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巧
如今國人戴眼鏡者比比皆是。在清代,戴眼鏡還是一件稀罕事兒。
眼鏡究竟是從歐洲傳入中國,還是由中國傳入歐洲的,一直都有爭議。明代文學家田藝蘅在《留青日札·叆叇》中記載:“提學副使潮陽林公有二物,如大錢形,質薄而透明,如硝子石,如琉璃,色如云母,每看文章,目力昏倦,不辨細書,以此掩目,精神不散,筆畫倍明?!笔呛螌氊惸苁箤W官大人看書不吃力?答案是:“此叆叇也?!?/p>
囿于傳統(tǒng)觀念或是條件限制,以前中國人即便深度近視,也很少佩戴眼鏡。直到清代康熙年間,國產(chǎn)眼鏡的制作與銷售在北京、上海、蘇州、廣州等地才有所發(fā)展,但價格昂貴,非一般人所能佩戴。到了清代中晚期,戴眼鏡者增多,國產(chǎn)眼鏡、西洋眼鏡一時并存。
清代乾隆年間有人戴“叆叇”。清人陳康祺的《郎潛紀聞》記載:“相傳翁覃溪(翁方綱)……六七十時猶能于燈下作細書,閱蠅頭字,不假叆叇?!边@位乾隆年間的學者官員學問淵博,年紀大了還不需要“眼鏡”,表明他精神旺視力好,為人稱羨。反之也可知當時的官員和知識分子中戴“叆叇”的人不在少數(shù)。
法國傳教士古伯察寫的《中華帝國紀行》一書,詳細描述了19世紀中期的中國社會的文化、風俗人情等,其中記述了他和同伴在四川成都被布政使審訊的過程,這位審訊的官員“50歲左右……他的眼睛也許小了些,而且發(fā)紅,但他的眼睛藏在大眼鏡的后面”。這副大眼鏡是國產(chǎn)貨無疑。
古伯察一行到湖北宜都縣時,年輕的知縣接待了他們。古伯察對他印象深刻,特地指出:“一副歐洲產(chǎn)的金絲眼鏡,更加襯托出其溫柔睿智的氣質?!眹獾难坨R在當時就成了年輕學者官員的心愛之物。自1840年鴉片戰(zhàn)爭以后,西方眼鏡出現(xiàn)在我國,當時人以擁有新式眼鏡為時髦。
19世紀德國地質地理學家李?;舴业摹吨袊眯腥沼洝分幸灿小把坨R哥”的記載。1869年1月底,李希霍芬一行在江西境內(nèi)受到當?shù)毓賳T的檢查,這位官員也是戴著“大大的眼鏡”,而且他對船艙里時尚的玻璃鏡子格外吃驚、艷羨。當年6月,李?;舴以谶|寧牛莊附近還遇到一位“富二代”,“18歲的男孩子,戴著一副過大的眼鏡,他是這里老板的兒子”。當問他為什么戴眼鏡時,他回答:這樣看起來好看!其實他視力很好。這位“眼鏡哥”的眼鏡片是用窗戶玻璃做的,直徑接近3厘米,眼鏡架子是黃銅做的,兩個大酒瓶底似的玻璃片把一張小臉“完全遮蓋住了”。
晚清報人汪康年在《汪穰卿筆記》中曾對當時崇洋媚外、刻意模仿外國人戴眼鏡的行為有一段文字描述:“或為西人裝,而恨鼻梁之不能如西人之可安眼鏡也。”怎么辦呢?這位“眼鏡哥”削了一個鼻托架在自己鼻梁上。某一天“踏車行市,避電車,適撞于馬車,遽跌,鏡碎,而所安之物亦脫,鼻梁之上紅皺如癬如痂,路人咸鼓掌”。
其實,戴眼鏡充風雅,在晚清不少見,很多富貴人家的公子少爺根本無心用功讀書,但是卻很喜歡弄個洋氣十足的西洋眼鏡戴著,以顯其文質彬彬、時尚新潮。
(摘自《看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