳氏的遠(yuǎn)見卓識。
兩尊石像殺氣騰騰、威風(fēng)凜凜。據(jù)說,當(dāng)年印度高僧指空禪師朝峨眉禮普賢輾轉(zhuǎn)渡過金沙江于延祐二年 (1132年)來到獅山,以六年辛勞建成武定獅子山正續(xù)禪寺,彝族羅婺部族鳳氏引為座上客,印度高僧指空禪師留下兩個異族神像。傳說,當(dāng)年彝族羅婺部是用兩尊石像來鎮(zhèn)三臺山的,石像背后還埋著大量的金銀珠寶。彝族羅婺部鳳氏土司世代把石大人敬為山神,常年祭祀,祈求保佑。香煙裊裊中,祭祀用的牲畜血跡,把懸崖峭壁涂染得絢麗多彩。石大人忠心耿耿地守護(hù)著彝族羅婺部鳳家城,守護(hù)著一方山水。彝族羅婺部在此擇山筑寨,鼎盛時期統(tǒng)管280寨村民,勢力達(dá)大小涼山、金沙長水、滇中、滇東,與皇城相差幾許。城中庫糧盈實,六畜興旺,給養(yǎng)充足,成就了一方霸業(yè),譜寫了一段煌煌彝族羅婺部落史。
如果不是憑著羅婺部強(qiáng)大的實力和“一夫當(dāng)關(guān),萬夫莫開”的地理優(yōu)勢,異域的神像能守住這彝族的關(guān)隘嗎?莫非是想告訴后人,如果寬厚仁慈解決不了問題,最好以惡治惡,以暴制暴,還是想說,只有海納百川,取人之長,為己所用,才能立足亂世?兩尊石像,殺氣騰騰,骷髏項鏈令人恐怖,前人是要后輩記住, “雄冠三十七部”之首彝族羅婺部的輝煌,是用白骨成就的,還是想告誡子孫,處于亂世,必須遵循弱肉強(qiáng)食、適者生存的自然法則?
據(jù)史料記載,明朝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冬,武定彝族羅婺部鳳氏土司鳳繼祖發(fā)動第二次反明戰(zhàn)爭,與蕎甸莊戶起義、姚安高氏兄弟配合,勢若疾風(fēng)暴雨,迅速席卷東到尋甸、祿勸,南至蕎甸、易門,西及姚安,波及范圍之廣,規(guī)模之大,云南全省震動,被史籍稱為云南明代三大兵事之一。新任云南巡撫呂光洵統(tǒng)率云南、四川、貴州數(shù)省十萬余土、漢官兵發(fā)四路進(jìn)剿,于次年四月會合省城滇池之畔,攻克武定府,又攻上三臺山彝族羅婺部鳳氏城城堡,戰(zhàn)事的激烈,規(guī)模之宏大,遠(yuǎn)遠(yuǎn)超過歷次,在云南戰(zhàn)爭史上堪稱第一。戰(zhàn)事的慘烈血淋淋地落在史書上, 《世宗嘉靖實錄》卷五百六十三載: “列陣如云,呼聲動地。逢賊于武定,我?guī)煀^勇,沖突虜營。失鋒雨集,炮聲雪鍧。百里之內(nèi),原草為赤?!\遁歸東山寨,即三臺山也。官兵圍之,兵鋒篦密,飛鳥不過,蟭螟不通。繼祖計窮,乃攜澤及索林走照姑……”立于大理點蒼山頂?shù)?《云南平諸夷紀(jì)碑》記載∶“歲臨丙寅,夾鐘之月,祃纛滇池,公秉其鉞。紀(jì)律嚴(yán)明,飚火奮越,戰(zhàn)旗獵獵,誓師喋喋……矢鋒如雨,戟火流星,羽騎奕奕,戰(zhàn)象棱棱。聲動天地,響破崗陵。虜魄既褫,莫敢回視。扶復(fù)而東,泳江潛寄。我乃造舟,直窮其地……虜冒萬死,奮其蟲臂,欲擋我車,千骸泣棄。”于是,攻陷三臺山后,燒掠三臺山彝族羅婺鳳氏家城,搶掠所有珍貴文物,這在云南戰(zhàn)爭史上堪稱第一。作為鳳氏統(tǒng)治中心的鳳家城變成一片廢墟。那把火將宋代大理國時期直至 “雄冠三十七部”的鳳氏統(tǒng)治中心化為灰燼。那熊熊燃燒的火焰,定然深深地烙進(jìn)石大人的眼眸。石大人固然守住了那堵懸崖峭壁,或許還守住了傳說中的金銀,卻無法化解家族內(nèi)部為承襲官職的仇殺,更無法阻擋日后大明朝“改土歸流”的歷史腳步。
明朝末年,鳳氏與周圍其他土司征戰(zhàn)不息,家族內(nèi)部為承襲官職的仇殺不休,為維護(hù)領(lǐng)土特權(quán),不得不七次反抗明朝將實行的 “改土歸流”。大明王朝以武力平息,繼而實行 “改土歸流”,降鳳思堯為武定軍民府經(jīng)歷,以承其祠,不久也被革除,鳳氏自此停襲。大明王朝在鳳氏統(tǒng)治區(qū)實行 “改土歸流”,采取“剿”、 “撫”結(jié)合的辦法,從鳳氏家族中尋找聽命朝廷的人來管理,實行 “以夷制夷”的政策。
仰望石大人,我沉默許久。思緒像一縷青煙,飄進(jìn)歷史的斷層。彝族羅婺部鳳氏土司認(rèn)為,只要守住關(guān)隘,不能說高枕無憂,至少也可稍作喘息。殊不知,城門失火,殃及池魚,鳳家城倒坍在無情的大火里。
石大人眼中的火會熄滅嗎?也許,石大人佇立千年之后他會變得慈眉善目。
我轉(zhuǎn)身望去,對面那堵霸氣十足的懸崖峭壁,似乎警惕地打量著我們。峭壁間肯定隱藏著許多秘密。如果我自報家門,它肯定會悄悄向我展開珍藏,也許有比金銀珠寶更重要的東西。
我以一個彝人的虔誠,久久地佇立于石大人前。彝族羅婺部昔日的顯赫和輝煌,隨風(fēng)而散。只有在懸崖峭壁上,當(dāng)風(fēng)勁草簌簌作響,似乎在訴說彝族羅婺鳳氏凄清哀怨的故事。該怎么面對這段歷史?我很糾結(jié),思緒潮起潮落,起伏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