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錦錦 (山東外事翻譯職業(yè)學院,山東 濟南 250000)
納博科夫的著作《洛麗塔》是世界藝術史上一部重要的作品,有人甚至將它列為后現(xiàn)代主義文學作品的開端,由這部小說和電影方面的藝術解讀和分析一直延續(xù)至今,要想概括或綜述這樣一部內容豐富奇特、與眾不同的作品是非常不容易的。筆者在此只將這部藝術著作與其電影作品進行簡述,并就電影中的一些悲劇意蘊進行分析,對小說、電影中的情節(jié)在與現(xiàn)實生活照應的情況下進行簡單講解,以此希望能夠提供給廣大讀者理解這部評價兩極的作品的一個新的角度。
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是俄裔美國作家,生于1899年,由于國家動亂不堪,曾舉家遷移多次,最終于1941年在美國安頓下來。他的作品充滿了那個時代幾個國家和地區(qū)之間的躁動不安,他獨特的思想在作品中閃現(xiàn),成為各國學者爭論研究的焦點。納博科夫本人也是享譽全球的作家,其早年坎坷的生命歷程,在他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記,因此他的作品從來不是循規(guī)蹈矩之作,也拒絕按照固定的規(guī)章行事。相反,我們在他的作品中看到了大量豐富的想象力、與眾不同的語言風格和描寫手法,小說充滿奇幻的想象。但是,正是因為納博科夫與眾不同的文風和表達意向,要想完全讀懂他的思想,變成一件十分艱難的事情,至今為止,還是有大量的言論和專述將其描寫成一個思想極端、性變態(tài)的、道德混亂的非主流作家,這都是對納博科夫的誤解。然而破除誤解并非易事,筆者在此也希望能盡綿薄之力,從他影響力最深遠的作品《洛麗塔》著手,講述該作品背后的無奈和悲劇意味。
“洛麗塔,我生命之光,我欲念之火。我的罪惡,我的靈魂。洛—麗—塔,舌尖向上,分三步,從上腭向下輕輕落在牙齒上。洛。麗。塔?!边@是《洛麗塔》小說中,亨伯特熱烈激情的心理獨白,他難以抑制自己對于過于年輕的洛麗塔的喜歡和淪陷。正如小說中亨伯特角度的獨白倒敘,電影采用同樣的拍攝手法,以亨伯特的自白為第一人稱,這也讓電影充滿了個人的色彩情緒。亨伯特雖然是閱歷豐富的中年男人,但是在愛情面前同樣盲目和淪陷,十幾歲的洛麗塔年輕又充滿激情,懂得如何挑逗男人獲取關注,二者之間在愛情上的心智差距形成了巨大的反差。[1]在20世紀60年代,由斯坦利·庫布里克導演拍攝的第一部電影中,導演將這種情感轉述得尤為不堪,就像人們日常生活中第一反應的常態(tài)一般,僅將其當作禁忌之戀,人們對電影的解讀也難免失之偏頗。然而這種敘事手法,同樣是有時代背景作為支撐的,我們并非想要對曾經(jīng)的影評或者評論進行完全否定,而是希望有更多的人能給予像亨伯特這樣有不一樣偏好和情感的人更多的包容和理解,對這部小說作品進行多層面的藝術分析。
該部作品被公論的電影作品有兩部,分別由斯坦利·庫布里克和阿德里安·萊恩執(zhí)導。前者充分利用了自己善于嘲諷的黑色幽默,運用電影藝術暗示了美國和歐洲之間的敏感話題,甚至引來“究竟是古老的歐洲強奸了年幼的美國,還是年幼的美國誘奸了古老的歐洲?”的著名政治言論,這也導致長久以來人們對于該電影的解讀處于較為片面的層面;直到20世紀末,為紀念納博科夫100周年誕辰,導演阿德里安·萊恩用了另外一種虛敘事角度和解讀方法,重新拍攝這部作品。導演將此次的重點放在亨伯特和洛麗塔之間的情感糾葛上,也直接觸發(fā)了“蘿莉”的詞源的重要含義,時至今日,“蘿莉”一詞依然被廣泛應用。[2]兩部電影的不同角度敘事抒情方式,也從側面反映了一個問題——觀眾是一群意識可被引導和轉移的對象,導演的解讀只是片面的,但是卻深深地影響了觀眾的判斷力。納博科夫也曾經(jīng)說過:“如果你沒有看過我的小說,而是直接看了電影,就不能真正地理解《洛麗塔》。”
在更多不明真相的群眾看來,《洛麗塔》只是一本情色小說或者是情色電影,但是事實上,無論是小說還是電影中的性描述情節(jié),都是有源可溯、有根可尋的。亨伯特和洛麗塔之間的情感,并不是被大家所誤解的戀童癖和幼女之間的故事,而是一個有心理陰影的成熟男人,與年少早熟、擁有性魅力的少女之間的感情。不過由于在小說出現(xiàn)的那個時代,正處于后工業(yè)化階段,美國“垮掉的一代”漸漸興起,在強大的現(xiàn)實壓力之下,出現(xiàn)的“不正當”的情感,正好觸發(fā)了人們的痛點和隱秘的內心世界,人們不愿看到中年猥瑣大叔和少女之間的不倫之情,從而對此產(chǎn)生了極力的排斥。到了20世紀的后半階段,人們的情緒有所回正,漸漸放下偏見,開始從人性的角度看待這段不同尋常的愛戀。由于這部小說本身崇高的藝術價值,和可被各種人群進行多重解讀的特性,自出版至今,其始終是經(jīng)久不衰的優(yōu)秀文學和電影作品。[3]
毫無疑問,《洛麗塔》是一部悲劇小說,也是后現(xiàn)代文學中不可多得的經(jīng)典著作。小說中,悲傷的不被世人所理解的愛情故事、人物之間的糾葛紛爭、優(yōu)秀扎實的文字功底和如詩文般的語言風格,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中年男子亨伯特,在幼年時期曾經(jīng)有一個青梅竹馬的女孩,然而女孩兒不幸早夭,這給他的內心深處帶來了極大的創(chuàng)痛和心理陰影,這種陰影毫無疑問影響了他的成長和愛情觀,他喜歡上了僅僅12歲的洛麗塔。在第一次見到清純動人的洛麗塔時,陽光下的水珠清亮,女孩兒的笑臉秀氣靈動,他不可自制地愛上了這個女孩兒,為了掩藏自己的心理,他與女孩兒的母親結婚,借此機會來接近女孩兒、照顧女孩兒,但是這個謊言隨著他的秘密被洛麗塔的母親拆穿而面臨著毀滅。[4]誰知女孩兒的母親在送信途中因車禍身亡,陰錯陽差之間他成了女孩兒唯一的依靠,離愛情更近一步,離黑暗和欲望也更進一步。然而這并不是一場獨角戲,青春活潑初識人心的洛麗塔,并不是簡單而單純的角色,她精力旺盛又充滿欲望,游戲和愛情之間她有自己把玩和控制的空間。她可以為了一己私欲利用這個男人對他全身心的愛,也可以為了愛情拋棄過去轉而私奔,可是她的愛情并不被祝福,美麗單純的她愛上了一個有心機的花花公子。在這里,人生的閱歷和年紀并不是最有話語權的資源,愛和心計才是,中年男人看似是不能讓人接受的戀童癖,實則對女孩兒寵愛有加,對她的愛畸形卻又發(fā)自肺腑。年輕的少女可以看透眼前這個“后爸”的心思,但是在情竇初開追求愛情的過程中卻緩緩衰敗,她的情人只將她當作賺錢的工具,為了這個男人她失去了美麗的面容和少女應有的青春活力,在走投無路之時,她只好向自己的“后爸”要錢度日,生活使她的面容變瘦變丑。亨伯特在追求真愛的過程中遇到的是一個奸詐小人昆寧,這讓她痛苦也讓她清醒,在即使看見自己未來不幸的情況下依然選擇跟從。但是這也直接推動她和亨伯特的攤牌,當亨伯特重新見到許久未見的洛麗塔時,洛麗塔低頭輕輕地說:“快跟爸爸說再見?!惫适碌慕Y局延續(xù)了整體故事的悲劇性意味,亨伯特殺了昆寧,自己也在獄中死去。故事的最后,洛麗塔也因難產(chǎn)死去。
此外,電影中的一個細節(jié)頗值得玩味。在小說中,在亨伯特遇見洛麗塔之時曾簡單地描述了一只郊外的狗。在電影中,導演在不同的場景下都曾經(jīng)用到過這個動態(tài)的物象。初遇洛麗塔時,是一只眼睛透亮清澈、活潑可愛的小狗,劇情中無疑暗示了洛麗塔如幼小活潑的小狗一般精力旺盛、討人喜歡;當洛麗塔追尋昆寧而去之時,這里出現(xiàn)了一只兇猛的惡犬,觀眾在初看這部電影時可能并不在意,但是細想可知,這只惡犬可以當作阻擋亨伯特找尋洛麗塔的邪惡的昆寧;在第三次出現(xiàn)狗的場景中,導演使用了一只毛發(fā)邋遢、臟兮兮的狗,因為此時正是洛麗塔落難之時,她已經(jīng)不如曾經(jīng)那樣好看了,這只落魄的小狗正是洛麗塔的真實寫照。[5]通過以上的細節(jié),我們也可以看到,導演對于納博科夫的作品是有細心看過的,正是這樣的對比和暗示,讓我們對情節(jié)的演進感到更加無奈和悲傷。
這個故事中出現(xiàn)了很多的巧合,比如亨伯特碰巧遇到了洛麗塔的母親;比如洛麗塔的母親不幸身亡。這種劇情安排直接導致了亨伯特與洛麗塔之間“不倫之戀”的發(fā)生,也讓他們順理成章地在一起。筆者之所以不贊成將亨伯特單純看作戀童癖的原因也在于,他喜歡上的是一個心智成熟、懂得利用自己性魅力的“小女人”,而不是西方世界被戀童癖嚴重傷害的孩子,洛麗塔在懷孕之時已17歲,他對她的愛和思念并沒有絲毫退減,嫉妒和憤怒甚至讓他動手殺了人。作者的故事書寫路線,推動了二者之間的情感產(chǎn)生和隕落,這是不被世人接受和祝福的單相思。
正如上文所述,小說中書寫的被人視作怪異、扭曲的愛情故事不被人祝福,故事甚至關系到了國家和社會中的倫理道德關系,在美國出版時遭遇重重壓力,最終在1955年第一次由法國巴黎奧林匹亞出版社出版,并且迅速成為全民話題。政治正確的愛情故事永遠是平等和常見的,人們不愿見到《洛麗塔》中相差很大、情節(jié)獵奇的故事,在思考過程中也連通想象類似的生活中的陰暗面——戀童癖。這是被他們厭惡和憎恨的,這種惡意也在長期的社會發(fā)展過程中被掩藏,當有一部小說似乎想要戳穿這一層假象,就立刻被人們否定壓制。另一方面,總有精英階層、權力階層想要掌握民眾的判斷力和選擇權,害怕“不良”信息被人們吸收和意淫,助長了真正的戀童癖事件。此外,還有其他因素共同作用,導致這部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在很長時間內不被人們所關注,過度解讀也造成了誤解。在世界上的很多其他國家,《洛麗塔》也被視為禁書,引進中國的第一批譯本和出版裝幀封面,也將該作品打造成了低俗的色情小說。
美國社會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經(jīng)濟低迷,社會風氣混亂,青壯年人群窮奢極欲,直接導致下一代美國人的教育缺失,自由風氣之盛,大到讓人們無所適從的地步。當時社會上就出現(xiàn)了很多的惡性案件,有很多悲劇發(fā)生。在各種政治斗爭混亂中,一路舉家搬遷至美國的納博科夫,親眼見證了美國這個社會的混亂和人們的精神虛弱,他用自己不拘一格的文筆將自己的所思所感記錄表達出來,甚至直接推動了美國的后現(xiàn)代主義文學的誕生。此外,由于故事強烈的指向性,人們不堪直接接收這樣的故事和強烈的暗示,在一定階段甚至選擇拒絕接收。雖然納博科夫已經(jīng)是舉世公認的大作家,研究他本人專著的門類學科也比比皆是,但是對于中國而言,我們對他的理解大多數(shù)情況下依然保留在道德層面的批評和作品語言文字的分析居多。而有關小說文字和電影文字轉變之間的關系和邏輯研究,相關論文卻并不多見。
洛麗塔式的悲劇讓人心痛,但這不僅僅是一個人的悲劇,更是一個時代的悲劇,人們總是無法把控命運之輪,有時在迷惘和疏忽之間就已駛向灰飛煙滅。然而,不同時代的人們對于任何一個故事的解讀都會有不同的思路、不同的見解和角度,單單作為文學作品的《洛麗塔》,自有許多層故事和情節(jié)值得探索和挖掘;而作為那個時代的經(jīng)歷者,《洛麗塔》中暗含的無奈和悲痛是每個人都可以感同身受的。這不僅僅是一段難以理解的愛戀,更是一個讓時代手足無措的痛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