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晨+姜愛霞+王超楠+張玉聰
摘 要:該文旨在分析沂河流域近20年的土地利用變化特征及其驅(qū)動力,為未來合理的土地利用規(guī)劃提供建議。基于1995—2015年遙感影像,通過計算土地利用變化幅度、土地利用動態(tài)度和土地利用轉(zhuǎn)移矩陣分析土地利用變化特征。結(jié)果表明:沂河流域土地利用類型以耕地為主,比例60%以上,其次是草地、林地、建設(shè)用地,其中耕地和建設(shè)用地是減少和增加趨勢最大的土地利用類型,二者轉(zhuǎn)移程度最為顯著。耕地向建設(shè)用地轉(zhuǎn)移是城市化過程中的趨勢,定向的人類活動是地類間轉(zhuǎn)移的主要驅(qū)動力。
關(guān)鍵詞:土地利用變化;轉(zhuǎn)移矩陣;驅(qū)動力;沂河流域
中圖分類號 F3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7)21-0012-03
Analysis of Land Use Change and its Driving Forces in Yi River Basin from 1995 to 2015
Zhang Chen et al.
(College of Geography and Environment,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Jinan250014,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aims to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driving forces of land use change in the Yi River Basin for 20 years and provide suggestions for future land use planning.Based on the remote sensing image from 1995 to 2015,the land use change characteristics were analyzed by calculating the land use change rate,land use dynamic degree and land use transfer matrix.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Yi River Basin is given priority to with arable land,proportion of more than 60%,followed by the grassland,forest land,building land,the downtrend of arable land and the uptrend of building land are the largest,their transfer degree is the most significant.The transfer of arable land to building land is a tendency in urbanization,and oriented human activity is the main driving force of the transfer of land.
Key words:Land use change;Transfer matrix;Driving force;Yi River basin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變化(LUCC)作為反映人與自然相互作用結(jié)果的有效例證,是一定區(qū)域生態(tài)環(huán)境體系下一系列綜合反映[1,2]。作為自然及社會科學研究的共同熱點和前沿內(nèi)容,LUCC將為人口增長、糧食短缺、環(huán)境污染、氣候差異等全球性問題提供參考與建議[3,4]。同時流域作為人類賴以生存的空間資源,其范圍內(nèi)土地利用變化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類生產(chǎn)活動的劇烈程度。沂河作為淮河流域泗沂沭水系中的重要河流,流經(jīng)山區(qū)與平原,存在水土流失、洪澇災(zāi)害等問題。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政府針對其水資源合理利用與開發(fā)問題,進行了一系列建設(shè)和水土保持工作,造成其土地利用類型發(fā)生變化,為此,本文通過對沂河流域土地利用變化及其驅(qū)動力分析,為未來流域土地可持續(xù)性利用提供合理化建議。
1 研究區(qū)概況
沂河發(fā)源于魯中南山地的沂源縣,位于山東省南部、江蘇省北部,流經(jīng)13個縣(市),其在山東境內(nèi)總長為287km,總面積10772km2。本文研究范圍為沂河流域臨沂站以上部分,地理位置位于117°25′E~119°49′E,33°30′N~36°20′N,研究總面積為9885.13km2,以圖1所示的六縣一市作為主要研究區(qū)域。
2 數(shù)據(jù)來源與研究方法
2.1 數(shù)據(jù)來源 本文以沂河流域1995年、2005年、2015年TM或TM+影像為原始數(shù)據(jù),借用GIS手段對以上遙感影像進行目視解譯,結(jié)合流域地形圖以及氣候水文資料,參考《土地利用現(xiàn)狀分類》,獲得1995—2015年3期土地利用數(shù)據(jù),將土地利用類型劃分為: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建設(shè)用地和未利用地。
2.2 研究方法
2.2.1 土地利用變化幅度 土地利用變化幅度是指某一時間單元內(nèi)土地變化的趨勢,具體以單位時間內(nèi)的面積變化量來表示[5]。其數(shù)學公式為:
[Fi=LUit2-LUit1t2-t1] (1)
式中:Fi為t1到t2內(nèi)i類土地利用類型變化幅度;Uit1、Uit2分別表示t1、t2時刻i類土地利用類型面積。
2.2.2 土地利用變化動態(tài)度 (1)單一土地利用動態(tài)度:單一土地利用動態(tài)度反映人類對不同土地利用類型的影響程度,主要以單位時間內(nèi)變化速度和幅度體現(xiàn)[6-7]。其數(shù)學公式為:
[Ri(%)=Uit2-Uit1Uit1×1t2-t1×100] (2)
式中:Rit為t1到t2內(nèi)i類土地利用類型動態(tài)度;Uit1、Uit2分別表示t1、t2時刻i類土地利用類型面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