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軍
摘 要 實踐虛擬化為思想政治實踐教學提供了新方式,信息在虛擬的高效、便捷、實時的條件下,培養(yǎng)學生相應的信息能力和自學能力,自然會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其實踐教學的理念和方式也是根據(jù)當今信息化特征、學生關心的問題、自身特點以及社會時事確立,使學生在培養(yǎng)思維能力時感受馬克思主義思想理論的實用性。
關鍵詞 虛擬實踐 實踐教學理念 互動教育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7.09.038
Discussion on the Virtual Way of Practic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ZHANG Jun
(School of Marxism, Changji College, Changji, Xinjiang 831100)
Abstract Practice virtualization provides a new way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ractice teaching, information in the virtual efficient, convenient and real - time conditions, cultivating students' corresponding information and self-learning ability, nature will cultivate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the concept and way of practice teaching is based on the in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students' concern,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and social affairs, so that students can feel the practicality of Marxist theory when cultivating thinking ability.
Keyword virtual practice; practice teaching concept; interactive education
思想政治教育在實踐教學中經(jīng)常遇到的問題就是如何有效地通過相應的實踐方式影響學生的思想。統(tǒng)一思想認識最有效的方式仍然是說教,但實踐可以讓人互動參與、身感同受。在這方面,除了現(xiàn)實實踐教學可以做到,虛擬實踐隨著信息化技術的完善,逐漸成為各類學科的重要實踐手段。或者說,因為虛擬技術的發(fā)展,人們的感覺器官迅速擴展,跨越時空與角色,通過各種虛擬實踐手段獲得豐富的經(jīng)歷性認識。
1 確立虛擬實踐教學方式的理由
我們培養(yǎng)學生的總體目標是“要有堅定信仰我黨的政治思想,樹立科學的世界觀、正確的人生觀,合理的價值觀”, [1]具體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明學思辯的能力,分析和解決思想沖突和斗爭的能力,把握大局與戰(zhàn)略規(guī)劃能力。除此之外,理論教學還附帶地培養(yǎng)大學生的明學思辨、慎思獨行的意識。
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目的在于影響學生的思想認識,單純的理論學習,已經(jīng)不能符合當今學生思想發(fā)展要求。思想類的實踐教學方式,一般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有目的、有計劃地開展與社會和人群交往的各種活動,其最直接的結果是培養(yǎng)學生的交往認識能力和溝通表達能力。采取閱讀寫作、觀看視頻資料、演講、課堂討論、課堂辯論、心得體會、參觀調查、科研活動、文藝活動和社會服務等方式,以獲得知識和鍛煉能力為目標,從而提高綜合素質的一系列實踐教學活動的組合。
信息網(wǎng)絡是我們實踐教學的必要條件。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教育,也必須符合時代的需要?!靶畔r代的網(wǎng)絡是傳播先進思想理念的重要平臺,網(wǎng)絡的開放性、虛擬性、交互性、趣味性等特點為我們加強大學生思想提供了更有效的方式”。[2]單純愛國主義實踐基地教育是不能滿足學生的個體發(fā)展需要的,而且教育成本較高,所以引導學生主動思考、主動學習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當務之急。究其原因在于,網(wǎng)絡文化的“無政府”以及“自由化”傾向推動人類進步時,也出現(xiàn)了很多思想與傳統(tǒng)教課書上觀點沖突對立的情況,如果學生沒有形成一定的分析和思辨能力,就會迷茫、懷疑,甚至反感正統(tǒng)理論觀點。而事實上,我們在迎接信息化進程中,也得迎接各種思想觀念的多元化交流。傳統(tǒng)教育理論所面臨的挑戰(zhàn)不僅僅是青少年們務實的精神,更需要在眾多文化交流中把握方向,引導學生們健康成長。
當我們探討形式各異的特殊教育時,無不對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所佩服。然而,在信息共享的社會里,這種教育已不再是神話或傳說。知識、學習方法、教育資源、教育各類新科技軟硬件工具在共享前提下,人人都能成為知識的生產(chǎn)者、傳播者和獲取者。如需要網(wǎng)絡視頻制作或英語翻譯,適當利用網(wǎng)絡資源,本屬于專業(yè)人士才能做的事,現(xiàn)在在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普通人也可以完成。
2 虛擬實踐教學的重要性
有效的教育都是在課堂之外,在實踐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和信息能力是當今教育最終目標,也是促進學生思想成熟的有效手段。
在實踐教學中突出學科的重要性、實用性和意義是非常必要的。不僅僅在學習某門思想政治理論課之前說明學習該學科的必要性,還要針對要培養(yǎng)學生的特定能力而突出學科的意義??梢越⒁粋€模型,把思想政治教學的培養(yǎng)目標與大學生的個人成功價值觀相結合,稱之謂領導力培養(yǎng)。就是把大學生們培養(yǎng)成能領導自我、管理團隊的精英,實質是培養(yǎng)大學生獨立決策和行為能力。以這個能力為核心和主線,需要具備相應能力體系支持。如,表達能力、溝通能力、項目能力、思維能力、學習能力、資源整合、理財維權能力、分析能力。而這些具體的能力培養(yǎng),則是通識或引導教學的主要內容。結合當代需要大學生發(fā)展的能力,明確大學生不同于高中生,更需要自學能力和信息處理能力,而且這兩個能力是優(yōu)秀大學生所必備的。endprint
學科的任務在于解惑,在于解決現(xiàn)實問題,如果學生不能發(fā)現(xiàn)問題,那自然是最大的問題。學生平時對生活和學習充滿了各種困惑,如果我們的理論不能解決學生的困惑的話,理論會顯得過時而不受歡迎。這也就是為什么現(xiàn)代媒體教育這么發(fā)達,卻不可代替教師的原因所在。思想政治課有天然的思想指導優(yōu)勢,成為學生困惑中心,建立困惑問題中心平臺,類似心理輔導中心,又不同于心理指導,算是思想引導,學生喜歡咨詢思想問題,而不喜歡咨詢心理問題。學生都是有一定的認識能力,給學生從理論高度解惑,讓學生明白社會、人的各種現(xiàn)象及原因,明白其思想產(chǎn)生的原因,促使學生理論學習熱情。在教育學生思考時,我們提倡:“產(chǎn)生問題比解決問題更有意義”理念,可以鼓勵學生提出各類問題,并試圖解決。
3 虛擬實踐教學的目標
根據(jù)學生的特點與其所關心的社會問題進行實踐性教學,還原知識點到社會現(xiàn)實中,使學生感受理論就在身邊,以取得學生的認可。[3]當代大學生價值取向的主流呈健康向上的趨勢,自立、競爭、公平、效率時代意識明顯增強。有幾個特點表現(xiàn)如下:
強烈的自學心態(tài)。學習、經(jīng)濟、就業(yè)壓力。學習壓力,就業(yè)市場的競爭,使學生更加注重自我完善,求知欲旺盛,對市場經(jīng)濟急需的新知識、新技能反應迅速。經(jīng)濟壓力,由于招生收費并軌,學校出現(xiàn)了部分經(jīng)濟困難學生,家庭經(jīng)濟能力脆弱,難以支撐學生完成學業(yè),關注成績直接影響獎學金,已經(jīng)是這部分學生最關心的問題。就業(yè)壓力,人才招錄和使用上某些不公平競爭,擔心自身才能和發(fā)展前程會被無規(guī)則的選人用人機制斷送。
價值標準更務實。大學生在觀察問題處理問題上往往表現(xiàn)出“五個更多”。更多地采用生產(chǎn)力的標準,而不是意識形成的標準;更多地采用市場經(jīng)濟標準,而不是傳統(tǒng)道德標準;更多地采用批判的標準,而不是建設的標準;更多地采用“與國際接軌”的標準,而不是“中國特色”的標準;更多地采用具體利益的標準,而不是抽象的政治標準。[4]
把一般理論與現(xiàn)實社會問題或學生關心的問題相結合進行討論式教學,往往引起學生強烈興趣。比如說,請學生討論相信的與知道的關系,從而確定真理與價值的關系,以便幫我們明確生活中運用形而上學的范圍,明確辯證法應用范圍;討論認識來源實踐時,討論知識與能力的關系,升華為先天因素與后來因素的關系,再升華為認識產(chǎn)生原因。結合學生情況,討論知識轉化為能力的原因,從而告訴讓學生明白偏科造成能力發(fā)展不全面的原理;為什么人們交往中會有意見不同,偏見又是如何產(chǎn)生,我們應當如何溝通,運用哲學思想解釋,使學生體會到哲學的意義;就學生普遍關心的問題——愛情,哲學中怎么解釋,緣分又是怎么回事,用愛情與上帝的關系說明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的關系;民主、公平、專政、國家等概念的討論引導學生分析第一個社會現(xiàn)象,意識形態(tài)以及資本、社會、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資本私有化與資本社會化,經(jīng)濟危機與經(jīng)濟全球化等需要深究的問題使學生越來越喜歡馬克思主義。針對資本社會化、社會福利化等社會流行的思想,以此啟發(fā)。學生對交流中表達的各種詞語事先確定,什么是社會主義到什么是共產(chǎn)主義。結合學生普遍的生活態(tài)度,和外界對80后與90后的評價認知,講述什么是解釋世界觀、價值觀,從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出發(fā),如問錢是用來干什么(以投資的冰島和猶太人的道德敗壞標準為案例),解釋資本與社會發(fā)展的關系。對學生就業(yè)問題,分析社會分工與結構性失業(yè),在生產(chǎn)力不斷發(fā)達的情況下,傳統(tǒng)勞動必然會消失及自然環(huán)境與能源問題是否影響共產(chǎn)主義的實現(xiàn),而人為地強制進入所謂的共產(chǎn)主義會有什么可能。社會是運動的,其相應的思想概念也應當是運動的。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宣傳部宣傳教育局等組編.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文件選編[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9.
[2] 李德平,聶晶.關于大學生網(wǎng)絡思想教育的思考[J].江西教育科研,2007.8.
[3] 顧永安.試論應用型本科院校教學質量標準制定的依據(jù)與要求[J].中國大學教學,2010.6.
[4] 陳玉祥.從標準的內涵看我國本科教學質量標準的建立[J].中國高等教育,2007.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