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付炬
我們一百多名天津學生,1964年7月2日西行萬里到新疆,在伊犁學校同窗不足兩年,在以后的歲月里形同家人,親如手足。外人不解,經(jīng)常問疑。我答道,古人云:“既同爨(cuan)而食,合有緦(si)麻之親”。我們雖非兄弟骨肉,然有共車之緣,同爨之親,同窗之義,同走一條路,同飲一渠水,同唱一首歌,最美好的青春回憶中有你,有她,有我:
伊寧市北大營伊犁畜牧學校和伊犁農(nóng)業(yè)學校暑假靜靜的校園,祖國大街24號油漆剝落的大門,教室里明亮的燈光,清晨召喚起床出操的鐘聲,校園里悠揚的合唱,果園里青澀的蘋果,校園里五味雜陳的故事,還有同學們一張張稚嫩清純的面龐。
我們同爨而食,清可鑒人的淡奶茶,焦黃誘人的包谷馕,每晚必喝的素面湯。
我們同窗而學,汪剛老師的半懂南音,張指導員的革命訓話,半工半讀的沉重勞動。
我們同曲而歌,百人合唱的歌頌祖國,婆娑起舞的麥西萊甫,走在大路的雄渾戰(zhàn)歌。
學校畢業(yè)后,單位有別或天各一方。我們依然息息相通,相互鼓勵,相互扶攜,甘苦分享,來往不斷,聚會時常?!巴喽场弊屛覀儜浨啻?、續(xù)前緣、話友情。
1974年7月2日,我和商宗蔭在蔡燕家度過。蔡燕下廚小炒,劉榮拿出珍藏的北京二鍋頭,我們舉杯紀念進疆十周年。
1984年7月2日,伊犁同學在陳金銘的電力公司會議室舉行紀念進疆20周年活動。會后在伊犁賓館聚餐,席前合影留念,席間箸匕交錯,推杯換盞,歡聲笑語,歌舞翩翩。江秀珍老師與劉國愛同學共舞《花兒與少年》,成為聚餐的高潮。第二天同學們再次聚會伊犁河畔,李楹同學為大家?guī)硪恢谎颍虺晌?、李樹田、陳金銘等同學挖灶埋鍋,燒水烹羊,為同學們準備野炊。此次聚會開啟了每年7月2日一小聚,五年、十年7月2日一大聚的先例。
以后的1994年7月紀念進疆30周年、1999年7月紀念進疆35周年、2004年7月紀念進疆40周年、2009年7月紀念進疆45周年分別在伊犁和天津舉辦了活動?!巴喽场倍ㄐ蜑榧o念活動的主要形式。
2006年7月、2007年7月和2008年7月我們先后為在伊犁屬相為狗、豬、鼠的同學們60大壽集體慶生,同樣是“同爨而食”,歡聚一堂。
《禮記·檀弓上》:
“或日,同爨緦?!笨追f達疏:“既同爨而食,合有緦麻之親。”“緦麻之親”為五服血親。本文題目《同爨而食緦麻之親》,將其引申為共同在一口鍋里或一個灶上吃飯,雖非血親,卻親如手足?;騿?,世上有許多人雖“同爨而食”半生,卻不像你們一樣“親如手足”。甚至同母同父,卻無手足親情。何也?
傳統(tǒng)道德和歸屬心理是維系我們這個集體的紐帶。我們生在舊中國長在新中國,傳統(tǒng)道德依然種在我們的基因里,重義輕利,重情輕怨。我們雖然僅只同窗兩年,卻維系我們于今五十多年。這條紐帶就是七月——伊犁,1964年7月的伊犁,我們歸屬于那個紅色年代的邊城伊犁,歸屬于祖國大街2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