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誠
流行與常識
文/言誠
俄國著名批評家赫爾岺有一次被輕佻的音樂弄得厭煩極了,不禁用雙手捂住自己的耳朵。這時,宴會的主人走到他的身邊,向他解釋說:“大家都在聽,你為什么不愿意聽呀?要知道這是目前社會上最流行的音樂呢!”赫爾岺聽了反問主人:“流行的東西難道就是最好的嗎?那么,流行感冒就是最好的感冒了!”說完,別轉(zhuǎn)頭就離開了宴會。
赫爾岺的批評或許是尖銳了點,但完全是他發(fā)自內(nèi)心的忠告。
時光飛逝,轉(zhuǎn)眼到了人造衛(wèi)星、航天飛船頻頻上天,電腦、手機鋪天蓋地的21世紀,在行色匆匆,忙忙碌碌的人海中,有多少人還會記住赫爾岺的忠告呢?
只要留神,就會發(fā)現(xiàn),凡是流行的,人們幾乎都會蜂擁而至,趨之若鶩,唯恐落后。
時光回到1958年,那時流行“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chǎn)”,“沒有做不到的事,只有想不到的事”。這些話說得有氣魄,夠豪邁,似乎很有哲理,全國絕大多數(shù)工人、農(nóng)民、知識分子也都相信,于是搞起了“大躍進”。因為違背了常識,結(jié)果受到了自然規(guī)律的懲罰。
1967年,一度興起的“雞血療法”曾風靡祖國大地,說是抽出新鮮的雞血,注射進人體,即可治愈百病,強身健體,延年益壽。人們談雞眉飛色舞,興奮異常,紛紛拎著大小公雞到醫(yī)院排隊打雞血。一時間,造成公雞緊俏而漲價。沒多久,說這是偽科學,沒有科學根據(jù),不會有好處,還會有副作用,許多公雞暫時安生,免于一劫。讓人回想起來,很是可笑,很不是滋味,我們同胞為什么會這樣?我們畢竟是有幾千年文明史的國度。
改革開放,人們“走進新時代”,“ 以經(jīng)濟為中心”的理念深入地進入了人們的靈魂深處。一些“地下錢莊”吸儲的高額利潤承諾像巨大磁鐵一樣吸引了人們,不少人大把大把地把買房的錢,把養(yǎng)老的錢,把兒女結(jié)婚的錢紛紛送進地下錢莊。這些錢卻像賭場上老虎機一樣只進不出,錢真的進入了“地下”,一夜之間錢莊蒸發(fā),老板不見了,人們欲哭無淚,追悔莫及。
據(jù)《青年參考》報道,最近又有一種名叫“Four Loko(四洛克)”的含酒精飲品在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媒體上頻頻出現(xiàn)并引發(fā)爭議。四洛克有許多別名:“失身酒”、“斷片酒”、“Party之神”……據(jù)美國《石英》雜志報道,3名20歲的中國女子,在南方某城市一家KTV喝了6罐四洛克,醉酒后遭遇小偷盜竊。警方趕到時,3個女孩仍處于神志不清狀態(tài)。這種“失身酒”被稱為醉酒神器,在美國被禁,因為在美國大學多次發(fā)生年輕人飲酒后血液酒精濃度上升到致命的程度。但就是這種禁酒現(xiàn)在卻在中國火了起來,原因很簡單:流行。
對生活中流行的東西我們固然不能一棍子打死,因為流行的東西中有很多是創(chuàng)新事物的萌芽。但是,流行的東西肯定不全是好東西,流行的東西最起碼要經(jīng)得住常識的檢驗。這就要求我們對流行的東西能夠有所辨別,有所選擇,對違背常識的東西要毫不猶豫地加以剔除,打入“黑名單”。否則,難免會傷害自己,影響家庭,波及社會。
對流行的一切要能夠做到擇善擇優(yōu)擇美而為,我想,就要注意以下一些問題:
不要盲目地追趕時髦。德國作曲家、音樂評論家舒曼早就勸告人們,“一切時髦的東西總會變成不時髦的東西,如果你一生追求時髦,一直追求到老,你就會變成一個任何人都輕視的花花公子?!?/p>
避免一味的從眾意識。哲學家早就說過,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shù)人手里,如果一個人的從眾意識太強,缺少獨立思考,難免會踏入人生誤區(qū)。
控制利益驅(qū)動。流行的東西之所以會流行,通常帶有利益誘惑,不是物質(zhì)上的就是精神上的。所以,當人們面對撲面而來的流行事物時,務必要控制利益驅(qū)動的閥門,不能讓利欲熏心,失去理性。
一切事物,包括流行的和非流行的,都要回到常識中來,回到常規(guī)中來,回到常理中來,遵從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才是人間正道。魯迅先生是一位思想家,文學家,不是經(jīng)濟學家,但他有一句話是很值得我們“經(jīng)常講,反復講”的。他說:“我們目下的當務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溫飽,三要發(fā)展”。這才是我們腳踏實地生活的要領(lǐng),而不是在流行的事物里盲目追逐,迷失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