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建輝
語文教改勢在必行,那么,語文教學應該如何適應課改精神呢?語文教學走向“素質教育”,必須實現“三轉變二優(yōu)化一體現”。
一、努力實現三個轉變
1.教師內涵的轉變:教書匠→教育家。
著名語言學家呂叔湘說過:“教學,就是教學生學,主要不是把現成的知識教給學生,而是把學習的方法教給學生?!钡谡Z文實際教學中,人們往往走入單純的“教師教,學生學”的誤區(qū)。新形勢下的教師,應成為科研型、專家型的教師。不僅“能”教,而且“會”教;不僅要精通本專業(yè)的知識,還要了解相關的邊緣知識;不僅要鉆研新的理論、新的思想,還要善于總結在教育實踐中獲得的經驗與體會,并力求將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從而指導自己更好地實踐。
2.教學模式的轉變:課堂教授型→指導策劃型。
孔子曾說過“學而不思則罔”,古今中外的大學問家都十分強調思考在學習中的作用。在舊的教學模式下,語文教學大都采用“保姆式”的教學方式,其最大的特點就是“不放手”。大到篇章,小到字詞,全是教師說了算,“滿堂灌,滿堂問,一言堂”的局面隨處可見。學生毫無獨立性可言,只是一個個記憶的機器,它嚴重束縛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因此,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教師必須打破舊的傳統(tǒng)模式,讓學生自己去掌握材料,包括教參書及其以外的更多材料,省去機械傳輸所造成的大量時間的耗費。課下自己吃,課上談味道,課上應該成為學生各種觀點碰撞、積極質疑創(chuàng)新的一方舞臺。
3.教學思維的轉變:機械模仿→創(chuàng)造性思維。
作為學習的主體,學生不是被動地機械復制,而是積極地對客觀世界能動反映。這就決定了學生的學習應該是一種滿足內在需求的主動探索過程,而不是簡單地把學生視為加工對象,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與創(chuàng)新意識。授之以漁,把學習知識的規(guī)律和方法教給學生,讓學生通過動腦、動口、動手的方式獲得知識。語文教學無非是要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然而這幾種能力的提高,無一不是靠學生自己的反復實踐來實現的。教師要推學生一把,讓學生下水自己游,告訴學生要領,還要隨時把握水中的情況,以便指導學生的學習,而學生之間的互相糾正與彼此豐富,更使學生的思維有廣闊的發(fā)展空間。
二、進一步做好兩個優(yōu)化
1.優(yōu)化教學實施及反饋體系。
一個完整的教學系統(tǒng),一般包括教學實施和反饋兩個相互依存的過程,它們都是以學生為主體的。針對這兩個過程的不同特征,教師應分別遵循“好生吃得好——中生吃得飽——后進生吃得了”和“后進生生做得了——中生做得好——好生做得巧”的分層次教學原則。應堅決摒棄“大鍋飯”式的平均主義,要針對不同層面的學生,制訂不同的教學目標、教學方法、課堂結構、教學情境,使全體學生人人有壓力,個個有動力,激發(fā)學生的成就感、自信心,進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在愉快融洽的氣氛中完成自己的教學全過程。
2.優(yōu)化教學評價體系。
在應試教育中,對教學評價的主要依據是升學率的高低,學校評價學生的惟一標準就是分數。于是,考試成了教師的指揮棒,分數成了學生的存在價值。這樣,人為地加大了師生雙方的心理負擔,嚴重違背了教育發(fā)展規(guī)律。因此,在教學評價中,應徹底摒棄惟分論和惟升學率論,由看誰的課講得好轉變到看誰對學生指導得好,由看誰對問題分析上得透轉變到看誰的學生學習效率高。只有這樣,才能使教學過程得到最優(yōu)化。
三、讓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到充分的體現
語文教學的動態(tài)特征,使學生的參與和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尤顯重要。教師要充分創(chuàng)設條件,刺激學生動眼看、動腦讀、動筆寫的能力,強化學生的讀寫過程和聽說過程,讀與寫、聽與說的訓練可以相互結合。從學生的階段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出發(fā),精心設計、選擇導學方法與課堂結構,創(chuàng)設有利于學生主動求知的最佳教學情境,使所有學生都能參與教學過程,充分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教師應該堅決摒棄那種“教師講課照本宣科洋洋灑灑口干舌燥,學生聽課埋頭筆錄手忙腳亂頭昏腦脹”的局面,還學生一個真正的自我,還學生一片潔凈的天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