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紅弟
英雄故里話忠魂
——尋訪閩東蘇區(qū)完店村的紅色足跡
鄭紅弟
東源鄉(xiāng)完店村位于閩浙交界的柘榮縣東南部,村中心距縣城20公里,山巒重疊,群山聳峙,西與水泊巖接壤,東臨鴛鴦頭草場,平均海拔約千米,為太姥山脈最高行政村。該村在元末明初稱“袁店”,緣于當時福建義兵征行元帥、時稱“明朝開國功臣”的袁天祿率兵駐扎此地,農(nóng)民交稅納糧叫“完糧”。在柘榮方言中,“完”與“袁”同音,“完店”村名因此延續(xù)至今。
2016年冬,柘榮縣文聯(lián)組織20多人“重走紅軍路”,來到完店村,尋訪當年崢嶸歲月的紅色足跡,感受革命先烈的崇高理想,學習革命老區(qū)精神。
在完店村黨支部書記鄭玉招和村委會主任楊國亮的引導下,我們參觀了村容村貌,在了解村史時得知:1934年4月6日,閩東蘇維埃政府主席馬立峰派王陶生、范義生聯(lián)絡工農(nóng)紅軍獨立二團十六連(連長賴金彪、政治指導員范式人)和紅帶會員近千人,解放了柘洋(即柘榮)城關,建立蘇維埃政權,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打土豪、抗麥債、分田地的土地革命。年底,國民黨派重兵前來“圍剿”,柘榮蘇區(qū)和紅軍游擊隊隨即轉(zhuǎn)入艱苦卓絕的三年游擊戰(zhàn)爭。
完店會議舊址
1935年4月,根據(jù)中共閩東臨時特委的指示,在霞鼎地區(qū)堅持革命工作的許旺(同年5月為特委委員,8月當選為閩東特委常委,兼任特委霞鼎辦事處書記、霞鼎中心縣委書記,10月當選為中共閩浙邊臨時省委委員)為了接通霞浦、福鼎、福安和浙江泰順等地的交通線,聯(lián)系隱蔽在各地的革命同志,恢復根據(jù)地,便在完店村召集堅持在霞鼎地區(qū)斗爭的各縣負責同志20余人舉行會議(史稱“完店會議”),總結(jié)反“圍剿”斗爭的經(jīng)驗教訓,分析游擊區(qū)斗爭有所恢復的態(tài)勢,成立了中共霞鼎中心縣委(許旺為書記),轄有霞鼎、福霞、安福、霞鼎泰四個縣委。同時,會議決定在地處高山地帶、眺望視角寬闊、易于隱蔽和疏散的完店村東巖自然村建立交通總站,下設12個交通站,交通員18人。他們?nèi)找共幌⒌乇疾ㄓ诋敃r的柘洋、蘆西坑、福鼎、茶陽、后井、東坡、步竹、湖家頭、陳墩等地,送信聯(lián)絡,秘密地開展革命斗爭,為閩東革命根據(jù)地的恢復鞏固和發(fā)展作出了卓越貢獻,許多革命同志為此獻出了寶貴生命。翻開《柘榮人民革命史》,我們從中得知,當年全“特種區(qū)”所轄人口不過三四萬,而在冊的革命烈士就有532人,其中只有幾十戶農(nóng)家的完店村,為革命犧牲的就有楊正棉、楊正從(阿崇)、楊慶坤、楊正本、鄭石加、鄭嚇華、鄭阿連、鄭阿梨、鄭阿松、鄭阿白、鄭嚇界、鄭嚇車以及在東巖交通總站從事革命工作而犧牲的桃坑、山場人楊阿舞、楊正樽、楊正杰、陳信龍等16位革命烈士,他們多數(shù)在1935年至1937年為紅軍送信聯(lián)絡、站崗放哨而遭敵捕殺的。當?shù)攸h的領導人許旺在霞浦墓下村附近山上因叛徒出賣,也于1937年6月6日英勇犧牲了,使革命遭受重大損失。
新黨員來到完店村革命舊址參觀學習
其間,完店村人民為革命勝利還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全村當年被國民黨反動勢力燒毀房屋19座154間,全村全家被殺光的有7戶35人,被抓當壯丁的5人,逃亡異鄉(xiāng)餓死病死的132人,耕牛被搶被殺24頭,土地拋荒達279畝,被搶的糧食、家禽家畜等財物不計其數(shù)。全村原先總?cè)丝谟?69人,到新中國成立前夕僅剩下48人(含東巖自然村)。1949年6月15日,柘榮縣得到了和平解放。
我們參觀了“東巖交通總站舊址”中的“哨兵站”“后方樓”“紅軍醫(yī)院”,莫不感慨萬千,深深感到革命勝利來之不易,是千千萬萬革命者用鮮血和生命鑄成的。目前這些革命遺址還保護得非常好。
新中國成立后,完店村人民在各級黨委、政府領導下,全力以赴,重建家園。淳樸、善良、勤勞、勇敢的完店村村民,在血的教訓中認定一個真理:只有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國共產(chǎn)黨才是他們的領路人。翻身得解放的完店村人民,在村黨支部的帶領下,秉承講究信義、敢為人先的優(yōu)良傳統(tǒng),重視教育,在不足三百人口的小村里培養(yǎng)出了十幾位正科級干部。村黨支部還重視全村基礎設施建設,他們組織硬化道路,建設防洪堤和飲水工程及村委樓,努力發(fā)展生產(chǎn),并注重發(fā)揮本地天然藥材、野生食用菌等優(yōu)勢,加快脫貧致富步伐。2016年全村村民人均純收入已達到1.04萬元。目前,雖然村里還有少數(shù)因缺勞力、缺技術或因病致貧返貧的貧困戶,但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的指導下,村黨支部正在運用本村豐富的老區(qū)資源,打造紅色旅游項目,遵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決不能讓一個蘇區(qū)老區(qū)掉隊”的奮斗目標,砥礪前行,爭創(chuàng)更大的業(yè)績,以告慰英烈的忠魂。
(作者單位:柘榮縣乍洋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