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朗 博
為什么中國人用筷子,西方人用刀叉
□ 朗 博
今天我們在西餐廳吃飯的時候,也許會有一個疑問:為什么中國人吃飯用碗筷,而西方人用刀叉呢?從這餐具的應用又能看出中西方怎樣的歷史文化背景呢?
首先告訴你,一開始我們中國祖先也是用刀叉的,而不是筷子。實際上,刀叉是我們中國人發(fā)明的。
現(xiàn)在世界上最早發(fā)現(xiàn)的餐具刀是在我國浙江河姆渡遺址,距今7000年。大家可以想一下,新石器時代的人還基本過著茹毛飲血的生活,對付肉食類最好的工具當然是刀了,所以聰明的中國古人就把刀最先應用于飲食之中。只不過,當時人們把用于餐桌上的刀具叫做“匕”。現(xiàn)代人用的匕首原來產(chǎn)生的時候居然是用于飲食的。
先秦時期,這個“匕”其實就是從刀演變而來的,后來,隨著飲食文化的發(fā)展,兩個功能就分開了,形成了刀和勺?!柏啊焙髞碇淮砩鬃樱@個字在古代也引申成美食、美味。我們至今把去世的母親稱為“妣”,甲骨文中“妣”就是“匕”,代表做飯的母親。
餐具刀是人類歷史上最古老的餐具,接著出現(xiàn)的就是餐具的叉子。在我國西北齊家文化遺址中發(fā)現(xiàn)了一些骨制餐叉,距今至少4000年了。它們出土的時候是在一起的,說明當時是成套使用的。
到了商代,餐叉變?yōu)閮升X,也小巧了。它和勺子、骨刀同在,表明當時餐叉、勺、刀是三件配套的。刀叉的使用一直持續(xù)到宋元時期。
那么,中國人是什么時候開始使用筷子的呢?
中國最早的筷子是安陽殷墟1005號墓發(fā)現(xiàn)的6支銅箸頭。這就是為進餐準備的。所以,學界認為,筷子被當做餐具使用是在商代。以后慢慢取代了刀叉,到了戰(zhàn)國時,筷子成為餐桌上的主流,從此,我們中國人開始大規(guī)模地使用筷子,而刀叉進入到了廚房,很難再登大雅之堂。
為什么用筷子取代了刀叉呢?這是中國飲食文化發(fā)展的結(jié)果。
在商周時期,中國的烹飪技術擺脫了原始的狀態(tài),進入到飲食的文明時期。讓我們來看看西周的王室和貴族的標準飲食。這時候最具代表性的是“周代八珍”,它由2飯6菜組成:“淳熬”(肉醬油澆大米飯)、“淳母”(肉醬油澆黍米飯)、“炮豚”(煨烤炸燉乳豬)、“炮牂”(牂音zang讀“臟”,母羊的意思,炮牂即煨烤炸燉母羊羔)、“搗珍”(合燒牛、羊、鹿的里脊肉)、“漬”(酒糟牛羊肉)、“熬”(類似五香牛肉干)、“肝”(燒烤肉油包狗肝)。
這些“八珍”是廚師事先對食物精加工成適合入口的大小塊,然后再端出來的菜品,所以,吃飯時當然不用自己再用刀叉進行分割了,只要用筷子夾住送入嘴中就行了。
在商周及其以后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用筷子的是貴族,用筷子吃飯在當時是一種社會地位的象征。之后才慢慢向民間推廣普及,取代了刀叉。
那么西方古代社會用什么吃飯呢?古代希臘和羅馬吃飯是用手抓飯。即便當時最強盛的羅馬,貴族最時尚的吃法也是躺在床上,用手取食物。到了中世紀,人們還是手抓飯吃。
當時,歐洲宮廷吃飯是很講究的。為了區(qū)分地位的高低,王室和貴族是用三個手指,不能像平民用五個手指。所以,叉子一般都是三齒。手指沾了油水,也不能像平民一樣舔吮,或用衣服擦,而是要用專門的布,這也是餐巾的來歷。
事實上,這種進餐規(guī)矩是他們無奈的選擇,因為歐洲文明發(fā)源地大多屬于地中海氣候,當時沒現(xiàn)在的灌溉技術和生產(chǎn)條件,只能靠天吃飯。地中海氣候夏天是炎熱干燥少雨,不利于農(nóng)作物的生長,所以,飲食還是以游牧民族的特點為主,農(nóng)業(yè)比中國落后多了。
刀叉是怎么通過游牧民族傳到西方的,西方又是什么時候開始使用刀叉的?
有西方學者認為,歐洲人使用刀叉應是在公元10世紀,也就是拜占廷帝國(即東羅馬帝國,首都為今土耳其的伊斯坦布爾)時期。拜占廷處于東西方文化交流的節(jié)點上,當時,歐洲社會接受了很多東方傳來的文化和發(fā)明,例如紙、火藥等。
先進文明總是具有輻射性的,中亞及阿拉伯地區(qū)對東西文明具有引導和溝通橋梁的作用。所以,中國的飲食文化中對刀叉和筷子使用,也通過這個渠道傳到了歐洲。當時受到了教會的抵制,認為這是對上帝的不敬。
但刀叉和筷子使用畢竟是人們生活文明的象征,所以經(jīng)過長時間的普及,到了15世紀歐洲人開始普遍地用刀叉了。但因為其飲食特點,刀叉還是顯得比較實用,可以切肉切面包,而筷子卻不實用,所以,西方人只接受了東方飲食文化中的刀叉。
(摘自《世界華人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