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各格
在京都吃和果子,若是有機會的話,一定要看看店主現(xiàn)場制作的過程。用有限的工具和材料,靠手藝和想象力,做出如同藝術(shù)品般的和果子,單單看著就很是賞心悅目。
若是一個把持不住,可能就會獻上膝蓋,大吼一聲“教練我也想學(xué)”!從此入了坑。
比如說我……
然而對于我這種沒有多少藝術(shù)細胞的人來說,高精尖的和果子實在是太難了,我做出來的,頂多稱為有顏色的團子,至于拗造型?想想就好。
和果子是日式點心的一種統(tǒng)稱,羊羹、鯛魚燒、蕨餅、夏柑糖等等,都在廣義的和果子范圍內(nèi)。但若說起的話,人們通常會直接聯(lián)想到供茶道使用的練切餡點心。
這種點心是日式和果子的最高境界,一般都做得極甜,用來與濃苦的抹茶相配。
和果子有蒸、烤和自然醒三種做法,劃分的標(biāo)準(zhǔn),則是成品中的水分含量。由多到少可分為“生果子”“半生果子”和“干果子”。
傳統(tǒng)的“練切”和果子屬于“生果子”,包含著“練”和“切”兩個動作。“練”即是揉捏,將糯米粉或其他食材制成的小團餡料揉成好看的球面;“切”則是剪和割,運用想象力依靠剪刀、竹片等工具在球面上進行塑形。
至于花色,則是靠不同顏色的食材來進行調(diào)制,例如糯米粉和山芋揉在一起,就是橘紅;再加上豌豆,又有了鵝黃。
與中國相同,日本文化講究季節(jié)性,也就是四時風(fēng)物,練切和果子就是其中的一部分。它的美妙之處不僅在于顏色和形狀,更是日本人對于季節(jié)變化的敏銳感知。endprint