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誠
不必把太多人請進生命里
文/言誠
一家級別很高的報紙,在一篇文章中表達了這么一個觀點:不必把太多人請進生命里。這個觀點引起了我的注意,同時也為這份報紙改變文風接地氣鼓掌。
在日常生活中,在交際場所,常見到一些“成功人士”眉飛色舞地介紹自己有多少多少朋友,手機上少說也存有幾百個人的名字,說著說著還往往當場打開手機讓別人看,某領導、某老板、某名人的號碼赫然在目,言談中大有“海內(nèi)存知己”之豪邁。
但我要問一句,能經(jīng)常聯(lián)系的有多少?能夠以心換心交流思想的有多少?遇到困難時能挺身而出真心相幫的又有多少?他自己恐怕也說不清楚。
盡管眼下是開放社會,攻關年代,我內(nèi)心深處還是堅信魯迅先生那句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在魯迅戰(zhàn)斗的一生里,他認為瞿秋白是他值得信賴的知己??梢赃@么說,朋友是人一生一世的奢侈品,可遇不可求,一生中真正稱得上朋友的恐怕也就那么一兩個,有的人甚至終身沒有選擇到朋友。如果在一個人的朋友圈里,出現(xiàn)了一個連、一個營、甚至一個團的數(shù)字,如過江之鯽,比梁山結義的一百零八將還要多,充其量恐怕只能是一個數(shù)字,純屬虛張聲勢瞎顯擺而已。
在我的印象中,大凡杰出名人、學者、專家的朋友都不是很多。可能是他們深知生命的價值不是嘮嗑,不是聯(lián)誼,而是探索,是奉獻,所以每一分鐘都不能虛度和浪費。傅雷沒有多少朋友,他的孤獨是出了名的。兒子傅聰說他是“一個寂寞的先知”。他也一再告誡兒子“要耐得住寂寞”。錢學森的朋友幾乎只有他夫人一個。他搞研究時,他的夫人陪坐在他對面,為了不打斷他的思路,他不問話,他的夫人從不主動說話,有時半天說不上一句,就這么默默地坐著。華羅庚的朋友也相當?shù)纳?。他一般不會主動去登別人的門,有人來訪,他還在自己的書房貼上一句詩,“見面少敘寒暄話,多把藝術談幾聲”。季羨林的朋友也極少,他年老時感嘆,“年齡大也有年齡大的悲哀,比自己年紀大的走了,比自己年紀小的走了,連說話的人都沒有。”
一個人的時間空間就是那么多,倘若把太多的人請進生命里,顯然會把自己的生命攪得擁擠不堪,甚至混亂不堪。
一個普通人,沒有特殊使命,卻像外交家一樣整日忙于在交際場上周旋,無疑會影響自己靜下心來,聚精會神地學習和工作。
朋友太多,大量時間花在喝酒、打牌、娛樂上,也會影響到自己正常的休息和健康。時常聽說一些人不是犧牲在戰(zhàn)場、商場,而是犧牲在酒場、牌桌上,自己英年早逝,不光落得“比鴻毛還輕”,還連累朋友為自己的生命賠償買單。
認識的人太多,魚龍混雜,煩心事也會接踵而來。常聽到一些人在痛苦地傾訴,有的錢被某某好友借去了,要了幾年要不回來,朋友變冤家。這情形應了莎士比亞一句話,錢借給朋友,錢沒有了,朋友也沒有了。有的大筆存款被某某老板承諾的高額利息集資去了,現(xiàn)在老板人間蒸發(fā),“遠走高飛難找尋”。有的空房借給“鐵哥們”住了,等到去打探房子什么時候能歸還時,居然發(fā)現(xiàn)自己的房子已被“鐵哥們”轉(zhuǎn)賣給別人,“名花易主”了,驚得目瞪口呆。老實說,望著他們那副欲哭無淚,捶胸頓足的樣子,一時還真無法找出適當?shù)恼Z言來安慰他們。因為,此時此刻,任何精神安慰都是不起作用的。有的人受不了沉重打擊,一病不起,人生從此改寫。由此可見,不把太多的人請進生命里,對個人是一種保護,對社會是一種奉獻。
歷史在前進,時代在進步,社會上總是好人多,這一點毫無疑問。但還是要記住,任何時候都會有欺騙行為存在,有些人的弱點不可能徹底根除,而且欺騙你的人往往是你曾經(jīng)最相信的人。教訓告訴我們,在這個問題上不能有麻痹思想。
人生的價值在于勞動,在于奉獻,不在于吃喝玩樂,不在于結交了多少朋友。
當我們知道了這些,就應該像清除手機電腦里的垃圾一樣,及時清除朋友圈里的垃圾,不必把太多人請進生命里,保持自己生命的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