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奕涵
有一種最美的風景就在我日日走過的這條路上,這是我的一條朝圣之路。
清晨,我從家出發(fā),經(jīng)過一段不算陡峭的上坡路,穿過盆景園,百看不厭的文明湖便躍入眼前了。
文明湖位于郁郁蔥蔥的荊門象山腳下,面積約5000平方米,中間以灰色的拱橋和一座朱紅的樓閣斷開,碧綠的湖水在橋下靜靜地流淌,亭臺內(nèi)人來人往,或立或蹲,于廊檐處看風景。
靠近盆景園的這片湖水面積并不大,但湖畔多奇石,被雕刻成各種姿態(tài)守護著這汪綠水。湖水靠山的那一側有一艘用水泥砌成的大船,船上石桌石凳一應俱全。游人坐在船上,俯下身子將手里的食物一點點撕碎拋給水中的大金魚,人魚同樂的畫面裝點著青山綠水,著實溫暖。
我清晨穿過這片景區(qū)時,天色尚未大亮。魚兒們簇擁在并不明亮的橋洞下,你挨我我挨你地并成一排,紅的黃的,如此的親密無間真招人嫉妒。在悠悠的晨風里,三兩片樹葉隨著風兒緩慢下墜。尚未睡醒的朝陽透過樹木的枝椏徐徐傾瀉,照耀在片片樹葉上,葉的經(jīng)脈便清晰可見,玲瓏剔透。
繼續(xù)往前走,踏進一扇大紅色的鐵門,大片的湖水映入眼簾,這就是文明湖的全景了。從我所處的位置望過去,正對著湖水的中央有一座亭臺,稱為“湖心亭”。亭臺設有圍欄,圍欄邊是一圈座椅,游客于亭內(nèi)憑欄聽泉,依亭觀景,不失為一種享受。
文明湖畔種有數(shù)十種樹木,我能認識的不多,高大蔥蘢的香樟,姿態(tài)婀娜的垂柳,再有歷史悠久的銀杏。我最喜歡的還屬楓楊,它的果實像極了一串串綠色的元寶,給人一種豐收的喜悅。
文明湖周邊的人文底蘊也極其豐厚,春秋時期著名道家代表人物老萊子曾在此隱居,躬耕隴田,山上設有“老萊子山莊”。 宋代著名理學家陸九淵在荊門任知州時也曾在此講學,歐陽修和蘇洵、蘇軾、蘇轍父子等人也都到此游歷,留下了膾炙人口的名詩佳句。
文明湖走到盡頭,就是龍泉書院,也就是我的學校啦!朱紅鐵門和白墻紅瓦、美麗多情的文明湖、溫文爾雅的書院,墻內(nèi)是青春飛揚的莘莘學子,墻外是風光旖旎的山山水水,山水與人類共處一方世外桃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這世上有很多條路,可是我最喜歡的還是這條從家里到文明湖再到龍泉書院的路。這是一條充滿了愛與暖的路,這也是我的朝圣之路。
點評
作者將自己每天上學走過的這段路稱為“朝圣之路”,頗有深意。移步換景,按照先后順序寫出了這條路上的自然及人文景觀。最讓人稱道的是作者細膩的文筆:朝陽的慵懶,魚兒的“招人嫉妒”,楓楊的綠元寶……繪形繪神,栩栩如生。結尾處山水人文的融合,耐人咀嚼。(指導并置評:鄧濟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