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471003)劉勤
“微移植”是治療難治性淋巴瘤的一種新方法,它在化療的基礎上聯(lián)合重組人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動員的人類白細胞抗原不相合健康親緣提供者外周血肝細胞輸注治療,與傳統(tǒng)的治療相比“微移植”具有提高疾病緩解率、降低治療死亡率、提高生存率等優(yōu)勢[1][2]。此次研究針對“微移植”治療難治性淋巴瘤的可行性做出分析討論,現(xiàn)將研究做出如下報告。
1.1 研究資料 選取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我院血液科收治的8例難治性淋巴瘤作為此次研究的對象。納入標準:①患者及家屬對此次研究知情并簽訂知情書;②經(jīng)過人類細胞抗原配型檢查,8例患者均沒有人類白細胞抗原完全相合的同胞提供者。其中男性患者5例,女性患者3例,年齡25~60歲,平均(42.5±6.3)歲。
附表 “微移植”期間患者中性粒細胞絕對值及血小板恢復情況的比較(×109/L)
1.2 方法
1.2.1 提供者外周血干細胞動員、采集的方法 應以健康、親緣的人類白細胞抗原單倍型相合的提供者為主,采用聯(lián)合重組人類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動員外周血干細胞,5ug.kg-1.d-1皮下注射,共5天,在第6天時使用CS-3000Plus血細胞分離機對外周血干細胞進行采集。
1.2.2 患者的治療方法 方案1:環(huán)磷酰胺300mg/m2,每12小時進行一次,在治療的前三天持續(xù)靜脈滴注的時間在2小時以上;在第4、11天給予長春新堿2mg靜脈推注;在第4天給予吡喃阿霉素50mg/m2進行靜脈滴注;在第1~4天給予地塞米松40mg/d進行靜脈滴注。方案2:在第22天給予甲氨蝶呤2g/m2,持續(xù)24小時進行靜脈滴注;在第29~31天給予阿糖胞苷2g/m2,每12小時進行一次,持續(xù)靜脈滴注3小時以上。在方案2治療結束后48小時輸注提供者外周血細胞,每次輸注單個核細胞劑量在(2~4)×108/kg。患者在完成方案1、方案2及輸注提供者外周血細胞為一療程“微移植”。另外不做移植物抗宿主病的預防,在患者完成4個療程后停止治療。
1.3 觀察指標 分別在治療的第3、5、7、9、11、13及15天對患者的中性粒細胞絕對值(正常值2.0~5.0)及血小板(正常值100~300)進行比較。
在外周血細胞輸注后患者中性粒細胞絕對值及血小板有了明顯的改善。詳情見附表。
“微移植”的治療方法與臨床中常見的治療方法有所不同,“微移植”主要采取人類白細胞抗原不相合健康親緣提供者的重組人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動員的外周血細胞采集物[3]?;熓恰拔⒁浦病敝委煼椒ㄖ兄匾囊徊糠?,環(huán)磷酰胺、長春新堿、吡喃阿霉素及地塞米松或甲氨蝶呤及阿糖胞苷的化療方法具有較好的耐受性[4]。在本研究中使用“微移植”方法治療難治性淋巴瘤,患者經(jīng)過化療后通過輸注人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中性粒細胞及血小板有了明顯的好轉(zhuǎn),在經(jīng)過4個療程的“微移植”治療后患者的癥狀得到了持續(xù)的緩解。
總而言之,“微移植”具有較好的耐受性,間接地提高了患者對化療的耐受性,增加了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微移植”治療難治性淋巴瘤具有比較好的效果,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