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斯佳 張 晶
(東北農業(yè)大學文法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
中西方文化觀念不同,但在婚戀觀上,因為它是人類永遠的主題,所以有著一定的相似性。各種愛情觀會從小說或影視作品中體現(xiàn)出來,在18—19世紀,西方這方面的長片作品比較多見。但在中國長篇作品并不多見,代表作品當為成書于18世紀的《紅樓夢》。而在19世紀的西方,則有英國的《傲慢與偏見》可以與紅樓夢相媲美。兩部作品都曾多次被拍成電影,深刻地反映了18—19世紀中西方青年男女的愛情、婚姻,以及由此產生的悲歡離合,具有較強的可視性。本文即從女性主義的角度出發(fā),分析兩部電影體現(xiàn)的彼時中西方的女性所持有的愛情觀。
《紅樓夢》“歷來被不少電影人搬上銀幕,以嘗心頭之好”,它也是四大名著中被制成影視作品最多的,曾于1929年、1944年、1962年、1989年被制作成電影,這一方面是由于它在中國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技術和條件要求的符合。1989年由謝鐵驪導演的長篇電影《紅樓夢》上映,被稱為北影版。這部影片用了3年時間完成,長達6部8集735分鐘,導演手法細膩,精雕細琢,熔現(xiàn)實、虛幻于一爐,見典雅、豪放于一色,稱得上是改編之作的巨制,成為目前為止的代表作。而在電視方面,1987年由王扶林先生執(zhí)導了同名電視據(jù);2010年,由韓三平擔任總制片人,李少紅擔任總導演,再次制作了《紅樓夢》。87版電視劇和89版電影是目前比較權威的影視作品,也是本文研究的對象。
《傲慢與偏見》作為英國女性主義批判的開山之作,1938年也被拍成電影,此后的近70年間多次被翻拍,最近的一次拍攝則是由喬·懷特執(zhí)導并于2005年上演的電影,這是目前為止最精彩的版本。電影公司為此投入大量精力。保羅·韋伯斯特(制片人)曾說,他們的再拍,將一改原有電影或電視劇中的陳詞老調。
從情節(jié)構成上來說,89版電影《紅樓夢》和87版電視劇都刻畫了大量女性,如賈母、王夫人、王熙鳳、林黛玉等形象,但她們只是這個家族中的構成部分。因為中國封建社會,男性處于主體地位,他們是政治、經(jīng)濟、文化、婚姻、家庭中的統(tǒng)治者,女性只能在狹小的家庭圈子里活動。這個男權社會像一只無形的手操縱著這些女性。但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愛情悲劇過于引人注目,所以大多數(shù)人提到《紅樓夢》,都會想到這對青年男女的凄美愛情以及林黛玉的死。在女性不占有絕對主導地位的情況下,這些女性又是如此引人注目。有研究者認為,明清時代的社會思潮中已經(jīng)有了女性地位的社會意識,于是為《紅樓夢》這一反映獨特女性主義作品的產生提供了社會土壤,正所謂“女性主義雖為外來引進,但它畢竟有自身原創(chuàng)的土壤”。①
相對來說,能從文學理論高度對《紅樓夢》進行欣賞的人只是小眾,普通人對作品中的描寫和愛情觀的表達并不會有太多的想象,但影視作品的出現(xiàn),讓普通人對生活在大觀園中的男男女女以及女性主義的獨特內涵有了一定的認識。89版《紅樓夢》總監(jiān)汪洋曾說過,這部電影要做到以下四點:“第一性格化,從服裝、布景到演員的表演、室內的陳設布置都要按人物的性格要求設計;第二生活化,電影不是戲劇,更不是文學作品,它是靠直接的視覺畫面來打動觀眾的。因此影片《紅樓夢》就是要給觀眾生活化的感覺。
不管是電影《紅樓夢》,還是電視劇,都以寶、黛、釵的愛情悲劇為主線,集中地書寫了賈寶玉和林黛玉這對青年男女的愛情,拍攝手法細膩、形象,這其中最讓人難忘的,也是最難刻畫的,就是賈寶玉和林黛玉。因為書中對賈寶玉的繪畫是英俊可愛,而林黛玉性情溫柔、美麗非凡,又飽讀詩書、才氣過人,另一方面,她又是多愁善感的柔弱女性。此外,她又疑心重重,且因寄居賈府,而有著強烈的自尊心,所以又形成了孤傲清高、尖酸刻薄、挑剔敏感的性格。對于這兩位演員的挑選,是歷年來劇組所遇到的最難的事情。其中87版電視劇以歐陽奮強和陳曉旭為男女主角并大獲成功,尤其是林黛玉的扮演者陳曉旭非常符合觀眾的心理期待。不管是電視劇版還是89電影版,演員都將原著中的林黛玉渴望自主愛情婚姻,而與王夫人、王熙鳳等人進行抗爭的精神全部演繹出來,這種抗爭體現(xiàn)了女性主義的自然婚戀觀。尤其是林黛玉還反對“仕途經(jīng)濟”的說法,和寶玉有著相同的價值觀,這種心靈相通使他們的愛情得到許多的同情與贊美。女主角以青春的生命為自己渴求的愛情進行了注釋,這也是女性主義得到體現(xiàn)的最明顯之處。總之,影視作品《紅樓夢》通過影像展示大觀園的景色,塑造了眾多性情各異、美麗可愛的女子形象,演繹了男女之間的愛情悲劇,將原著中尊重女性、志同道合式的自主婚戀觀進行了較好的表達。這也看出,原著在當時封建社會三綱五常占統(tǒng)治地位的情況下,是一種巨大的突破。
《傲慢與偏見》作者簡·奧斯汀是一位女性,她也是在英國父權制社會成長的女性。當時的英國社會,女性地位與當時的中國有相似之處,都依附于男性,沒有自主地位。作者通過男主人公達西之口,發(fā)出如下的呼聲:女性不能只顧閨房中那些活計,必須“多讀書、長見識,有點真才實學”②。這部著作因為主題的前衛(wèi),而在英國文學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開創(chuàng)了英國女性主義的先河。從另一方面,這部著作也因為主題的開創(chuàng)性和深刻性以及結局的皆大歡喜,而被影視導演們所注意,成為最受歡迎的改編題材。它最近一次被搬上銀幕,是在2005年由喬·懷特導演的同名電影。該片制片人蒂姆·畢文和埃里克·費爾納曾說過,《傲慢與偏見》雖然多次被制作成電影,但他們將再現(xiàn)一部經(jīng)典故事。而之所以選擇喬·懷特做導演,是因為他注重浪漫,能在保護原著的情況下,用現(xiàn)代的電影手法對之再次演繹。喬·懷特也表示,這部現(xiàn)實主義作品,不能用理想主義風格來進行演繹,他會努力使人物真實地出現(xiàn)在銀幕上。他說要將這份屬于年輕人的初戀形成的感動帶給觀眾,其實,這種感動就是來自女主人公伊麗莎白。伊麗莎白作為女主角,其演員人選決定著影片的好壞。導演更認為,演員不管是從氣質上還是年紀上,應盡可能更近于奧斯汀的原著,于是選用了凱拉·奈特。為了使演員更加投入,導演甚至在英國外景地拍攝,努力創(chuàng)造一個真實的環(huán)境。演員在休息的時候,是進入片中各自角色的臥室,做到能充分感知并融入周圍的一切,更容易進入角色。此外,在拍攝手法上、對白上,導演都進行了一系列的嘗試。當然,這部影片也確實取得了較好的反響。
影片中的伊麗莎白家里并不富有,她本人也不夠靚麗動人,但她追求的是人格獨立、思想獨立,特別是婚姻上,強調要平等自由、相互尊重。根據(jù)英國法律,她家沒有男丁,其遺產只能由遠親柯林斯繼承。一般人認為,如果伊麗莎白能和柯林斯結婚,才符合當時的準則和實際,柯林斯也因此而自傲,以施舍的心態(tài)向伊麗莎白求婚,結果伊麗莎白嚴詞回絕:“蒙你不棄,向我求婚,真叫我感激不盡,但是要我接受,那是絕對辦不到的。我感情上絕對不許可?!雹蹚倪@里就能看出女主角有主見、有思想,敢于挑戰(zhàn)世俗的獨立人格。后來達西向她求婚時,也是說了許多傲慢無禮的話,其下場和柯林斯一樣,后來達西轉變了態(tài)度,伊麗莎白也改變了對達西的偏見,最后兩人幸福地走到一起。總的來看,影片中絕對的主角伊麗莎白還是被認可的,她將所具有的強烈的自尊心及女性主義意識,追求自己的幸福的勇敢精神,完美地體現(xiàn)出來,向人們展示了那個時代已經(jīng)萌發(fā)的必須以相互尊重的愛情為基礎的婚戀觀。其扮演者凱拉·奈特莉還獲得了當年奧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
女性主義是“女性觀察、審視任何事物的思想主張,是一種基于反父權政治利益的結盟,是一種在具有特殊政治目標中女性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的總和”④。從《紅樓夢》與《傲慢與偏見》來看,不管是中國封建社會還是英國資本主義社會處于的上升時代,都有這種對父權的反抗精神產生,這說明人們已經(jīng)意識到女性在社會發(fā)展中所處的地位應該加以改變,這兩部作品也由此具有里程碑意義。中英雙方的電影工作者分別將它們搬上銀幕,即看重其深刻的思想性和時代性及巨大的教育意義。僅就中國而論,林黛玉想要的愛情自由在今天已經(jīng)不是問題,中國女性在婚姻上已經(jīng)獲得徹底解放,但事物的發(fā)展走向反面,今天的社會女性轉向拜金主義,一部分女性對物質的追求要大于對感情的渴望。這也說明當今社會需要像《紅樓夢》這樣具有深刻的社會價值的影視作品進行價值觀的引導。
我們歷來重視中西方文化交流,當時是讀圖時代,人們對影像的興趣要遠遠大于書本,《紅樓夢》與《傲慢與偏見》有著巨大生命力,被制作為電影,便可以更好地宣傳本土文化,讓對方了解自己。但中西方之間的交流是不對等的,我們對西方文化的掌握要遠遠大于西方對中國的了解。一是因為我們對西方文化更感興趣,歐美國家中,只要是有一點影響的小說和電影,我們都會進行翻譯傳播。但中國古典名著,因為古代文化的深奧,在翻譯過程中,無法體現(xiàn)其原著的意蘊,尤其是中國古典名著中還有大量服飾、建筑、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書寫,或因為翻譯能力限制無法做到信、達、雅,或因為篇幅限制,雖然有大量中外人士進行過翻譯嘗試,僅《紅樓夢》就有多種翻譯版本,但是想翻譯出原著的水準都極為困難。即使是影視作品《紅樓夢》,也可能是因為過大的翻譯難度以及興趣原因,幾乎沒有被西方國家引進,也沒有字幕組進行處理向西方推介。我們能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查到的信息,只有電視劇版的《紅樓夢》在德國受到歡迎,甚至沒有關于89版電影對外推廣的新聞。當前,我們必須改變這種狀況,我們要建立的是文化自信,這種自信的基礎是要把中國傳統(tǒng)文化向海外全面地傳播出去,讓西方人更了解我們,了解《紅樓夢》的宏大。所以,廣大翻譯工作者將具有中國文化水平的著作和電影原汁原味地傳播出去,可謂是任重而道遠,我們國家也應該在這方面加大投資,培養(yǎng)人才,甚至對影視作品《紅樓夢》進行國家資助,將其推廣出去。
在幾百年前,曹雪芹、奧斯汀就以宏大的敘事給我們寫就了具有強大生命力、符合人性的作品。今天,中英兩國的影視工作者又將它們拍攝成影視作品進而對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進行深刻的揭示,成功地塑造了林黛玉和伊麗莎白這兩個“志同道合”的獨立人格銀幕形象。她們對當時社會的抗爭及勇氣,透視出非凡的女性主義意識;我們能通過影像來感知文學作品的真諦。我們應從這些影視作品中汲取其所散發(fā)的力量,要明確單純建立在物質基礎上的愛情就是空中樓閣,是不會天長地久的。而在對這部影視作品的推廣上,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進行傳承的同時,翻譯工作者還要讓它們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傳播中國文化,發(fā)出中國聲音,為中國文化自信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