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霄+郝靜
【摘要】近日隨著“豐縣爆炸案”告破,其背后真兇的信息令人震驚,兇手許某某為徐州市泉山區(qū)人,曾因植物神經功能失調從某學校休學后,在案發(fā)地附近租住打工。在其租住房內發(fā)現留有自制爆炸裝置材料,并在墻上多處留有‘死‘亡‘滅‘絕等字跡?!卑讣斐傻膽K痛結果令人扼腕嘆息,但是案件背后對于一名從學校休學的大學生為何會用如此殘忍的方式報復社會的問題更加令人深思。為了防止以后諸如此類案件的再次發(fā)生,也同樣需要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
【關鍵詞】“豐縣爆炸案”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近日,警方宣布豐縣“6·15”爆炸案告破,22歲的男性嫌犯許某某當場被炸身亡。在目前官方公布的信息中,許某某為徐州市泉山區(qū)人,曾因植物神經功能失調從某學校休學后,在案發(fā)地附近租住打工。在其租住房內發(fā)現留有自制爆炸裝置材料,并在墻上多處留有“死”“亡”“滅”“絕”等字跡?!苯刂涟赴l(fā)當日23時,爆炸造成8人死亡、65人受傷,其中8人重傷。
案件的結果令人痛心,但是案情披露的內容卻更加引人深思,由于嫌犯在犯案之前是從學校因病休學,如果嫌犯在校期間學校能夠針對他的心理缺陷特點進行適當的干預,那么就有可能避免這樣一場悲劇的發(fā)生,所以對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想要預防大學生暴力犯罪,首先要摸清楚大學生暴力犯罪的成因。
第一,缺乏正確合理的價值觀。價值觀是一個人對客觀事物的意義、重要性的總評價和總看法,價值觀直接決定人的自我認識,也影響一個人的理想、信念、生活目標和追求方向的性質。大學生如果沒有形成良好的價值觀,他們就極有可能在不良或者錯誤思想的引導下產生偏差或者錯誤的行為。暴力犯罪的大學生往往只從自我中心的角度去判斷和行動,以滿足自我需要為目的,不能從他人、社會的角度去進行價值判斷,甚至不惜以暴力手段去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本案中的嫌犯就是以錯誤的價值觀為引導犯下了駭人的罪行。
第二,法制觀念淡薄。法制觀念是指人們對法律制度的觀念和態(tài)度。大學生法制觀的正確與否將決定其行為是否能在法律規(guī)范內進行。錯誤淡薄的法制觀很有可能使大學生的行為反應偏離正確的軌道。雖然高校已普遍把法律基礎課作為公共必修課程開設,但是由于該課內容較多、相對課時較少,因此系統(tǒng)細致地講授比較困難。加之大學生比較重視對專業(yè)知識的鉆研,忽視對法律知識的學習和了解,對某些犯罪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及法律后果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導致有些大學生遇事僅憑自己一時感情沖動,很少從法律的角度考慮自身行為的后果,極少數大學生甚至不清楚自己的行為已構成犯罪,需要承擔相應的刑事責任。
第三,心理健康水平偏低。原國家教委曾對12.6萬名大學生進行調查和測試,發(fā)現存在明顯心理障礙者達20.23%,每年全國高校學生因失戀、考試失敗、人際沖突、生活受挫等自殺者達數十人之多。據上海高校的調查,在200多種令大學生煩惱的原因中,人際關系、學生、異性、對未來的擔憂各占20%。心理問題如果得不到及時地調整和解決,加上自身存在的人格缺陷,極少數學生可能形成暴力心理傾向,在特殊環(huán)境的刺激下,極易釀成暴力犯罪事件。
針對大學生暴力犯罪的特點和成因,通過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有效增強大學生自我調控和適應社會的能力,形成健全的人格,從心理上預防和干預暴力犯罪。
首先,建立特別學生心理檔案,密切關注學生心理變化。高校應在大學新生入學時,就運用心理測試、健康史報告、檔案記錄以及觀察、會談等方法,建立大學生心理檔案,全面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評定,以便及時、有效地篩查出可能存在心理問題的大學新生,同時按照其產生原因、嚴重程度、治療方法等分類。對可能存在嚴重心理問題或者有暴力心理傾向的學生要建立特別學生檔案,系統(tǒng)收集整理和更新他們的心理健康資料。通過系統(tǒng)全面地心理咨詢和治療有效干預和調控他們的問題心理與情緒,預防大學生暴力犯罪。
其次,依托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消除大學生暴力心理傾向。借助大學生心理建教育課程這一心理健康教育平臺,有針對性地對大學生平時學習、生活、人際交往、戀愛、就業(yè)等方面的壓力與調適等內容進行教育。同時通過課內課外多種渠道加強學生的道德、理想和信念教育,幫助學生合理看待挫折與困難,正確處理各種人際關系,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通過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幫助大學生明辨是非,矯正他們的不良認知觀念,幫助他們在面臨沖突情境時做出正確的心理行為決策,使他們能夠學會體會他人的情緒,用正確的道德、價值規(guī)范來指導自己的行為,增強利他心理傾向,從而逐步消除暴力心理傾向。
再次,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機制,提升學生心理品質。高校首先必須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機制,建立一支包括學生干部、輔導員、心理咨詢專業(yè)人員等專兼結合的心理健康教育隊伍,全方位、多層次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在發(fā)生的大學生暴力犯罪行為中,大多數行為人有嚴重的心理問題。在沒有違法犯罪行為的大學生中,也有為數不少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這些帶著心理問題學習生活的大學生,也許就是暴力犯罪的潛在行為人。所以高校應積極開展心理保健服務工作。
最后,構建有效的危機干預機制,預防干預違法犯罪。大學生正處在人生經驗相對欠缺,而情緒體驗強烈的階段,一旦遇到突發(fā)應激性事件或難以應付的處境時容易偏激對待。因此高校對于正處于心理危機狀態(tài)的學生應采取積極有效地措施,引導他們避免因心理危機處理不當而引發(fā)暴力傷害行為,或者盡量將已發(fā)生暴力傷害行為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程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