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邦梅
新的時代賦予教育新的使命,能力與實踐操作被提上一個新的日程。傳統(tǒng)的教育教學方式注重于知識型教育,新課程改革下的教學方式應注重于能力型教育,“開放式教育”由此應運而生。
我們的課堂應由“知者”間的對話變?yōu)椤爸钦摺遍g的交流,因為促進人成長的至關因素是智慧而不是知識。為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個性特長,開發(fā)學生的個性潛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實際運用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想象、動手、創(chuàng)新、合作、競爭能力以及掌握、收集、處理資料等綜合能力,使學生具有高尚健康的人格魅力,筆者在教育教學中不斷地探索,在新一輪課程教育教學改革理論的導向下,努力構建讓學生樂于探究、善于分析、親身體驗實踐過程的教育教學模式,不斷地嘗試著改變單一、被動、封閉的教學方法,進行了 開放性教育的實踐和嘗試。
一、走“近”歷史——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濃厚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努力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成為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關鍵。首先,在教育教學中將學生容易錯的一些問題(或概念),如“曹操是否是三國時代的人物”、“蔡倫是否是紙的發(fā)明者”、“岳飛是否是民族英雄”等,設計成對話式的“歷史診所”,讓學生進行診斷。其次,根據(jù)心理學的理論,在課堂設問中,讓學生進行競猜活動,如:“我曾問鼎中原,一鳴驚人說的就是我,請猜猜我是誰?”、“我們會建造干欄式的房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人,請猜猜我們是誰?”等題目。再次把音樂巧妙地引入歷史課堂教育教學中,如我在上《改革開放》一課時,首先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學生由陶醉在董文華甜美的歌聲,到慢慢地被感染,由小聲哼唱到最后變成了全班大聲合唱,情緒一下子調動起來了。于是我馬上提問:“你們喜不喜歡《春天的故事》這首歌?”“歌詞里的‘一位老人是誰?他與我們今天要上的‘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有什么關系?”顯而已見,學生馬上進入了此堂課的角色,學習興趣極高。最后,讓學生形成競爭的意識,競爭是學習的動力。當前電視臺有許多知識競賽的節(jié)目深受廣大中學生的歡迎,參照這種模式,我給學生設計“歷史擂臺”教學方式,以班級(或小組)為單位,擂主和攻擂方由學生自主產(chǎn)生,活動中學生積極地情不自禁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成為真正的“主角演員”。其它類似的活動還有“成語對應”、“歷史故事會”、“成語搜集”比賽等。如講授初一歷史上冊“春秋五霸和戰(zhàn)國七雄”這一課時,我先讓每個同學搜集有關春秋戰(zhàn)國這一時期的成語,然后在班上進行交流,以班為單位歸納總結并給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質獎勵。學生熱情飽滿,全年級六個班最少的班級搜集出38個,最多的班級共搜集出86個相關成語。這樣的競爭不僅能促使學生自主學習,而且能進一步擴大他們的知識面。
二、走“進”歷史——感悟歷史的博大精深及韻味
歷史不能重演,但歷史課堂教學卻應當讓歷史“重演”。創(chuàng)設有效的教學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神入”其中,讓精神世界親歷那一幕幕驚心動魄、波瀾壯闊的歷史場景,親歷那一場場清晰誘人、風光高遠的思想智慧之旅,用以激發(fā)學生好奇心,求知欲,充分發(fā)揮學生創(chuàng)新的空間,培養(yǎng)孩子們的創(chuàng)新能力,力圖避免死記硬背課文,生吞活剝地運用歷史資料和歷史概念。為此我不斷地鼓勵學生利用學過的有關歷史知識,自編自導自演歷史短劇。在組織學習《和同為一家》一課時,我鼓動學生編演“文成公主入藏”的歷史短劇,孩子們扮演不同的歷史角色,如唐太宗、松贊干布、文成公主、祿東贊、婢女、大臣等,再現(xiàn)當年文成公主入藏的空前盛況及“五難求婚”的場面[1]。使學生從中體驗唐太宗的開明和誠信、松贊干布的友善和誠意、文成公主的端莊和賢淑、及其祿東贊的敏銳和聰明。從而感悟到:開放的唐朝繁榮富強,藏漢自古以來團結友好,56個民族56朵花,中國民族這一大家庭的融洽氣氛。進而增強學生對臺灣必將回歸,中國必將統(tǒng)一的理解和認識。在近幾年的課程改革教育教學實踐中,我還組織學生自編自導自演了“北京人的一天”、“烽火戲諸侯”、“商鞅變法”、“孟姜女哭長城”、“杯灑釋兵權”、“巴黎和會”等歷史短劇。通過這樣的歷史短劇編演,不僅能引學生“移情”“神入”于歷史環(huán)境之中,生動地反映過去的社會生活狀況。而且能將德育、美育、創(chuàng)新教育、歷史教育巧妙地融匯在一起,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達到“春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效果
三、走“出”歷史——培養(yǎng)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初中生探秘心理很強,歷史上許多有趣的現(xiàn)象可供學生們探秘解謎。例如新教材中“半坡遺址出土的——小口尖底瓶,這只汲水用的瓶子為什么做成這個樣子,如果你用這個瓶子去河里汲水,會出現(xiàn)什么奇妙的現(xiàn)象,為什么?”這道題既激發(fā)了學生的探究心理,也加強了學生動手的實踐性,于是我將這類題目歸為“史海破謎”。又如在學習“百家爭鳴”,歸納儒、道、墨、法四家的思想特征時,我出了這樣一道題:“假如你處在戰(zhàn)國時期,你會站在哪一派立場上說話?為什么?并請談談自己對待人生和社會的看法?!薄W生經(jīng)過一番激烈辯論后,我又進一步將歷史拉近生活再提問“請以儒家道德教育,法家法制教育,道家自我覺悟的思想觀點,對我們的校風建設提出你的看法”。這樣就將課本放到學生們所熟悉的校園生活中,拉近了歷史與現(xiàn)實的距離。我還讓學生搜集中國古代一些思想家政治家的有關“以和為貴”的思想和事例,一方面要學生以通信或其它方式,利用以上觀點勸說以陳水扁為首的臺灣當局,放棄“臺獨”,用和平的方式解決海峽兩岸的問題,爭取早日完成祖國的統(tǒng)一大業(yè),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另一方面,讓學生以“民本泰格,和諧校園”為主題進行手抄報制作比賽。這樣又把學生的視野很自然地由課堂引向現(xiàn)實焦點問題,達到談古論今,活學活用的目的。
總之,開放性的教育強調富有個性的學習活動過程,教師只有關注學生這一學習過程,才能使學生從中獲得豐富多彩的學習體驗,并充分把個性化的創(chuàng)造表現(xiàn)出來,以激發(fā)他們更大的熱情,不斷地努力將歷史與現(xiàn)實,今天與明天有效地聯(lián)系起來,以史為鑒,提高歷史的思辨能力。開放式教育應該是全方位的、多角度的。實行開放式教育,只要應用得當,是行之有效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