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逸琰
摘要:作為“當代散文八大作家”之一,關(guān)于林清玄散文的研究不在少數(shù),而為了能夠一表林先生散文帶來的恬淡清玄、渾沌淳樸之感,本文從心境恬淡、清歡難得、人間至味是清歡三個角度對林清玄的《清歡》進行了品評,希望由此能夠使更多人喜歡上林清玄的作品。
關(guān)鍵詞:林清玄;《清歡》;散文
初讀林先生的散文,筆者總以為這般文字出自多愁善感的江南女子之手,因為林先生的散文往往給人宛若江南四月煙雨的清明安寧、亦或是有如十月深秋的雨落飄零之感,但在完成《清歡三卷》的閱讀后,林先生的儒雅士子形象卻在筆者心中深深扎下了根。林先生于32歲入山修行、35歲出山四處參學,而這一經(jīng)歷正是其文字脫胎換骨的關(guān)鍵,林先生將《清歡三卷》稱作以真誠之心、感性之筆、融匯多年智慧精華完成的作品,其自身經(jīng)歷發(fā)揮的作用可見一斑。
一、心境恬淡
《清歡》是林清玄《清歡三卷》的開篇,這一開篇所展現(xiàn)的以小平凡生活訴說生活點點清歡內(nèi)容,為《清歡三卷》奠定了總體的基調(diào),林清玄本人的文風也展露無遺,正如林先生所說“失去了清歡的平凡,便是湖中的魚兒不在”?!朵较场ぜ氂晷憋L作曉寒》是蘇軾的一篇詞作,而將這一詞作作為《清歡》的開頭,清歡的意境便通過一幅春日郊游圖得到了直觀展現(xiàn),無論是“雪沫乳花浮午盞”、亦或是“人間有味是清歡”,林先生所追求寧和心態(tài)的心境都展露無遺,這種心境并不是單純的追求平靜的生活,更多的需要人享受這種生活。很多人對鄉(xiāng)間的生活往往抱有無聊、煩躁之感,但林先生這類人想必能夠在同樣的環(huán)境下享受到“水聲蟬鳴、月朗風輕、穿山越水之意境”,這或許就是林先生與我等俗人最大的不同吧[1]。
二、清歡難得
為了探究清歡的真意,林先生在文章中提及了多種受人們推崇的生活狀態(tài),但無論是李白的無拘狂放、還是杜甫的無奈,似乎都與清歡一詞存在不小的差距,這也許就是清歡難得的原因所在。清歡本身屬于一種林先生提及的較高人生境界,這一境界能夠使人不受現(xiàn)代社會忙碌喧囂的干擾,但現(xiàn)實生活中往往很少有人能夠達到清歡的境界,因為無論是生活所迫、或是功名利祿,似乎均與清歡一詞存在較大隔閡。在現(xiàn)代社會中舉目四望,酒酣呼喝、熱鬧喧囂已經(jīng)成為人們生活的常態(tài),可以說現(xiàn)代人的生活更多的處于一種燈紅酒綠的“狂歡”之中,這點從人們?nèi)粘I钪械淖非髸r髦、講究排場中均展現(xiàn)無疑。雖然很多人能夠居住在隔音良好的公寓之中,但現(xiàn)代社會獨有的喧囂卻并不是一間公寓所隔絕的了的,正如林先生在《清歡》中提及的眼要清歡、耳要清歡、鼻要清歡、舌要清歡、身要清歡、意要清歡均不可得。
現(xiàn)代社會的到來使得青山綠水、清新空氣、寧靜和諧、清涼凈土、智慧空氣日漸珍貴,快節(jié)奏的生活也使得簡單的捧書細讀、駐足聆聽也變得日漸陌生,盼清歡而不可得似乎由此也變得理所當然。《清歡》中林先生用質(zhì)樸而簡單的語言描述了何為清歡,這一描述似乎給人一種清歡易得之感,但轉(zhuǎn)眼間對文天祥、歐陽修、納蘭性德、王國維等人的品評,卻抒發(fā)了人生無常之感,清歡的難得由此顯露無疑。不過在筆者看來,林先生雖然在作品中對現(xiàn)在社會多由貶低,但其本人最推崇的應(yīng)是在“熱鬧喧囂的社會中發(fā)現(xiàn)那難得的清歡”,而這就要求人不僅需要在物欲橫流的社會中做到游刃有余,更需要擁有一顆善于尋找清歡的心[2]。
三、人間有味是清歡
無論是“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亦或是“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類似的清歡似生活往往給人遙不可及之感,林先生在《清歡》中也明確提及了遠離煙火繁華人間都市的困難,但更深入品讀《清歡》一文卻不難發(fā)現(xiàn),林先生雖然推崇從一花一葉中品位紅塵詩意,但在喧囂煩躁的現(xiàn)代生活中做到出淤泥而不染,卻可以視作清歡的更高境界,這一認知與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經(jīng)常提及的“大隱隱于市”可謂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第一流人物不僅僅是能夠體會人間清歡的人物,其更需要在喧囂而浮躁的社會中品位清歡,由此可見林先生希望《清歡》一文能夠使更多人認識到守住自身心靈凈土的重要性。為了真正尋求人間清歡,守住心靈凈土是前提,而跳出生活束縛則是具體的步驟,由此實現(xiàn)的生活中乃至生活外美的追尋,才能夠真正提升心靈的品位,清歡由此自然將變得簡單易得。生活在現(xiàn)代社會的我們往往過于世故和機智,閑適和高雅卻逐漸離我們遠去,而隨著計算機與智能手機普及下信息時代的來臨,追求“清歡”的難度似乎進一步提升,但在品讀了林先生的“清歡”一文后,筆者認為現(xiàn)代人追求清歡未必需要遁入山林,同樣也無需拒食人間煙火,只要在面對現(xiàn)實生活的時候少一些炒作的熱鬧、少一些虛偽的笑臉,反之多做一些盡心的實事、多一些坦然的真誠,人們由此就能夠真正走上追求人間清歡的道路,或許在這一道路上的我們永遠無法達到先哲的高度,但哪怕是片刻的清歡,生命的真諦也將給我們的生活中帶來一種其清淡的歡愉。
清歡一詞雖然可以簡單的理解為清淡的歡愉,但其同樣可以被理解為一種胸懷、一種修養(yǎng)、一種智慧、乃至一種人生,“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偷得浮生便日閑”、“非寧靜無以致遠”均可以視作清歡的具體展現(xiàn),而就筆者看來,清歡的人生境界與知足、自得、淡泊、寧靜之間存在著較強的聯(lián)系,哪怕是我們的日常生活被各類俗事所充斥,但哪怕是在疲憊不堪的狀態(tài)下,擁有清歡境界的人也能夠在走進公園后感受到祥和寧靜、花香縈繞,塵世間的喧囂由此將即刻遠去,紅塵的浮華也將恍然間成為過眼云煙,雖然塵世中的一切并不會因這種感悟而改變,但由此我們就可以真正品位屬于自己一個人的清歡。在《清歡》的結(jié)尾,林先生引用了陶弘景《詔問山中何所有賦詩以答》中的詩句,而從“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中,第一流人物的風采展露無遺,而就筆者看來,清歡正是第一流人物的標配,由此可見在喧囂塵世中品位清歡滋味的重要性。
四、結(jié)論
綜上所述,林清玄通過散文《清歡》提出了一種新的人生境界。而在此基礎(chǔ)上,本文涉及的關(guān)于清歡這一人生境界的品讀,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林清玄對清歡的認知。因此,在林清玄相關(guān)的文學研究中,本文內(nèi)容便可以發(fā)揮一定參考作用。
參考文獻:
[1]劉小兵.于“一花一世界”中感悟人生歡愉——讀林清玄《人生最美是清歡》[J].勞動保障世界,2016(13):78.
[2]馬浩銘.人間有味是清歡[J].當代電力文化,2014 (10):104.
(作者單位:湖南省懷化市鐵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