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201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了三位利用超新星發(fā)現宇宙加速膨脹的天體物理學家,但相比聲名赫赫的黑洞,超新星要默默無聞得多。超新星爆發(fā)是某些恒星在演化接近末期時經歷的一種劇烈爆炸。這種極其明亮的爆炸所釋放的電磁輻射經常能夠照亮其所在的整個星系,并可持續(xù)幾周至幾個月。爆炸中,其前身恒星的絕大部分結構徹底瓦解。
翻開元素周期表,絕大多數重金屬元素都來源于超新星的爆發(fā)。爆發(fā)所拋出的物質與激波會對下一代恒星形成以及星系的演化產生不可忽略的影響。
天文學家沃爾特·巴德和弗里茲·茨維奇最早于1931年在他們所講授的課程中引入了“Supernova(超新星)”這個詞,用于介紹一些突然出現在天空中的“新”恒星,并沿用至今。
根據歷史文獻記載,2000多年來,我們的銀河系至少出現過8顆超新星。其中最有名的當屬我國宋史中有詳細記錄的AD 1054。它爆發(fā)后留下的遺跡就是我們今天命名為M1的蟹狀星云。而銀河系迄今為止最后一個有記錄的超新星是1604年爆發(fā)的開普勒超新星。
現代超新星的研究,一般認為是從1885年發(fā)現我們的鄰居星系M31中爆發(fā)的超新星開始的。國際天文學聯(lián)合會(IAU)對超新星的命名,是用發(fā)現時的年份加上英文字母表明發(fā)現的次序。越來越多超新星被發(fā)現,使得它們名字中的字母數量不得不從1個增加到了3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