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元濤
因為從小在東北老家就與朝鮮族家庭比鄰而居,所以我相對比較了解他們的生活習性。那時就知道,朝鮮族人家不像漢族人家那樣,不吃不喝不穿,勒緊褲帶攢錢。他們愛喝酒,愛玩樂,愛搬家,這些分明都是費錢的勾當。
后來去韓國,就近觀察韓國人的生活,心里不由得暗自感嘆:這個世界上,還真就有民族性這個東西啊。在不怎么熱衷于存錢的問題上,韓國人的表現簡直與中國的朝鮮族一模一樣。
這倒也不是說,韓國人家就連一百元儲蓄都沒有,不至于那么極端。但韓國人存錢是為了花,為了更過癮地花;而中國人存錢,則就是為了存,基本沒有打算要怎么花。雙方的心理傾向是完全不同的。因此,論起儲蓄的熱情和力度來,韓國人普遍比中國人差太多了。比如從大的層面來講,全社會居民儲蓄達到天文數字,逼迫政府不得不出來呼吁老百姓花錢消費以拉動內需,這樣的事情,在韓國就從來沒有發(fā)生過。
相反,韓國倒是在2003年前后發(fā)生過“信用卡大亂”。即銀行濫發(fā)信用卡,每個成年人動輒申請十余張,從此一步邁入了“卡生活”時代。說起來,信用卡這東西實在太好了,在隨便花錢的時候,你會產生幸福的錯覺,以為那些錢就是自己的。因此,一時間,有相當一批缺乏自律的韓國男女放膽透支,豪放消費。反正信用卡數量多,甲卡挪乙卡,丙卡救丁卡,可以玩得手忙腳亂,不亦樂乎。但終究,債越欠越多,透支鏈條早晚有斷掉的一天。最后,因無力償還卡債,很多人不得不家庭破產,很多人不得不遠逃海外,造成了相當嚴重的社會問題,讓政府無比頭疼。
東北亞研究專家崔志鷹先生根據長期觀察發(fā)現,多年來,韓國人已經養(yǎng)成了勤而不儉、有錢敢花的生活習慣。第一,他們非常在意眼下的生活質量,有錢不花心里難過;第二,他們從不認為靠自己存錢來創(chuàng)業(yè)是可行的,因為一點一點攢錢實在太慢了,大部分商機會在此過程中消失掉,同時自己的雄心也會被磨沒。但實際上,在韓國老中青三代人當中,創(chuàng)業(yè)的比例又相當高,那么他們的基礎資金是從哪里來的呢?對了,沒有別的辦法,他們基本上是靠舉債。不存錢,但投資,這就是在對待金錢問題上,韓國人不同于中國人的最大特點。
投資有風險,成功固然好,失敗就會給家庭帶來災難,據說“東方神起”里的鄭允浩,少年時就曾因父親投資失敗導致家庭破產而不得不寄身于火車站。這是不存錢而投資的負面效應。但同時不容忽視的是,投資而不存錢,則會極大提高社會經濟的活躍度。錢只能在流動中增值,韓國人是透徹明白這個道理的。
(摘自“元濤雜志”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