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調整教師何以引發(fā)家校沖突
每到新學年,學校都要為新生安排授課教師,或對其他年級科任教師進行適當調整。不過,這原本不被人在意的校內(nèi)事務現(xiàn)在卻越來越受到家長的關注,甚至引發(fā)了家校沖突。
學校換老師的主要原因包括:
一、根據(jù)學段特點(小學一般會分低段、中段和高段,幼兒園一般分小、中、大班),學校會考慮老師的專長安排崗位。低段有經(jīng)驗的老師帶到了高段再回歸低段,由富有高段經(jīng)驗的老師接替。有的幼兒園的小班是固定的老師,一般安排比較有耐心的老師,因此,到中班就得換人。
二、女教師懷孕了。特別是現(xiàn)在,學校里懷二孩的女老師多了,她們年齡都相對大,不少人需要保胎,因此就不適合畢業(yè)班的崗位,需要換人。
三、出現(xiàn)突然情況,例如老師離職了,或是崗位調整等等。
四、學校認為某些教師,因一些原因,不適合帶某些類型的班級。
現(xiàn)在不管是幼兒園,還是中小學校,家長稍有不滿就要求換老師,或是要求不換老師的現(xiàn)象比較常見,有些家長甚至動用關系,從上級施壓。在教育部門看來,調換老師的任職崗位,是從學校工作需要作出的決定,是在正常的職權,沒有規(guī)定要求學校在更換老師時,要事先與家長商量。因此,大多數(shù)學校認為,家長干預學校的人事安排,是家長維權過度。
社交媒體也助長了家長的過度維權之風,家長之間有各種QQ群、微信群,可以說是一呼百應。有時候小小一件事,或是少數(shù)幾位家長的擔心,通過群放大后,變成一件大事。學校還說,家長們對新老師毫無了解就輕易下結論:新來的就是不好。
事實上,家長也有一肚子苦水,他們出面和校方“談判”,也是冒著風險,畢竟自己的孩子還在人家手中。家長們心里話是:對學校來說,換老師也許只是正常的教學變動,但是,對于學生來說確實是一件大事。不同的老師有不同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方法。不管是多優(yōu)秀的老師,多好的教學模式,學生都需要一定的時間來適應。過于頻繁地換老師,可能讓孩子沒法適應新老師教育方法而影響學習。特別是那些孩子喜歡的老師被換了,家長更加緊張,他們認為,一位學生是否喜歡一個老師,是會直接影響到學生對這門功課的接受程度的。所以,學校換老師還是要慎重。
簡而言之,家長一是擔心新老師不夠優(yōu)秀。對于不熟悉的人和事,由于不了解,導致不放心,缺乏應有的安全感,所以大多數(shù)人第一反應一定是比較抗拒的。二是擔心孩子不適應。新老師再優(yōu)秀,能力再強,如果你的教學方式、管理方法我的孩子不喜歡,那一定不能達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此外,家長們也對以下三類教師比較排斥:一是懷孕的、哺乳期的女教師,家長擔心她們沒那么多精力教學;二是剛畢業(yè)和臨近退休的教師,家長嫌新教師太年輕,沒經(jīng)驗,擔心快退休的老師缺乏活力,不能“與時俱進”甚至“老糊涂”;三是“當官”的教師,家長擔心他們“太忙”,動不動就要開會,外出講課,沒時間靜下心來從事教育教學。
客觀地說,學校具有人事任免和人事安排的自主權,學校根據(jù)實際情況調整、更換教師本來是極其正常的事情。以前根本不會引起家長的非議,現(xiàn)在之所以經(jīng)常鬧得沸沸揚揚,其背后是家長們對孩子教育的高度重視。重視孩子的教育本是好事,可問題是“過猶不及”,一旦過了頭,就會變得焦慮,對任何風吹草動都極其敏感。生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挑剔老師便是這種心態(tài)的典型體現(xiàn)。
此外,隨著家長整體文化水平的提升,他們多少“懂”一點教育。一方面是對教育高度重視,另一方面又局限于“一知半解”,才使得家長們片面放大了更換老師可能產(chǎn)生的負面影響,變得極其敏感。但無論如何,家長因學校更換老師而“鬧事”,甚至“逼宮”,未免有些過火。這不僅干擾了學校的正常工作,也嚴重打擊了新接手老師的積極性,并造成巨大的壓力,還極易把負面情緒傳遞給孩子,不利于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實事求是地說,這樣的“校鬧”,沒有誰會是贏家。
因此,作為家長,應該學會積極理性地看待學校對老師的調整更換,要相信學校是在通盤考慮的基礎上對師資進行“最優(yōu)化”組合,不存在故意“整”哪一個班級的情形。浙師大心理健康教育指導中心主任周紅霞就建議家長要學會換位思考:換個班主任,無論年輕還是年長,未嘗不是一件好事。比如,年長的老師有經(jīng)驗,年輕老師可能更有激情和責任心。另外,讓孩子多接觸不同風格的老師,未必是一件壞事。一般認為,家長插手學校人事安排,主要緣于家長的過度焦慮,對孩子的教育過度關注從而“過度維權”。專業(yè)人士認為,這其實不利于孩子的教育成長,有可能造成孩子以自己為中心,降低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易使孩子對學校老師產(chǎn)生敵意,潛意識里抵抗老師。還有一種可能,老師怕得罪家長于是當“好好先生”,難以對學生品德和學習加以正確引導。
那么,家長應該怎么辦呢?
首先,放正心態(tài),勿先入為主。其實絕大部分的老師都是非常負責任并且對學生持有愛心的,否則他們也不會從事這一行業(yè)。所以在面對換老師這個問題上,家長不妨放正自己的心態(tài),不要用先入為主的觀念、標簽化的想法評定任何一位新老師,挑剔這個嫌棄那個。每個老師有不同的特點和風格,未深入了解,就不要輕易下結論。這對老師和孩子都是一種傷害。所以,適應就好,一起來適應老師的教學,不然你自己不改變,損失的可是你自己和孩子呢。
其次,常常與新老師保持溝通。老師與家長,溝通真的很重要。尤其是當孩子換了新的班主任、新的任課老師之后,家長不妨更主動及時與老師保持溝通。
再次,換老師有可能成為孩子成長新契機。孩子成長的每個年齡階段,都會經(jīng)歷分離和改變,這些心理上的沖擊和不適都是必須經(jīng)歷的,并不會持續(xù)太長時間。這也是讓孩子的內(nèi)心不斷強大的過程。不少人認為,有些被“標簽化”了的孩子,或許有重新讓老師認識自己、改變自己的“逆襲”機會,這樣煥然一新的環(huán)境會讓他充滿信心和期待。換句話說,接觸不同的老師也能成為孩子心理成長的契機。
所以,新學期更換老師并不可怕,關鍵是家長以什么樣的心態(tài)去看待進而引導孩子。很多時候,事情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糟糕,孩子也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脆弱。
再來說說學校應該做什么。
首先,就更換老師而言,除了生病、離職等不可控因素外,其他基本上是可以預見的,那就應該在安排工作時予以充分考慮,注意根據(jù)教師年齡、教學水平、教師性別等合理分配,立足長遠,未雨綢繆。但是,現(xiàn)實中不乏有學校輕率安排教師崗位并由此陷于被動局面的例子,譬如,有些學校安排準備懷孕的女教師擔任班主任,就是在人為預埋“動蕩因素”。
其次,學校應該充分尊重家長的知情權,將更換班主任之事及早通知家長,并做好溝通交流工作。家校之間本應勠力同心,如果能事先解釋溝通,把工作做實做細,比如,召開家委會及早通報情況以及向家長充分介紹新接任老師等,家長們一般都會理解支持學校工作的。即便雙方有分歧,尚留有回旋余地,可以盡早協(xié)商解決。但是,有些學校的人事調整工作或者嚴重遲緩滯后,或者缺乏尊重家長知情權的意識,認為只要學校決定了人員調整,家長就應該無條件接受,或者擔心提早告訴家長可能造成他們有充分時間準備“鬧事”……如此種種,直到最后一刻家長才獲悉情況。一旦家長們接受不了,學校又不能“屈從”于家長的壓力而輕率改變已經(jīng)公之于眾的課務安排,就極易陷入僵局。
其三,當家長對更換新教師提出不信任時,學校領導該如何處理?對此,中國教育報刊發(fā)的《家長要求更換教師,校長如何應對?》一文中,江蘇省南京市長江路小學校長宋紅斌如是說:教師的成長不應只是教師個人的責任,而應成為校長關注的重點。校長應該走進教師的心靈,了解教師的需要和個性,創(chuàng)造適合教師發(fā)展的舞臺,鼓勵教師追求卓越,促其不斷成長。在家長對教師提出不信任時,校長一定要冷靜對待,客觀分析教師的基本素質以及家長提出的理由是否充分,在沒有依據(jù)說明教師有不認真履行職責或學校安排不妥的前提下,校長應該給予教師充分的信任,支持教師,鼓勵教師以自己出色的教育教學實績贏得家長的信任,樹立自己的良好形象。反之,如果家長反映情況屬實或學校安排欠妥,則應該本著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正確對待,做好教師的教育工作,并采取有效措施,及時調整,盡快挽回損失,以保證學校辦學質量和提高學校的社會聲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