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董曉光
《人民的名義》:人民教師你怎么看?
文|董曉光
惟愿人民教師如人民所愿,人民教育如人民所愿。
4月28日,現(xiàn)象級電視劇《人民的名義》熱播收官。開播一個月以來,創(chuàng)下收視奇跡。電視劇引發(fā)全民熱議:表情包、搞笑段子、觀后感,各式解讀文章以及評論文章可謂琳瑯滿目,不一而足。
師生關系是《人民的名義》小說和電視劇主要的人物關系之一,這在“漢大幫”有充分的體現(xiàn)。漢東大學政法系擔任“教師”人物角色的有:漢東省政法委書記,原漢東大學政法系教授高育良、漢東大學文史專家吳惠芬教授、漢東大學政法系女神教師梁璐。此外,劇中還有如下“教師”的角色:漢東大學基建處長林老師、民辦教育負責人王校長、省重點小學何校長、國企幼兒園退休教師田杏枝、陳清泉一對一外籍教師、數(shù)學補習班王老師。
細數(shù)這九位“教師”,將“人民教師”形象“黑”到了極致。除了上訪群眾田杏枝以外,沒有一個是正面形象,有些劇情甚至讓人痛心疾首:小學生花錢雇人代為抄寫作業(yè)、搞封建迷信,高談闊論各種混跡“校園江湖”的生存法則;上個數(shù)學補習班,竟然是電工王師傅在辦學;民辦教育承接政府購買社會服務項目,竟然毫無教育之實;大學教師放棄科研教學去做基建處長,為項目資金背離教師主業(yè);熟讀明史的吳惠芬教授卻對私生活腐化的丈夫得過且過;滿嘴唯物論、辯證法也曾課堂上傳播法律精神的高育良教授卻欺瞞組織、濫用職權,以身試法??戳诉@些場景,人民教師們分分鐘感覺自己被“黑”了。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錚錚鐵骨”、“舉世混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不為五斗米折腰”等形象,不應該只存在于教材和歷史故事當中?;蛟S編劇也有這樣一份初心:還校園一份純真,還教育一份情懷。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這是每一位登上講臺的人民教師時刻警醒的一份共識。我們自己有沒有多讀書,提供給學生盡可能全景的知識圖景?我們是否安于三尺講臺,甘于作為普普通通的園丁,守護一方凈土?我們是否叩問,在用心將每一塊經(jīng)手的璞玉“精雕細琢,打磨成器”?我們是否心懷夢想,心系家國,陪著矢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他們“立大志、成大事”?這些都做到了,才可以勉強稱得上是一位合格的人民教師。
在小說和電視劇中,祁同偉、侯亮平、陳海、陳陽和漢東大學政法系教師們的“師生關系”從校園走向社會,或是一種“隱喻”。無論人民教師是誰,就讀哪所學校,
學生們都終將步入社會。也可以這么說一句:學生們所在的地方就是你的學校;學生怎么樣,未來的中國便怎么樣;學生們有光明,未來便不再黑暗。有人或許辯論,一個學生成長成才的過程并非學校教育能夠完全負責,跟家庭、社會和人生閱歷不無關系。誠然如此,不過,屬于我們的職責可是做好了?
日前《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的印發(fā),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yǎng)人以及為誰培養(yǎng)人這三個基本問題有了標準答案。雖然《人民的名義》是最高檢針對當前反腐新形勢出品的反腐正劇,但是從人民教師的視角、從師生關系層面看到的不僅僅是反腐題材,也應該從自身出發(fā)作深層次的反思。如果誠如錢理群教授所言,培養(yǎng)“精致的利己主義者”是在“犯罪”,那劇中的“教師”們是否也應該受到相應的懲戒?
“人民教育人民辦,辦好教育為人民”,我想這是以人民的名義對教育的基本態(tài)度,也是人民教師看《人民的名義》該有的一些反思。
信筆涂鴉,是為警醒。惟愿人民教師如人民所愿,人民教育如人民所愿。
責任編輯:劉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