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蘇醒
教育家葉圣陶老先生曾經指出:“簡單地說,教育就是要養(yǎng)成習慣。”英國教育家洛克也曾說過,一切教育都可歸結為養(yǎng)成兒童的良好習慣。同樣,在我國古代也早就有了“少年若天性,習慣成自然的說法?!庇纱丝梢?,從一開始就注重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并且,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也是中小學,特別是小學素質教育的一項基本要求。
小學是一個人學習的起始階段,是基礎教育中的基礎。這一階段學習質量的好壞,對孩子的一生有著無法估量的影響,培養(yǎng)小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很有必要,尤其適應當前我們小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新課程改革的需要。
因此,我們教師不但教知識、教學習方法,我認為更重要的是教學生的學習習慣。心理學研究表明,習慣的培養(yǎng)越早越好,孩子越小,越容易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最容易保留這種習慣。所以,在小學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指導學生學習的一項重要任務。培養(yǎng)小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有重要的實踐意義,如果培養(yǎng)得法,盡早形成良好習慣,不但有利于當前的學習,還將使學生終身受益。
那么,小學生要養(yǎng)成哪些良好的學習習慣,我以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學習習慣需要培養(yǎng):
1、“預習和復習”的習慣:當前,有的教師沒有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預習習慣,新課上完了,學生才知道學習了什么。這樣無準備的上課,是不能取得最佳效果的。預習能使學生明確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了解困難在哪里,帶著問題上課,提高課堂學習效率。教學實踐表明,課堂上學生學會了的東西,課后還會忘記。這是大腦遺忘規(guī)律的表現。因此,只有及時復習,才能降低遺忘率,鞏固所學知識,而且還可以幫助學生把平日所學的零散知識系統(tǒng)化,條理化,彌補學生知識的缺陷。所以教學時,要指導學生做好及時復習、單元復習、學期復習等,使學生系統(tǒng)地掌握所學的知識。
2、“聽講”的習慣:小學生由于年齡小,他們生性活潑,控制能力差,不能長時間的集中精力去做一件事。在課堂上,教師講的時間一長,有的孩子就坐不住了。上課專心聽講,集中注意力,這是學生聽懂一節(jié)課的前提。它包括兩個方面的要求。首先是認真聽教師講課并注意觀察教師的教具演示過程、板書內容、講課的動作及表情等,理解教師講課的內容。其次是注意聽同學的發(fā)言,同學在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時,要注意聽,邊聽邊想,同學回答得對或不對,如果不對,錯在什么地方;如果讓你自己回答,該怎樣說好。
3、“認真檢查”的習慣
在學習過程中還要讓學生養(yǎng)成認真檢查的好習慣。課堂上,老師讓學生做練習時不要只是要求學生做題的速度,更主要的讓學生把題做正確,要求學生做題又對又快,強調把題做對更重要,這就要求教師及時提醒學生,做完題要及時檢查。有的學生認為檢查是很麻煩的事,這就要求我們教師教給學生檢查的方法,檢查不一定非要動筆,有時可以通過估算就可以檢查出題目解答的對不對……更重要的是告訴學生檢查的重要性。孩子在家做作業(yè)時,家長能及時監(jiān)督,在孩子做完后和孩子一起認真的檢查一遍作業(yè),長此以往孩子就能養(yǎng)成習慣,自然而然去檢查了。這樣課上、課下相結合,久而久之學生就會養(yǎng)成認真檢查的學習習慣。
4、“善于思考”的習慣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經常遇到這樣的學生。自己不去認真思考,別人說什么也跟著說什么,人云亦云。自己做題時看了一眼題目拿筆就寫不管對錯,不去思考,這是小學生的一個通病。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注意這個問題,要利用課堂教學來培養(yǎng)學生的思考能力。學習知識就是要教給學生學會思考,要他們不但善于思考,還要勤于思考、樂于思考??墒切W生們的主觀意識差,在課堂教學中容易隨大流。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創(chuàng)設合適的情境,發(fā)掘學生的潛能,讓學生能開動腦筋,積極思考,從而找出問題的答案。讓學生在思考中進步,在進步中思考,形成一種良性的循環(huán)。
在培養(yǎng)小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時候,我認為還應該注意以下幾點內容:
1、嚴格要求,密切配合:小學低年級學生自制能力差,一些良好學習習慣易產生,也易消退,只有熟練之后才能形成習慣,所以在講清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具體要求、標準后,要對他們嚴格要求,反復訓練,直到鞏固為止。例如要求學生養(yǎng)成預習的習慣,就必須要求他們天天做,并且小組內的同學要互相交流自己預習的情況,天天如此,反復訓練,預習習慣就會逐漸形成。同時教師要有目的有計劃的增強學生的學習意識,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2、耐心指導,樹立榜樣:小學低年級學生的行為習慣是家長、教師的要求或模仿他人情況下形成的,不僅對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就是對高年級學生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都有很大的促進作用。應著重正面引導、因勢利導、多方面指導;堅持表揚、鼓勵,巧妙批評、監(jiān)督;注重循序漸進,因材施教。對小學低年級學生要多樹立一些現實生活中的榜樣,如在班上多表揚一些上課認真聽講,作業(yè)工整,遵守紀律的學生,要他們現身說法,號召大家照著做。要善于發(fā)揮學生的群體作用,互相幫助,互相監(jiān)督,共同進步。同時教師示范帶頭,用自己的行動為學生樹立楷模,使學生有榜樣自覺模仿,形成習慣。對學生的每一點良好行為,教師不僅要及時給予表揚,而且要在班上營造一種良好的議論氛圍。同時教師也要注重自己的言行,做好學生的表率,不能使自己的不良習慣"傳染"到孩子的身上。
3、重視家校合作 :孩子的學習習慣是一點一滴培養(yǎng)成的,讓孩子始終保持良好的行為習慣,家庭的作用不可忽略。有些孩子,在家中和在學校是完全不同的表現。我們經常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這句話很有道理。作為家長不能一味的溺愛孩子,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應該理性對待。在這個時期,如果對他的行為不加約束,不去正確的引導,任其發(fā)展,對其今后的學習生活有百害而無一利。家庭作為兒童教育的第一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及家庭血緣關系的影響,使家庭教育更具有親和性與權威性,同時也具有先入性、基礎性的特點;家庭教育與兒童的成長同步,使家庭教育帶有持續(xù)性與穩(wěn)定性的特點;另外,家庭教育以言傳身教、情境影響為主,更具有感染性和潛移默化的特點,在兒童的教育中起重要作用,家長的言行舉止,孩子是全看在眼里的,因此家長也要不斷的學習提高自己。最后,家長要有意識的培養(yǎng)孩子學習能力和獨立性。要讓他學會獨立思考解決問題,不要一遇到問題就馬上去問家長或別人,當孩子遇到問題時,做家長的不要馬上告訴他答案,要讓他自己想想辦法;實在想不出來,再慢慢引導他讓他自己找到答案。這樣他才能學會不依賴別人獨立思考,才能從中感受到學習的快樂,才能不斷的提高學習能力。
好的學習行為習慣養(yǎng)成之后,可以使人的更多的精力集中在完成任務的整體目標以及各系統(tǒng)之間的聯系上,習慣在一個人一生當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可以這么說,一個人擁有了良好的習慣,他就成功了一半。小學生的各種良好的學習習慣其實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它們之間是有必然的聯系的。如“聽”“說”“思”“寫”的習慣,它們是相互相承,互不可缺的,因此,只有各種學習習慣有機結合,才能養(yǎng)成真正良好的學習習慣。
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形成,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長期復雜的過程。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上加強指導,并進行及時檢查和督促。經過課內若干時間的練習,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初步形成了,再逐漸由課內向課外發(fā)展,加上家長在家庭范圍內的監(jiān)督和規(guī)范,再靠孩子多次反復實踐,三方面形成合力,良好的學習習慣才會鞏固下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