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山玉+王亞瀑
全膜雙壟溝播技術的推廣應用大幅度提高了自然降水的利用率,為廣大旱作區(qū)農業(yè)增效、農民增收開創(chuàng)了一個新途徑。當前全膜雙壟溝播技術主要應用于玉米、馬鈴薯等作物,為了探索該項技術在其它作物上的應用效果,特設置解決糧食供給平衡,設立全膜雙壟溝播谷子種植對比試驗。
一、材料與方法
1.供試材料。供試谷子品種:當?shù)刂髟云贩N張雜谷3號。
2.試驗地概況。該試驗地點選擇在渭源縣北寨鎮(zhèn)鹽灘村,海拔2035米,年平均氣溫5℃,年降水量420mm,無霜期150天,試驗地為旱川地,土壤為黃綿土,地勢平坦,肥力中等,前茬為馬鈴薯。試驗于3月15日覆膜,畝施優(yōu)質農家肥1500kg、復合肥20 kg,4月20日點播谷子。
3.試驗設計與方法。試驗共設3個處理:處理1:全膜雙壟溝播谷子種植;處理2:半膜壟作膜側谷子種植;處理3:露地種植(對照)。全膜雙壟溝大壟寬70cm、高30cm,小壟寬40cm、高15cm;膜側帶幅為55cm,膜面寬30cm、壟溝寬25cm,株距為20cm,平均行距55cm,每穴1株。小區(qū)面積66.7m2,每個處理3次重復。
4.測定指標與方法。生長期間調查統(tǒng)計谷子物候期,統(tǒng)計出苗率。每小區(qū)隨機選取20株進行考種,收獲時按小區(qū)單收計產。
二、結果與分析
1.不同種植模式對馬鈴薯物候期的影響。由表1可知,不同地膜覆蓋種植模式均使谷子物候期均比露地種植提前,全膜雙壟溝播種植模式(處理1)提前天數(shù)較多,其次為半膜壟作膜側種植模式(處理2),如出苗期和抽穗期兩種種植模式均分別比對照提前9天、4天,成熟期提前16天、11天。生育期兩種模式一致,均為136天,較露地提前5天。
2.不同種植模式對谷子經濟性狀及產量的影響
由表2可見,與露地種植相比,全膜雙壟溝播種植模式(處理1)的穗長、穗徑分別增加11.4cm、1.7 cm;其次為半膜壟作膜側種植模式(處理2),穗長、穗徑分別增加9.2cm、1.2cm。單株產量、畝穗數(shù)的變化趨勢也與穗長、穗徑基本一致,全膜雙壟溝播種植模式的最高。
表2中,全膜雙壟溝播種植模式(處理1)的產量最高,為367 kg/667m2,較露地(CK)增產96.2%;其次為半膜壟作膜側種植模式(處理2),較露地(CK)增產46.5%。
三、結語
本試驗結果表明,全膜雙壟溝播模式種植谷子的產量最高,可比露地增產96.2%,比半膜壟作膜側種植模式增產33.94%。由于全膜雙壟溝播種植模式的全地膜覆蓋,抑制了土壤水份蒸發(fā),蓄水保墑,從而保證了谷子生長對水份的需求,致使谷子分穗提高,穗徑、穗長明顯增大。此外,全膜雙壟溝播谷子比半膜壟作膜側種植田間耕作簡便,因此具有很高的推廣價值。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