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何子維(一城千尋)
當生活失去激情你需要一碗燃面!
文丨何子維(一城千尋)
宜賓人做面,是化簡為繁,就像宜賓這座城。既然被冠以萬里長江第一城之美譽,那從城外奔流前行的長江,豈止百種可能,千種意韻。所以就算是一碗面,也要吃出前呼后擁、眾星拱月的市井的熱鬧和帝王的氣勢來。
宜賓燃面,其實就是臊子面。
臊子面,在全世界都是公認的美食,只是叫法不同而已。
日本人把臊子面弄成烏冬面,配上木制器物,舉箸齊勺,吃面的過程如同搬家。意大利人不僅讓自己的生活離不開意面,還把棒子一般粗細的面條拌上臊子顆粒推向全世界,走進中國居然一度是一種奢侈品。
燃面是四川省宜賓地區(qū)最具特色的特色傳統(tǒng)名小吃之一。原名敘府燃面,舊稱油條面,因其油重無水,點火即燃,故名燃面。
所謂風起于青萍之末,和許多民間美食一樣,宜賓燃面一開始純粹是卡路里的補充和累積,是蟄伏底層的碼頭工人艱苦奮斗的見證。
作為萬里長江黃金水道的起點,宜賓從古至今都是長江上游最為繁華的水碼頭之一。清后期至民國中期,宜賓因水陸交會,貿(mào)易四達,開創(chuàng)了“搬不完的昭通,填不滿的敘府”之物流佳話,成為西南與外界經(jīng)濟交流的著名門戶。
當此之時,宜賓的合江門碼頭千帆競發(fā),熙熙攘攘,工人眾多,為滿足體力勞動者熱能需求,燃面這種高脂高熱量的食物應運而生。
時間的吊詭在于,低端的物事往往演變會成為某個地區(qū)或者某個族類的代表性東西。燃面經(jīng)過能工巧匠一路演進,竟然成為了宜賓民俗血液里的DNA。
2016年,中央電視臺和中國烹飪協(xié)會在咸陽評出“中國十大名面”,宜賓燃面并未位列其中。消息傳來,宜賓嘩然,乃至蜀南重地的瀘州、自貢都起而聲援,紛紛表示不認可這個“半生不熟”的結(jié)果。
合江門曾經(jīng)是宜賓的一大型碼頭,可同重慶、樂山、云南等地,三江匯合,風光獨特,對面是宜賓白塔。站在合江門處,左面緩緩流淌、水色如黛的江是岷江,右面翻花鼓浪、水色泛黃的江是金沙江。
要說“半生不熟”這個詞,還真不是開玩笑。食物最講究的,生熟乃在第一。否則,茹毛飲血,你可能一夜就被打回到蒙昧狀態(tài)。而食物要鮮,生熟得拿捏得恰到好處。
至于說吃生,那么以壽司刺身為主流的日本,簡直可以說是“酷愛”吃生。如果要翻看一下地圖,日本島不過就是一個被人捏得半生不熟的面條胚子,所以他們干脆把食物本身的滋味稱為“旨味”。為了盡量不破壞這份旨味,他們講究“旬”,即什么季節(jié)吃什么季節(jié)的食物。把對食材的依賴和對季節(jié)的依賴同時勾連起來,顯得興師動眾,氣勢洶洶。
燃面不一樣。燃面的取材對時間不敏感,但有自己的哲學體系。
和許多民間美食一樣,宜賓燃面一開始純粹是卡路里的補充和累積,是蟄伏底層的碼頭工人艱苦奮斗的見證。
淡黃色的宜賓葉子面丟到鍋中。一般情況下,煮面要寬湯,所以鍋最好是兩人合抱的大鍋。面煮熟后需快速甩干、脫水,這事當然費人工,直到現(xiàn)在,雖然工業(yè)革命200年了,甩干機登堂入室大行其道,但還沒人弄出給宜賓燃面定制的甩干機。
在現(xiàn)今世界經(jīng)濟不景氣的大背景下,不良貸款率的高低不僅與銀行自身的經(jīng)濟狀況息息相關,還與宏觀經(jīng)濟對企業(yè)的影響程度有著重要的聯(lián)系。如若我國的經(jīng)濟能盡快恢復較好較快增長的狀態(tài),當局也能夠在適當、有效的范圍內(nèi)進行宏觀政策的調(diào)控,那么勢必會改善商業(yè)銀行的不良貸現(xiàn)狀。如若在此基礎上,銀行本身還能夠加強自身貸款的要求,提高借貸門檻,根據(jù)影響因子調(diào)節(jié)各因素指標,那么不良貸款率的降低也就指日可待了。下文則對不良貸改善的具體措施進行談論。
甩干的面條放到盤子里后,淋上紅油、豬油,用筷子拌勻,讓面條散開,不致黏在一起,抱成一團。再依次加入宜賓芽菜、瘦花生、肉末、蔥花四物,方才呈給食客。
食客端詳片刻,仿佛欣賞一幅畫。換在現(xiàn)在,自然是手機先吃。食客丟棄端詳,拿出手機,一陣猛拍,發(fā)朋友圈,這才動手拌面。
與尋常吃面不同的還在于,吃宜賓燃面,拌面也是極顯功力的事。燃面能否入味,需要拌面至極勻,使精粹之物盡在面中,混為一談。這時候,食客嘴巴里口水涌動,舌頭搖曳,咀嚼之念盡勾,貪婪之狀盡露。
十分鐘許,一盤燃面直吞下肚,快哉!且慢,事情還沒完。一般情況下,燃面上桌的時候,店家會配送一碗自制的海帶或者豆芽湯。面后一碗湯,止辣生津,如同你的人生,歷經(jīng)麻辣,歸于平淡。
食髓知味,無辣不歡,辣椒油是燃面的靈魂。
燃面的輔料和佐料幾乎都是川菜里常見的。有人考證說,燃面最要緊的是紅油辣椒。之所以叫燃面,源于紅油辣椒澆上面條之后,如若劃一根火柴,定然可以點燃一盤面,故稱燃面。
食髓知味,無辣不歡,辣椒是燃面的靈魂。清末徐心余《蜀游聞見錄》記述“惟川人食椒,須擇其極辣者,且每飯每菜,非辣不可”。就紅油辣椒而言,一來它成就了面的色澤。只消一點點,素色的面條立刻鍍了金光。二來就是對“燃”字作了額外的詮釋。單是從生物學的角度看,辣椒里的辣椒素,能促進釋放神經(jīng)遞質(zhì)和內(nèi)啡肽,快速傳遞信息,讓大腦有灼熱之感。
在我看來,宜賓燃面最要緊的不是紅油辣椒,當數(shù)宜賓芽菜。
想當初,第一個把宜賓芽菜作為燃面的佐料,讓宜賓芽菜和宜賓葉子面糾纏在一起,葉子面淡黃的緞面里,時不時冒出些許綠芽,真可謂不是春風勝似春風。
而燃面里,還有芽菜與花生的糾纏,讓味覺硬朗世故。還有肉末與面條的糾纏,使舌尖柔軟天真。
在宜賓街頭,隨便走進一家面館,吆喝一聲:老板,一兩葷燃,一兩口蘑!隨著一聲“要得”,面條已經(jīng)下鍋,不出5分鐘,一份干,一份湯,迎面上來。
去過宜賓吃過燃面的人都知道,在宜賓,無論燃面還是其它的面,分量都是按一兩計的。這樣的好處在于,不管你食量大小,至少一頓可以吃上兩種不同品味的面條。
除了燃面,宜賓的面就是不斷在“面與澆頭”的關系里揮霍趣味。細看廚房的擺設,煮面的大鍋后面跟著十幾口小鍋,分別燉著或炒制著口蘑、龍鳳、姜鴨、排骨、牛肉、蹄花、肥腸、爛肉豇豆、西紅柿蛋等等。
若是在宜賓之外的地方吃面,就算是吃燃面,大多是二兩起下鍋。分量倒是增加了,味道卻薄情了。吃一口好像還是那么回事,但吃盡一碗,頓時顯得重了。本來綻放的味蕾,徑直被謀殺殆盡。囫圇中沒了變化,殘存膩味而已。
宜賓人做面,是化簡為繁,就像宜賓這座城。既然被冠以萬里長江第一城之美譽,那從城外奔流前行的長江,豈止百種可能,千種意韻。所以就算是一碗面,也要吃出前呼后擁、眾星拱月的市井的熱鬧和帝王的氣勢來。倘若你食量足夠,興趣足夠,一口氣吃上好幾種面,看著面碗像回轉(zhuǎn)壽司的碟子,一路堆上去,那感覺不是面館,宛如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