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潔
“唯有經濟學這門學科,會出現(xiàn)兩位學者互唱反調,卻分享同一屆諾貝爾獎?!痹陉P于經濟學家的各種調侃中,這是流傳頗廣的一句話。但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不存在這種矛盾,因為只頒給了一個人——理查德·塞勒。
行為經濟學是與現(xiàn)實生活密切相關的分支學科,將心理學、行為分析理論與經濟學有機結合,修正和彌補了主流經濟學的不少錯誤和漏洞。在這個領域,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塞勒是一位泰斗級人物,也是很多理論的開創(chuàng)者。因此,他的獲獎被許多業(yè)內人士稱為“欠他的諾獎終于給了”。
有人說,塞勒的最大優(yōu)點是“懶”,只做那些自己感興趣的事,最終成就了學術事業(yè)。塞勒也承認“懶惰”,而且“不擅長數(shù)學”“對哲學議題不太有耐心”……幾乎每一條都違反了頂尖學術圈的禁忌,難怪他讀博士時的導師羅森不看好這個弟子:“我們當時對他沒有多少期待?!?/p>
那還是上世紀70年代,行為經濟學這個現(xiàn)在無比熱門的學科當時還不成體系。雖然已經有人注意到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有趣現(xiàn)象,開始用心理學分析人們的行為與經濟規(guī)律之間的關系,但這些研究非常小眾化,在主流學術界處于邊緣位置。
按理說,讀著經典經濟學著作走到博士階段的塞勒,應該成為一名傳統(tǒng)的研究學者。但他還沒畢業(yè)時就表現(xiàn)出某種“叛逆”的跡象,最熱衷的事情是搜集“常人干的蠢事”。比如,一位丈夫在圣誕節(jié)收到了妻子送的昂貴羊毛衫,他之前曾在商店里見過,因為太貴沒舍得買,但作為禮物卻很高興地收下了。塞勒覺得不可思議,因為夫妻財產是共有的,兩人都沒有單獨的積蓄,花誰的錢其實都是一樣的貴。
再比如,有人為了打室內網球交了1000美元的會員費,打了兩個月后肘部受傷,因為不想“浪費”會員費,還是忍痛繼續(xù)打。但當朋友邀請他去另一個球場免費打球時,他卻因為傷痛而拒絕,并不認為去其他球場是“賺了”。
所有這些看起來自相矛盾的行為,都被塞勒列入了一張清單中。在經濟學里,往往假設人是“理性”的,而這份清單顯然反映出所謂的“理性經濟人”與人們的真實行為之間的差異。
盡管有趣,但塞勒當時并不知道這份清單有什么用處,因為“常人干的蠢事”并不是上得了臺面的學術議題。他把清單拿給羅森教授看,教授叫他別再浪費時間,塞勒卻依然樂此不疲。
1976年,已經博士畢業(yè)的塞勒去加州參加研討會,遇到一位學者,對方向他提到了丹尼爾·卡內曼與阿莫斯·特沃斯基,這是兩位在經濟學界少有人知的心理學家。塞勒拜讀了兩人的論文,里面詳細整理了各種不符合傳統(tǒng)經濟學理論的現(xiàn)象。據(jù)塞勒回憶,他看到這些內容時“心跳加速,仿佛正經歷一場拉鋸賽的最后幾分鐘”,“我只花了30分鐘就從頭到尾讀完這篇論文,但我的生命自此徹底改變”。
傳統(tǒng)經濟學里有個著名的“看不見的手”理論,即市場會以其內在規(guī)律和機制維持健康運行,就像一只看不見的手在冥冥之中支配著每個人。這種理論認為,經濟活動中的人是理性的,從長期看,每個人都能做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在這種思維下,那些“常人干的蠢事”都可以被市場修正,錯誤只是暫時的。但塞勒卻認為,“那只手”并不能解決所有問題。針對傳統(tǒng)理論體系中的某些缺陷,塞勒進行了深入研究,于1980年首次提出了“稟賦效應”。這個概念的理論基礎源于卡內曼和特沃斯基的理論,認為人們在決策過程中對“避害”的考慮遠大于對“趨利”的考慮。換句話說,相對于獲利,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人往往更在乎避免損失。
比如,按小時數(shù)算工資,一種是工作50小時,中間可休息5小時;另一種是工作45小時,之后可加班5小時。大部分人覺得第一種方式掙錢更多,因為大家心理上會把因工作時間短造成的工資減少看成損失,而把加班收入看成獲利。
還有另一種通俗的解釋:當你擁有一樣東西時,對其價值的評估會高于沒有擁有它時。比如要你放棄一項權利,你要的報酬會更高,而要你花錢購買這項權利,你肯出的價錢卻少得多。
稟賦效應的提出挑戰(zhàn)了傳統(tǒng)理論的基礎,塞勒也在學術圈引發(fā)了巨大爭議,因此被視為“學術叛徒”。當芝加哥大學聘用他后,他的老前輩、芝大經濟學教授莫頓·米勒非常不滿。有人問米勒,作為權威為什么不阻止聘用塞勒,米勒回答:“這是我犯下的過錯。”還有一次,法律經濟學奠基人、美國聯(lián)邦法官波斯納旁聽塞勒的演講,最后氣得大吼:“你完全違反了科學!”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xù)到2002年,事情發(fā)生了戲劇性的變化。那一年,丹尼爾·卡內曼以心理學家的身份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從此,與心理學和行為學相結合的經濟學研究正式進入了大眾視野,多年來被傳統(tǒng)經濟學家諷刺挖苦、嘲笑否定的相關研究,都被歸入“行為經濟學”的范疇,并逐漸成為世界頂尖大學的博士基礎課程。
目前,行為經濟學已經從當年一小撮人熱衷的“歪門邪道”,發(fā)展為經濟學的重要分支和熱門領域,許多學者參與進來,為其建立了更扎實的理論與實證基礎。行為經濟學的研究成果直接輻射到金融、營銷、會計等行業(yè)。塞勒也終于揚眉吐氣,在2015年出任美國經濟學會主席。
除了稟賦效應,塞勒還提出了“心理賬戶”理論,即每個人都在心里劃分了許多“賬戶”,把不同類型的收入和支出放到不同賬戶內。對這個理論,經常被引用的例子是關于看電影的:第一種情況是,你在路上發(fā)現(xiàn)價值50元的公交卡丟了,你還會按照原計劃去影院,花50元看電影嗎?第二種情況是,你在路上發(fā)現(xiàn)之前買的價值50元的電影票丟了,你還會去影院,再花50元看電影嗎?
統(tǒng)計顯示,大部分人會在第一種情況下繼續(xù)看電影,而在第二種情況下放棄原計劃。同樣是損失了50元,帶給人的影響為何不同?
這是因為,人們心里有“電影”和“公交”兩個賬戶。丟了公交卡,是“公交賬戶”受到了損失,“電影賬戶”不受影響,所以原計劃不變;而丟了電影票,再花錢買一張新的,相當于“電影賬戶”遭受了雙倍損失,人們在心理上會覺得是花了100元看了一場電影,“超支”的結果就是大多數(shù)人放棄了原計劃。
這個理論可以解釋很多投資現(xiàn)象,比如一只股票賺了50%,另一只虧了50%時,人們更愿意賣掉賺的那只。因為賬面盈虧和實際盈虧位于不同的心理賬戶中,賣掉賺的讓人感覺有了實際盈余,而賣掉虧的則感覺是實際虧損,雖然這些數(shù)字實際上都是相對的變量。
喜歡研究有趣現(xiàn)象的塞勒,在生活中也是一位幽默風趣的“老頑童”。他尤其擅長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講解高深的理論,在解釋行為經濟學的“助推”概念時,他舉了這樣的例子:“阿姆斯特丹機場的廁所小便池上刻著蒼蠅的形象,這可以讓男士的瞄準度更高,使便池飛濺率降低了80%。這個蒼蠅就是一種助推,即我們所處環(huán)境中任何微小的因素,它們可以吸引我們的注意力,并最終改變我們的行為。”
在講解“默認選項”的概念時,塞勒舉了美國養(yǎng)老金的例子:“因為需要申請、加入、在各種比例中做出選擇,很多人一生中從未加入過養(yǎng)老金保險計劃。后來一些公司改變了做法,如果你不填表,就默認你自動加入這個體系。除非你填表,表示明確退出。這種做法非常成功,也被奧巴馬政府在很多方面采用了。這就是‘默認選項,即在你什么都不做的情況下所進行的選擇。”
作為一位泰斗,塞勒的影響力可不止于經濟學界。在獲得2016年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獎的電影《大空頭》中,塞勒客串了一名經濟學家,和女演員賽琳娜·戈麥斯去了拉斯維加斯的一家賭場,還向人解釋什么是擔保債務憑證。
在獲得諾獎后,有人問塞勒,打算如何使用900萬瑞典克朗(約合737萬元人民幣)的獎金,這位“老頑童”又開起了玩笑:“我會盡最大努力,用非理性的方式把這些錢花光?!眅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