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明
老爸不會做飯
畢明
印象中老爸不會做飯,其實這是真的,因為老媽做得一手好飯菜。
全家五口是在1969年的冬天來到陜南的,因為打前哨的老爸說那里是魚米之鄉(xiāng),于是舉家從東北支援到了西北的深山溝壑中正在建設的“三線廠”。
有魚有米,但還是得自己做,有錢也沒地方去買,大人們開始叫這里為窮鄉(xiāng)僻壤。不知道老爸為什么沒學會做飯,只記得平日里姥姥做家常便飯,節(jié)假日改善生活,媽媽做拿手好吃的:拔絲紅薯、酥黃菜和平鍋紅燒帶魚。
其實老爸除了不會做飯,其他的家務什么都會做。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媽媽帶姥姥回東北探親,大概有小一個月的時間吧,我和哥哥可就慘了,不是吃鼻句咸的醬油土豆絲,就是老厚的土豆片,心里總是想著老媽趕緊回來吧。
等到自己成家了,發(fā)現(xiàn)做飯炒菜其實沒有那么難,至少可以做給自己吃,總還是可以下咽的?,F(xiàn)在回想起來,這也許是老爸的執(zhí)拗,抑或是老爸距離優(yōu)秀差的最后那一塊木桶短板吧。
老爸手很巧,說心靈手巧肯定一點兒不過分,蓋煤棚子打家具無師自通,盤火炕更是手到擒來,盤完炕不過癮,還順手在炕面上畫了一只東北大老虎,來家串門的叔叔阿姨人見人夸。
我和哥哥小時候的玩具大多也是老爸用木頭做的,做完還要刷上銀粉油漆之類的外衣。我和哥哥自然在小朋友中憑借獨一無二的“準商品”玩具深得推崇,我們深深以為有個心靈手巧的老爸是很自豪的。就算他沒有什么錢,在那時那地就算有錢也買不著什么可以炫耀的東西。
后來老爸退休了,可他閑不住,總愛畫兩筆,設計個圖案標志全國四處投稿,可99%都會杳無音信石沉大海,可老爸始終不肯放棄,他覺得自己是有天賦的,就算不會使用電腦設計,也不妨礙他徒手繪制。終于在某年某月的某一天,他給某一機構設計的標志被認可了一半——人家給稍加修改后使用了,還郵寄了500元作為獎勵,老爸非常高興,說要拿這錢請客,我們沒忍心,都說讓他做設計經(jīng)費吧。從此老爸熱情更高,但結果是成功只有這一次,沒有第二次了。那時我正上大學,學的也是設計,老爸還讓我給他買些設計書籍?,F(xiàn)在老爸還是喜歡自己沒事就設計些圖案之類的,但不投稿了,因為他知道沒有電腦設計的很難被評委看上,精細度不高,更別說什么電子存檔文件了。
如今,80歲的老爸依然拿著老年證坐著免費的公交車四處去看各種展覽,涂涂畫畫成為他和自己對話的一種自然方式。其實老爸肯定早就知道他不太可能有什么更大作為,但這種愛好或者叫執(zhí)著,早已化為一種生活方式,盡管在別人眼里這什么都不是,但堅持和喜愛本身不就是一種東西嗎?就像再貴的東西,如果不是你需要的,你也覺得沒啥意思,甚至都無法給你一點兒高興勁兒。
老爸的確不會做飯,連用電飯鍋熬粥這種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廚藝還是我教給他的。但老爸會的我們不一定會,或者說不會去堅持下來。
下次回老家,我得去找找家里還有沒有老爸給我做的那些舊玩具,哪怕一件就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